-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9725
- 條形碼:9787108079725 ; 978-7-108-07972-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 本書特色
本書清晰地勾勒出日本魯迅學研究的百年進程,對每一個時期代表性研究者的作品和思想都有詳盡的介紹,包括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同時對不同時期研究者的研究傾向的轉變及其原因作者也都作了深入分析。回望日本百年的魯迅研究,我們不得不佩服日本學人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雖然他們研究魯迅的出發點和結論與中國學者不盡相同,但魯迅研究加強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中日之間的了解,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 內容簡介
本書從日本魯迅學的發軔、日本魯迅學的成熟、日本魯迅學的多元化和日本魯迅學的式微四個方面,通過文獻實證和文本細讀的方法,圍繞“原魯迅”和“真魯迅”,歷時性地發掘了代表研究者的知識譜系以及他們的研究史貢獻,梳理出日本百年魯迅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和演變理路,形成了百年日本魯迅學的概貌史、觀點史、方法史、文獻資料史,初步構建了百年日本魯迅學的學術、學科體系。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 目錄
緒論
**部 日本魯迅學的發軔(1920—1943)
引 言
**章 魯迅在日本傳播和研究的肇始
**節 “文學革命”的魯迅譯介
第二節 “革命文學”的魯迅評介
第二章 日本對魯迅的廣泛接受
**節 魯迅作品的譯介盛況
第二節 增田涉的譯介與《魯迅傳》的相關問題
第三節 小田岳夫及其《魯迅傳》
第二部 日本魯迅學的成熟(1944—1980)
引 言
第三章 “竹內魯迅”的誕生及其貢獻
**節 竹內好進入魯迅的契機
第二節 竹內好對研究傳統的繼承
第三節 竹內好的創新
第四章 “丸山魯迅”的“實證”與“革命人”
**節 丸山升及其著述的概說
第二節 也說丸山升的“實證”
第三節 再談丸山升的“革命人”
第四節 丸山升的貢獻
第五章 “伊藤魯迅”的“終末論”與“個”
**節 伊藤虎丸與魯迅的相遇
第二節 “伊藤魯迅”的“終末論”
第三節 “伊藤魯迅”的“個”思想
第六章 木山英雄的魯迅研究及其地位
**節 木山英雄的《野草》研究及其他
第二節 木山英雄的貢獻和地位
第七章 “仙臺魯迅”的調查與“幻燈事件”研究
**節 “仙臺魯迅”的調查
第二節 “幻燈事件”的研究
第三部 日本魯迅學的多元化(1981—1994)
引 言
第八章 新島淳良的“烏托邦”
**節 新島淳良的生平著述
第二節 新島淳良“烏托邦”的內涵及其譜系和貢獻
第九章 竹內實魯迅研究的特點
**節 竹內實的生平著述簡況
第二節 竹內實魯迅研究的特點
第十章 北岡正子的“材源魯迅”
**節 北岡正子的“材源”探索
第二節 北岡正子的貢獻
第十一章 片山智行的“現實主義”和“全釋”
**節 “現實主義”的界定及其論證邏輯
第二節 關于《野草》的“全釋”
第三節 片山智行的學術譜系和創新
第十二章 山田敬三的“存在主義”
**節 在搏斗中走進魯迅
第二節 “存在主義”的概念及其論證過程
第三節 山田敬三魯迅研究的獨特性
第十三章 “丸尾魯迅”的歷史新階段
**節 丸尾常喜的生平著述概說
第二節 從“恥辱”到“鬼”
第三節 丸尾常喜的研究史系譜、貢獻及問題
第四部 日本魯迅學的世紀轉型(1995— )
引 言
第十四章 代田智明的“文本主義”和“現代批判”
**節 崇尚文學內部研究的“文本主義”
第二節 反思現代的“現代批判”
第十五章 藤井省三魯迅研究的新進展
**節 藤井省三及其魯迅著述要略
第二節 富有開拓性的比較研究
第三節 閱讀史和研究史的新進展
結語 日本魯迅學的核心問題及歷史走向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后 記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 相關資料
序一 日本魯學史的全景式觀照
董炳月
永國敢于撰寫并且完成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讓我略感意外。因為,這項工作的挑戰性太大。挑戰性來自百年間日本魯迅研究的豐厚積累,來自既有的對于日本魯迅研究史的大量評述。
梳理日本魯迅研究史的工作,中日兩國有許多學者做過或者正在做。日本方面的丸山升、藤井省三、尾崎文昭等中國文學研究名家,中國方面的呂元明、劉柏青等前輩學者與趙京華、靳叢林等中堅學者,都有相關著述。丸山升發表連載文章《魯迅在日本》是在1971年3月至1981 年7 月,呂元明發表《日本的魯迅研究史》是在1981年,劉柏青先生發表《戰后日本魯迅研究》(見其專著《魯迅與日本文學》)是在1985 年。可以認為,20 世紀80 年代前期中日兩國學者共同擁有了梳理日本魯迅研究史的自覺性。從那時至今,這種梳理工作已經有四十余年的歷史。這可以稱作“魯迅研究史學史”,算是魯迅研究學科的一個分支。意味深長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專著日本國內似乎未曾出現,而中國近年卻出版了厚重的兩部。