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91092
- 條形碼:9787229191092 ; 978-7-229-19109-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 本書特色
☆ 法學界權威劉星教授力作,深入剖析20世紀英美法理學,揭示法律的多重維度
☆ 經典案例分析,結合理論與實踐,使抽象的法律理論生動起來
☆ 倡導批判性閱讀,引導讀者與法理學家深度對話,培養法學思維的獨立性
☆ 法學領域經典著作,不僅具有學術深度,更對法律實踐產生了廣泛影響
多元理論探索與比較分析
本書深入探討了20世紀英美法理學的主要流派,對“法律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分析和比較。作者不僅呈現了各個理論的淵源與困境,還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關聯與交鋒。通過這種多維度的探索,揭示了不同理論的內在邏輯和它們在現實法律實踐中的適用性,為理解法律的復雜性提供了豐富的視角。
經典案例的引入與學理根據呈現
本書以經典案例為切入點,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通過分析這些案例,作者展示了法律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應用和挑戰。這種案例引導的方法不僅使抽象的法律理論更加生動和具體,而且幫助讀者理解法律理論是如何影響司法實踐和法律決策的。
批判性閱讀與深度對話引導
作者倡導一種批判性的閱讀方式,鼓勵讀者不被動接受法律理論,而是主動與法理學家進行深度的“交往與對話”,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法律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從而對法律的本質及其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法學教授劉星代表作,法科生經典
☆ 法學界權威劉星教授力作,深入剖析20世紀英美法理學,揭示法律的多重維度
☆ 經典案例分析,結合理論與實踐,使抽象的法律理論生動起來
☆ 倡導批判性閱讀,引導讀者與法理學家深度對話,培養法學思維的獨立性
☆ 法學領域經典著作,不僅具有學術深度,更對法律實踐產生了廣泛影響
多元理論探索與比較分析
本書深入探討了20世紀英美法理學的主要流派,對“法律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分析和比較。作者不僅呈現了各個理論的淵源與困境,還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關聯與交鋒。通過這種多維度的探索,揭示了不同理論的內在邏輯和它們在現實法律實踐中的適用性,為理解法律的復雜性提供了豐富的視角。
經典案例的引入與學理根據呈現
本書以經典案例為切入點,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通過分析這些案例,作者展示了法律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應用和挑戰。這種案例引導的方法不僅使抽象的法律理論更加生動和具體,而且幫助讀者理解法律理論是如何影響司法實踐和法律決策的。
批判性閱讀與深度對話引導
作者倡導一種批判性的閱讀方式,鼓勵讀者不被動接受法律理論,而是主動與法理學家進行深度的“交往與對話”,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法律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從而對法律的本質及其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法學教授劉星代表作,法科生經典
作者劉星教授在法學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其學術著作在法學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常常能引發學界的熱烈討論和深入思考。本書是劉星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集中體現了作者對法律本質的獨到理解。讀者通過閱讀本書,不僅能獲得寶貴的法律知識,還能接觸到法學界權威人士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這對于提升自身的法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法理學經典著作。書中以經典案例為切入點,介紹、分析、比較了20世紀英美法理學各主要流派關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論,在學理根據層面呈現了各種理論的淵源與困境、關聯與交鋒,從多重維度探索了法律的含義。
在寫作方式上,作者沒有采用居高臨下的間接評介,而是以原典文獻為基礎,從讀者的知識背景出發,結合提問和反思,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與法理學家進行深度“交往與對話”,讓讀者的批判閱讀得以展開、深入,從而對法律的本質及其發展有更深刻的認知。
