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二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32738
- 條形碼:9787521232738 ; 978-7-5212-3273-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二小 本書特色
一生太短,短得來不及欣賞風中搖曳的野花和小草,短得來不及眺望噴薄而出的太陽,甚至還來不及為自己訂制一套滿意的西裝,你卻將“三生”的托付和期許裝進一生的行囊,一路生花,不以時間論短長。
一生夠長,長得足夠追逐兒時所有的夢想,將一生拉成千萬個時間碎片,每個碎片都充滿汗水和希望,將春夏秋冬每一次過往,都活出你喜歡的模樣。良師良醫,山高水長。
一生承載“三生”,三生有幸。
一生奉獻“三生”,地久天長。
——楊培增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二小 內容簡介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由我國眼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培增所著。作者在眾多老師指導下,成為眼科醫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書中講述他從醫幾十年來,幫助無數病人重見光明,挽救了國內外數以萬計葡萄膜炎患者視力,還為我國培養大批專科醫生和研究人才。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思索感悟,將關于生命、醫患關系等體會記錄下來,通過平實敘述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展現 “大醫精誠” 的精神,拉近與讀者距離,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作者對 “三生” 角色的擔當與奉獻。內容呈現質樸而真誠,字里行間滿是對生命的熱愛、對病人的關懷以及對教育的熱忱。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二小 目錄
目 錄
自序
**篇 學生
一、我出生的地方 · 001
二、我的爺爺奶奶 · 003
三、我的小學生涯 · 005
(一)稀里糊涂就成了學生 · 005
(二)懷念修筆匠老白 · 006
(三)喊了不少口號 · 007
(四)除了上學就是割草喂羊 · 008
(五)天天吃紅薯 · 010
(六)兩個愿望實現了一個 · 013
(七)我的哥哥是我的小學語文老師 · 015
(八)做了一次生意 · 016
(九)買了半斤餅干 · 017
(十)到大學畢業穿了3件棉襖 · 020
(十一)母親為我找到了防蚊蟲叮咬的方法 · 021
四、我的中學生涯 · 022
(一)喜歡上了文學 · 022
(二)父親的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 · 024
(三)我生命中*長的一周 · 028
(四)高中的飯菜 · 032
(五)患了兩次扁桃體炎 · 035
(六)老師教我學會了演講 · 038
(七)捉虱子 · 040
五、從大學到博士 · 042
(一)考上了河南醫學院 · 042
(二)我的大學——河南醫學院 · 046
(三)我的外語學習是從大學開始的 · 048
(四)大學期間二三事 · 055
(五)大學**個假期 · 058
(六)取淚液做實驗 · 059
(七)改變命運的一次學術會議 · 061
(八)三年的博士生生活 · 063
(九)當上了圖書館義務管理員 · 066
第二篇 醫生
一、父親將我領進醫學之門 · 070
二、有幸進入眼科成為一名眼科醫生 · 073
三、農村行醫二三事 · 075
(一)看病時不能問 · 075
(二)當年是這樣治病的 · 077
四、母親教我做一名好醫生 · 078
五、在農村治病的一些體會 · 085
(一)認真觀察、積累經驗 · 085
(二)鑒別危象、及時轉診 · 086
(三)大膽心細、不斷探索 · 087
六、想當一名吃國糧的醫生 · 089
七、建立起國際上*大的葡萄膜炎數據庫和樣本庫 · 090
八、在中國**次報道了偽裝綜合征的病例 · 095
九、治病中的哲學 · 100
(一)葡萄膜炎治療中抗生素使用的思辨及錯誤觀念的糾正 · 101
(二)葡萄膜炎治療中濫用結膜下注射的思辨及錯誤觀念糾正 · 102
(三)葡萄膜炎治療效果的思辨 · 105
十、從學習中醫到創立葡萄膜炎治療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策略 · 106
(一)葡萄膜炎治療的指導思想 · 108
(二)葡萄膜炎治療的基本原則 · 114
(三)治療疾病的策略 · 116
十一、撰寫了4本葡萄膜炎中文專著 · 119
(一)**本葡萄膜炎專著 · 119
(二)第二本葡萄膜炎專著 · 121
(三)第三本葡萄膜炎專著 · 124
(四)第四本葡萄膜炎專著 · 131
十二、獨立完成了一部大型葡萄膜炎英文專著
——Atlas of Uveit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139
十三、我們團隊對國際葡萄膜炎研究的貢獻 · 150
(一)臨床研究方面的貢獻 · 150
(二)基礎研究方面的貢獻 · 158
十四、3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 171
十五、從絕望到希望,再到光明(一位病人的來信) · 176
十六、另外一位病人的來信 · 185
十七、兩個葡萄膜炎之家 · 188
(一)**個葡萄膜炎之家 · 188