一部是靳叢林、李明暉等人合著的《日本魯迅研究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年),一部是趙京華的《活在日本的魯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在這種情況下,撰寫《日本魯迅學史論綱》,并且寫出深度、寫出特色,無疑是巨大的挑戰。我讀永國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的書稿,覺得他的挑戰是成功的。永國在最大限度地占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論述框架,深化了對于某些問題的認識。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占有資料的充分,看看書中的大量引證、書后的參考文獻即可明白。顯然,新時期以來中國學界對于日本魯迅研究成果的系統譯介,為該書的撰寫提供了諸多便利。大量的引證也許看似煩瑣,但是,對于一部論述日本學者魯迅研究成果的著作來說,這種引證很有必要。充分的引證有助于中國讀者整體性地、準確地理解那些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
序一 日本魯學史的全景式觀照
董炳月
永國敢于撰寫并且完成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讓我略感意外。因為,這項工作的挑戰性太大。挑戰性來自百年間日本魯迅研究的豐厚積累,來自既有的對于日本魯迅研究史的大量評述。
梳理日本魯迅研究史的工作,中日兩國有許多學者做過或者正在做。日本方面的丸山升、藤井省三、尾崎文昭等中國文學研究名家,中國方面的呂元明、劉柏青等前輩學者與趙京華、靳叢林等中堅學者,都有相關著述。丸山升發表連載文章《魯迅在日本》是在1971年3月至1981 年7 月,呂元明發表《日本的魯迅研究史》是在1981年,劉柏青先生發表《戰后日本魯迅研究》(見其專著《魯迅與日本文學》)是在1985 年。可以認為,20 世紀80 年代前期中日兩國學者共同擁有了梳理日本魯迅研究史的自覺性。從那時至今,這種梳理工作已經有四十余年的歷史。這可以稱作“魯迅研究史學史”,算是魯迅研究學科的一個分支。意味深長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專著日本國內似乎未曾出現,而中國近年卻出版了厚重的兩部。一部是靳叢林、李明暉等人合著的《日本魯迅研究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年),一部是趙京華的《活在日本的魯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在這種情況下,撰寫《日本魯迅學史論綱》,并且寫出深度、寫出特色,無疑是巨大的挑戰。我讀永國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的書稿,覺得他的挑戰是成功的。永國在最大限度地占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論述框架,深化了對于某些問題的認識。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占有資料的充分,看看書中的大量引證、書后的參考文獻即可明白。顯然,新時期以來中國學界對于日本魯迅研究成果的系統譯介,為該書的撰寫提供了諸多便利。大量的引證也許看似煩瑣,但是,對于一部論述日本學者魯迅研究成果的著作來說,這種引證很有必要。充分的引證有助于中國讀者整體性地、準確地理解那些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
掌握資料之后,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意圖明確的論述框架。這方面永國有自覺的追求,而且確實建立了自己的論述框架,正如他在書稿“后記”中所說:以日本的主要魯迅研究者為線索設置章節,呈現日本魯迅研究的知識系譜和邏輯過程,并努力引入研究的地緣輻射和日本中國學的視野,以完整把握日本魯迅學的“點”與“線”。在我看來,這一框架中創新性較強的有兩點,一是對于日本諸位魯迅研究者的把握方式,二是對于日本魯迅研究區域板塊的劃分。《日本魯迅學史論綱》的主體部分共十五章,永國用十二章分別論述了十二位日本魯迅研究名家,從竹內好論到藤井省三。就論述對象而言,這自然與靳叢林等人的《日本魯迅研究史論》、趙京華的《活在日本的魯迅》基本相同,對于論述對象研究成果的闡述也難免有重疊之處。因為那些日本魯迅研究者的學術履歷、研究成果不會改變。不過,永國的評述還是有自己的構思。他是在做“學者評傳”式概述的前提下,突出各家魯迅論的核心內容——比如伊藤虎丸的“終末論”,丸山升的“革命人”,丸尾常喜的“恥辱”與“鬼”,山田敬三的存在主義,片山智行的現實主義,等等。以論述藤井省三的第十五章為例,該章由三節構成,分別是“藤井省三及其魯迅研究著述要略”“富有開拓性的比較研究”“閱讀史和研究史的新進展”。由章節設置可知,在藤井的大量研究成果中,該書突出的是比較研究、閱讀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對于不同研究者研究重點的凸顯,有助于整體上呈現日本魯迅研究史的結構與歷史脈絡。所謂區域板塊的劃分,即永國在該書“緒論”中所說的“戰前日本魯迅傳播研究的本土和中國的地域分布;戰后日本魯迅研究的三個中心”。這確實是個問題。戰前日本人的魯迅研究并非都是在日本本土展開,不少論述者是身處中國(主要在北京、上海),而身處的環境正是立論“語境”的重要構成因素,會影響立論。永國對于“戰后日本魯迅研究的三個中心”(關西、關東和東北及北海道)的劃分,已經涉及日本魯迅論的某些本質問題。例如1952 年以東京大學的學生為主體成立的魯迅研究會,丸山升代表作《魯迅——其文學與革命》的撰寫及其“革命人”概念的提出,無疑都與當時東京的政治風土、研究者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