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 前言
閱讀者總是在特定語境中和特定知識狀態中進入閱讀的,因此,任何一種閱讀都是批判(或批評)式的閱讀。
當下,國內“閱讀”西方法理學(包括英美法理學)的作品已不鮮見。然而,其似乎仍然存在著兩個缺憾。透過作者的“視域”再去閱讀西方法理學時,一般讀者總會發覺其中的學說理論實在難以理解。為什么西方學者會如此思考法律?為什么在一般讀者看來“如此簡單”的問題,如“法律是什么”,在他們那里會有“如此復雜”的論說?換言之,中國語境中的一般讀者,似乎很難在作者的“視域”中進入西方法理學的語境。這是其一。 其二,與這一問題密切相聯系,一般讀者似乎很難在閱讀時展開學理的批評對話,即使有時知道西方學者的許多理論,但仍然無法像在中國語境中相互論辯那樣,與之進行學理的較量。作者的“閱讀”,時常是學說的“評介”,而“評介”總是缺乏理由的挖掘、理由的分析、理由的對話引導。這自然易使一般讀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進入更深的批評。
本書嘗試彌補這兩個缺憾。
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 目錄
“現代圖書館”出版緣起1
增訂版序3
修訂版序4
再版小序6
初版序言7
引 言001
**章 實際存在的法律命令017
一、法律是一種命令017
001 命令、義務和制裁019
002 歷史中的法律022
003 法律的連續性025
004 對立法者的法律約束·法律制裁027
005 法律的自愿內容030
006 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033
007 主權者和強暴者036
二、區分實然法律和應然法律039
008 法律的存在與功過040
009 實證觀念042
010 自然法觀念043
011 實證法律觀念的實踐理由045
三、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法律052
012 法律科學052
013 經驗分析053
014 如何確定“法律制度”055
015 法律結構、特征和概念的一般分析的實踐意義056
小結059第二章 行動中的法律062
一、疑難案件063
016 疑難案件的特征及原因064
017 疑難案件中的法律推論068
018 法院判決的*終性071
二、法律與法律的淵源073
019 法律適用者的解釋即為法律074
020 法律的淵源075
021 法律適用者解釋的效力076
022 法律規則和法律的具體判決076
三、法律是一種預測078
023 律師的“預測”078
024 壞人的視角080
025 預測的約束作用081
026 好人·法官·預測081
四、行動中的法律084
027 虛構的法律規則085
028 作為具體判決的法律086
029 行動中的法律及其不確定性088
030 疑難案件與法律適用者的復雜推論089
031 法律適用者的態度090
032 法律適用者的推論與法律規則092
033 具體判決·強制·法律規則093
034 法律具體判決的*終性094
035 法律的閱讀與理解097
五、實用主義精神099
036 法律與社會的需要100
037 實用主義和法律的正當性102
六、作為一種沒有“規則”內容的社會現象的法律104
038 實然與應然·法律社會學104
039 內容不確定的法律知識106
小結107第三章 官員統一實踐中的法律110
一、規則的內在方面112
040 習慣行為模式·規則行為模式·被迫行為模式112
041 規則的內在方面和規則的存在114
042 內在方面·法律權利·積極義務·法律規則 115
043 對待規則態度的種類117
044 內在方面與義務119
045 義務與規則121
二、次要規則123
046 法律規則的種類123
047 三種次要授權規則124
048 承認規則的作用及其存在方式126
049 次要規則的法理學意義127
050 承認規則與法律性質(或效力)的來源129
051 區別法律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的要素131
052 法律適用者的實踐與承認規則134
053 制定法及判例中蘊含的原則、政策及政治道德準則的形成機制及運用·承認規則138
054 法律的存在與官員141
三、規則的確定性與模糊性144
055 “意思中心”與“開放結構”144
056 規則的確定性與模糊性145
057 “意思中心”·規則的存在·法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146
058 “意思中心”與法律適用者的爭議147
四、法律與道德的分野149
059 *低限度內容的自然法150
060 廣義的法律觀念和狹義的法律觀念152
061 法律與道德在事實上和概念上的聯系153
062 道德選擇的困境與兩種法律觀念155
063 法律理論的研究158
五、法學是一種客觀的法律知識159
064 日常語言的正常用法161
065 “出處”“形式”“結構”“目的”163
六、小結166
第四章 解釋性質的法律169
一、“理論爭論”170
066 法官的不同意見171
067 “理論爭論”173
068 “理論爭論”的法理學問題174
069 “理論爭論”存在的實踐前提176