(二)第二個葡萄膜炎之家 · 190
第三篇 先生
一、獲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或重點項目 · 194
二、再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204
(一)學生對老師的尊重 · 205
(二)老師的責任 · 211
(三)學生的權利 · 214
三、幾個啟迪人生的講座 · 215
(一)思維·藝術·人生 · 215
(二)如何建立個人品牌 · 218
(三)人生沖水理論 · 220
(四)3個講座的特點 · 223
四、我給學生改文章 · 226
五、培養研究生情況 · 239
第四篇 診室花絮和生活中的小幽默
一、診室花絮 · 244
二、生活中的小幽默 · 282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二小 相關資料
第一篇
學 生
一、我出生的地方
我出生于河南省濮陽縣王助公社西郭村。出生日期是1957年農歷五月二十三。在報考大學填寫志愿表時,因當時沒有像現在查對新舊日歷這樣方便,即把出生日期按農歷日期往后推了一個月,但不知后來怎么搞的,都寫成了陽歷1957年6月24日出生,身份證上也是用的這個出生日期。
西郭村地處華北平原的黃河故道上,位于濮陽縣城西約8000米,距濮陽市區約10000米,整個村莊呈東西走向,號稱三里長街(實際上有1110米左右),現注冊人口約2400人,由劉、楊、魯、傅、白等姓氏組成,據傳,都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徙而來。
西郭村歷史悠久,在上古時期為顓頊部族居住地,夏商時期屬昆吾,春秋戰國時期屬衛,其后屬晉、魏,秦漢時屬濮陽,隋唐屬澶淵,宋屬澶州,元、明、清屬開州。民國初期(1914年)屬濮陽縣,1983年9月屬濮陽郊區,1986年5月改屬濮陽市區,2001年8月劃歸濮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
濮陽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而淤沒)之陽,故而得名。據傳五帝之一顓頊曾在此建都,故此地也有帝都之稱。1987年,在濮陽縣城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成的龍的圖案,據考證,距今有6400年左右,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濮陽因此也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據推測,在6000年前,濮陽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第一篇
學 生
一、我出生的地方
我出生于河南省濮陽縣王助公社西郭村。出生日期是1957年農歷五月二十三。在報考大學填寫志愿表時,因當時沒有像現在查對新舊日歷這樣方便,即把出生日期按農歷日期往后推了一個月,但不知后來怎么搞的,都寫成了陽歷1957年6月24日出生,身份證上也是用的這個出生日期。
西郭村地處華北平原的黃河故道上,位于濮陽縣城西約8000米,距濮陽市區約10000米,整個村莊呈東西走向,號稱三里長街(實際上有1110米左右),現注冊人口約2400人,由劉、楊、魯、傅、白等姓氏組成,據傳,都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徙而來。
西郭村歷史悠久,在上古時期為顓頊部族居住地,夏商時期屬昆吾,春秋戰國時期屬衛,其后屬晉、魏,秦漢時屬濮陽,隋唐屬澶淵,宋屬澶州,元、明、清屬開州。民國初期(1914年)屬濮陽縣,1983年9月屬濮陽郊區,1986年5月改屬濮陽市區,2001年8月劃歸濮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
濮陽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而淤沒)之陽,故而得名。據傳五帝之一顓頊曾在此建都,故此地也有帝都之稱。1987年,在濮陽縣城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成的龍的圖案,據考證,距今有6400年左右,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濮陽因此也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據推測,在6000年前,濮陽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即是在濮陽締結的。公元979年,宋太宗親率10萬大軍自鎮州(今河北正定)北進,自此開始了長達25年的宋遼之戰,其間雙方死傷無數。1004年秋,蕭太后與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揮師進逼澶州。此時,宋真宗親臨澶州督戰,軍民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將士士氣大振。遼大將蕭撻凜恃勇驕橫,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游,被八牛床子弩射殺,遼國進攻受挫,加上戰線拉得太長,孤軍挺進宋朝腹地,恐難以取勝,遂聽取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澶州轉達議和之愿望。宋朝遂派曹利用去遼營談判,最后締結澶淵之盟,稱宋遼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宋每年向遼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在邊境開展互市貿易。