資料占有的充分,研究方法的自覺,使得永國能夠對許多舊問題提出新見解。即使是對于被許多學者論述過的竹內好,也是如此。比如對于竹內好《魯迅》與小田岳夫《魯迅傳》之關系的發現與論述,即可被最近才翻譯成中文的伊藤虎丸先生的論文《小田岳夫先生與中國文學》(《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24 年第3 期)所證實。竹內好《魯迅》與李長之《魯迅批判》的密切關系是魯迅研究者們熟知的,但是,吉村永吉在這種影響關系中發揮的功能,是到了永國這里才得到關注。
我作為魯迅研究者,多年來也一直研讀日本學者的魯迅研究著作,獲益良多。“魯迅”的誕生、傳播本來與日本密切相關,而日本魯迅研究者身處獨自的社會環境,有自己的觀念、方法、知識體系,因此取得了許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說,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日本學者的魯迅研究曾經一度走在同時代中國學者的前面。這也是日本學者的魯迅研究成果在中國受關注、產生影響的原因所在。不過,在中國研究者接受那些成果的過程中,有兩個現象耐人尋味。一個現象是,對于某些重要的日本魯迅研究者關注不夠,或者近年才有所關注。例如對于小田岳夫、新島淳良、竹內芳郎、竹內實、長堀祐造諸位。另一個現象是,對于日方某些特定的魯迅研究成果的認識或評價,與日本學者差異甚大。典型例證是對“竹內魯迅”的認識。2005 年收錄了專著《魯迅》一書的竹內好譯文集《近代的超克》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大概是從那時至今,“竹內魯迅”成為中國魯研界的話題,“回心”被許多人討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日本,伊藤虎丸、丸山升、藤井省三諸位的研究早已超越了竹內好。2011 年,尾崎文昭在當年第1 期《魯迅研究月刊》上發表文章《從〈魯迅〉到〈魯迅入門〉:竹內好魯迅觀的變動》,明確指出:“《近代的超克》收入《魯迅》一書,有很多學者以《魯迅》為材料討論竹內好的魯迅觀。我看了部分的文章,感覺很不滿意。總體印象就是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竹內好就開始立論,結果竹內好魯迅觀的精華之處沒有得到關注,反倒是隨著其旁枝錯節之處越走越遠。其實在日本國內能全面認識竹內好魯迅觀的學者也是很少的,片面性立論的情況也很常見。我在這里提醒大家不要被竹內好的《魯迅》迷惑。”同樣是在2011 年,尾崎文昭在訪談稿《戰后日本魯迅研究——尾崎文昭教授訪談錄》(《現代中文學刊》2011 年第3 期)中又指出:“竹內好的‘回心’這個概念在戰后用得很少,因為本身沒有說明什么東西,是一個用錯的概念,失敗的概念。”尾崎的這些觀點我完全贊同。《魯迅》如竹內本人所言是“不成熟的研究筆記”,多有不切實際的評判、修辭性的空論;所謂“回心”,只要我們意識到這是個多義性的日語漢字詞、將其翻譯為“懺悔”“自省”等漢語詞,竹內好“回心”話語的漏洞便暴露無遺。上述兩個現象,與語言、視野、學術觀念、身份意識、中日兩國的“社會時差”等多方面的問題直接相關,很值得探究。就像魯迅需要很多學者來研究,為了促進中日兩國魯迅研究者的交流、更有效地吸收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更多的人參與日本魯迅研究史的研究很有必要。因為這研究史中不僅存在著“魯迅”,而且存在著同時代的“日本”。對話越廣泛,理解越深入。即使是在這個意義上,永國作為中國的魯迅研究者撰寫這本《日本魯迅學史論綱》也很有必要。
永國從事魯迅研究多年,已經出版了《魯迅小說形象流變新論》與《魯迅早期思想與他的新文學創作》兩部專著。對于魯迅的認真研讀,當然是他評說日本學者魯迅研究成果、撰寫《日本魯迅學史論綱》的前提。2018 年7 月,永國曾經作為高級訪問學者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做為期一年的研修。那期間我對他多了一些了解。他對學術研究充滿熱情,敏感、勤奮而又執著。這樣看來,他敢于撰寫并且完成了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也并非偶然。他在本書“后記”中所說,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是他計劃撰寫的《日本魯迅學通史》的替代品。實際上,百年的時間跨度,論述對象的經典性,問題意識的鮮明,已經使這部《日本魯迅學史論綱》具有“史”的屬性。我想,以此為基礎,假以時日,永國能夠寫出一部《日本魯迅學通史》。
2024 年7 月6 日于寒蟬書房
日本魯迅學史論綱 作者簡介
蔣永國 1974年生,文學博士,現任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魯迅小說形象流變新論——從中西文化之“個”切入》《魯迅早期思想與他的新文學創作》《魯迅與時代的“知識地層”——比較文學研究文集》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