070 “理論爭論”·識別功能的標準·日常語言的正常用法177
071 “隱含法律”的特點及理論淵源179
072 “隱含法律”概念的功效181
073 “隱含法律”·法律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182
074 “隱含法律”·法治·正當性183
075 “隱含法律”·法律的矛盾·唯一正確的法律答案184
076 “隱含法律”存在的理論根據186
077 “隱含法律”存在的現實根據186
078 “理論爭論”表現的是“實然”還是“應然”188
079 “理論爭論”與疑難案件192
二、法律的解釋性質194
080 解釋的微觀形態——“建構性的解釋”195
081 解釋的宏觀形態——解釋的“樹形結構”197
082 解釋的歷史形態——解釋的鏈條199
083 法律的解釋性質200
084 “解釋”概念的作用201
085 解釋·法官的義務·法律性質(或法律效力)的來源203
086 前解釋階段·法律的一般性質和結構205
087 解釋的確證·惡法207
088 解釋的概念·法律的概念209
089 法律·解釋者210
三、內在參與者的觀點212
090 實踐中的一般理論和理論中的一般理論的同一性213
091 一般法律概念理論的“描述性”與“規范性”214
092 內在參與者的觀點215
093 內在參與者觀點的意義及理由216
094 內在參與者的觀點·外在觀察者的觀點219
四、唯一正確的法律答案223
095 外在觀察者和內在參與者眼中的“主觀性與客觀性”224
096 能否獲得唯一正確的法律答案229
五、小結232
第五章 意識形態中的法律235
一、法律形式的內在矛盾237
097 兩種形式的內在矛盾237
098 分析法律形式內在矛盾的目的241
099 觀察法律的姿態243
二、法律原則的內在矛盾245
100 原則的沖突245
101 法律原則的矛盾·法律原則的統一·法律原則的互補 249
三、法律外在觀察者的“解構閱讀”252
102 法律本文本身無意義253
103 外在“解構閱讀”的目的·開放結構255
104 解構語言學·交流的意義·解釋共同體256
四、法律內在參與者的“解構閱讀”260
105 “法理迷津”261
106 內在解構閱讀·法官的責任姿態264
五、法律與意識形態266
107 法律政治學267
108 意識形態的概念268
109 意識形態·法律的多元化269
110 意識形態·統治者意志270
111 意識形態與邊緣話語272
112 法律的多元化·法治273
113 意識形態·法律知識·法律理論的視角·法律與政治276
六、小結279
第六章 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282
一、法律實踐主體的“消亡”283
114 法律實踐者所說的“我們”283
115 “主體”(如“我”“我們”)觀念的實際構成284
116 主體“消亡”論的理論來源286
117 主體提出的“理論”的實質288
118 知識進步·知識異同·主體存在290
119 道德判斷·主體存在292
二、法律知識的“地方性”294
120 法律知識的“地方性”294
121 后現代社會·權力/知識·話語·邏輯中心的解構295
122 法律的地方性·法律的不確定性299
123 “地方性”的法律知識·法律的權威·自我解構300
124 后現代認同·姿態選擇302
125 法律政治學·統治階層的“霸權”303
三、小結304
第七章 需求對話中的法律306
一、對話中的法律客觀性307
126 主體性的信念308
127 對話的客觀性309
128 對話客觀性的獲得311
129 相互對話的法律實踐者和自我確證的法律實踐者312
130 科學中的標準與政治中的標準313
131 對話客觀性的可能性314
二、效果中的法律315
132 普遍原則指導·效果探索嘗試315
133 法律實踐效果的思考·工具主義317
134 實際效果·道德是非319
三、需求語境中的法律320
135 語境中的衡量320
136 一般約束的思考和具體需求的語境思考322
137 知識的語境與價值的語境324
138 需求語境論的實用主義和基礎中心論的實用主義326
139 需求語境論和原則統一論327
140 需求語境的“理性”·絕對懷疑論與相對懷疑論·法治329
141 需求語境中的法律知識·“邪惡要求”和“惡法”·法律簡明適用過程333
四、小結335
結 語337
參考文獻350
初版后記361
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 作者簡介
劉星,中國政法大學特聘博士生導師。畢業于中山大學法律學系、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曾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二級教授、錢端升講座教授。長期致力于法理學、法社會學研究。出版法學著作多部,作品有《法律是什么:20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法律與文學:在中國基層司法中展開》《一種歷史實踐:近現代中西法概念理論比較研究》《法律的隱喻》《法學實踐》《中國法律思想:故事與觀念》《西方法律思想:傳說與學說》《西窗法雨》等,其中《西窗法雨》被讀者贊為比小說更精彩的法學隨筆,影響了一代青年學子。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