之后宋遼之間百年再無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換來了北宋百年的和平,對中原、北方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末戰亂之后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經歷戰爭的浩劫、災荒和瘟疫,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百姓十亡八九,幾成無人之地。于明洪武年間,明朝政府先后數次從山西平陽、汾州、澤州等地向這些荒無人煙的地方移民,來自山西各地的移民均集中在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遷徙手續。就是在這個時期,西郭村的先民們從山西來到濮陽安家定居。郭村莊原籍,有一古寺,宋氏、王氏、秦氏移民定居在古寺之東,后來形成東郭村。劉氏初遷至古寺西,后有楊氏、魯氏、付氏、顏氏、張氏、郭氏加入,成為西郭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名存無更,繁衍生息,世代更替,勤勞節儉,詩書繼世。
西郭村在數百年中也出現過一些先賢或名人,如清初順治辛卯年武舉傅鵬翔,從小習武,喜舞刀弄棒,英勇智慧,忠肝義膽,后入武清軍,一生戎馬倥傯,戰功赫赫,在平定“三藩之亂”中九死一生、屢建奇功。1679年(康熙十八年)升江南吳淞營參將,加副將銜,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擢云南副將,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加都督僉事,調任廣東雷州副將,進提督銜(從一品)。
西郭村的先賢劉景昱于明末清初,因生活所迫,進宮侍值,后升為皇閣近侍一司禮監,死后建有太監樓及太監墓。
劉清魁,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自幼習武,成年后開設武館授徒。時匪患四起,曾帶眾族人、徒弟多次剿匪,皆獲全勝,獲贈《五品軍功》。在其八十大壽時,獲贈“歲冠耆英”壽匾,流傳至今,其賢德被載入《開州言志》。
楊宗圣,自幼聰穎好學,勤奮質樸,于咸豐八年(1858年)考取貢生,后自費開辦私塾學堂,為濮陽、滑縣、內黃培育了數千人才,其中不乏貢生、舉人、進士。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眾多西郭村人舍生忘死、前赴后繼,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六百多年來,西郭村人經歷了無數次戰亂和自然災害,卻依然人性淳樸、崇尚禮儀、詩書傳家、忠孝繼世、樂善好施、勤儉持家。自我記事起,經常聽到一些鄰里相助、婆媳和睦、孝敬父母、尊師重教的故事。
二、我的爺爺奶奶
自從洪武大移民從山西洪洞移民至濮陽縣以來,祖祖輩輩即生活在西郭村這片土地上。先輩們忠厚老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千千萬萬那個時代的中國農民一樣過著節儉、勤勞的生活,有關祖輩的事情都是從父親、母親那里知道的。爺爺楊秀廷為人憨厚老實,奶奶閆氏精明能干,嫁至楊家后孝敬公婆,勤儉持家,睦鄰鄉里。
我的爺爺出生年月已無從考證,大約在一八八幾年,卒于1942年大災荒之年。他為人憨厚、一生勤勞。奶奶則聰慧善良、知書達理。家中有幾畝薄田,維持著一家老小的生計。奶奶平日里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一家人雖然吃糠咽菜,倒不至于吃了上頓沒下頓。
爺爺因生性憨厚、老實,所以時常受到當地惡霸的欺負。父親曾告訴我,玉米將要成熟的季節,爺爺便會在夜里守護在玉米地里,以防他人偷竊玉米。有些小混混知道爺爺在玉米地的這一頭,就跑到玉米地的另一頭去偷玉米,人走過來,他們又跑到另一頭去偷,真是防不勝防、可惡至極。
父親還告訴我一件事情:我家院子外不遠處有一口老井,村民們多是吃這口井的井水。有一天,一個混混將打水用的井繩隔墻扔到我們家里,然后裝模作樣地跑到我家里,問我爺爺、奶奶是否拿了井繩。我奶奶說,我們沒有拿井繩。此時,那個小混混就裝腔作勢地說,我要在你們家找一下,看是不是你們偷了井繩。因為是他將井繩扔到我們家的,所以一下子就找到了井繩,然后就喊來村民,要我爺爺、奶奶承認偷竊井繩一事。我爺爺、奶奶反問他,我們偷井繩干什么?但無賴就是無賴,說我們家偷了井繩,是不讓村民打水,想渴死大家。真是滑稽和無恥!最后在“好心人”的調解下,讓我們家出錢請客才算平息此事。
正是由于家窮、受人欺負,父親13歲即離家闖關東。后來父親因為沒有上過學,在外邊闖蕩多年,其間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父親和母親每每提起受人欺負的事情和他們沒上學所遭受的苦難時,總是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二小,咱們一定要爭氣,好好學習。”當時我雖然剛懂事,還不知道沒有知識、文化會受人欺負的道理,但是在幼小的心靈上卻埋下了一顆要好好學習的種子。
學生·醫生·先生——三生有幸/二小 作者簡介
楊培增,筆名二小,1957年生于河南省濮陽縣,國內眼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醫德楷模、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工作至于熱愛文學創作,曾出版隨筆集《點點滴滴都是愛》《我是你的眼》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