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91147
- 條形碼:9787020191147 ; 978-7-02-019114-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本書特色
這部文學通史執行“以時代為序,以作家為綱”的編寫體例。分期按朝代,立章或立節則按作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另設“概述”介紹時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文學概況,又設綜述性章節敘述時代相近的作家群。除寫入公認的大作家,給以較大篇幅,全書涉及的中小作家數量遠超當時已有的多種文學史,故有“大文學史”之稱。敘述內容的要求是力求穩妥公允,不簡單化,不貼標簽,對具體作家的敘述和評價要能夠反映、體現當時研究的水平和一些*新成果。考據的結論、借鑒他人成果或尚有爭議的問題,正文無法容納,均在注釋中加以說明。因此,這部文學史每章的注釋數量多,大多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文字表達則要求客觀平實,明白簡練。——董乃斌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內容簡介
唐代文學史是中國古代文學通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上冊主編為喬象鍾、陳鐵民。該書講述了初、盛唐時期的文學,起于武德,至于大歷初。從文學的史實出發,考察了初、盛唐這段特定的歷史時期的文學現象,并分析了其發展的因果關系,對這個階段的各種文學樣式及文學思潮的總面貌做出了符合實際的描述。下冊主編為吳庚舜、董乃斌,該書講述了唐后期一百四十多年及五代十國五十多年的文學現象,結合具體的作家作品,對該時段文學的具體面貌、特征、性質進行了綜合性的描繪。材料豐富翔實,敘述準確充分,全面科學地對作家、作品進行了分析評價。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前言
唐代文學史(上)
后記
唐代文學史(上),敘述了初、盛唐時期的文學現象,起于武德,至于大歷初。這期間曾發生過天寶末的安史之亂,但文學創作仍處于盛期。我們這樣劃分,與唐王朝的盛衰治亂不大一致,卻更符合文學的發展狀況。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遵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從文學的史實出發,考察了初、盛唐這段特定的歷史時期的文學現象,并分析了其發展的因果關系,以期對這個階段的各種文學樣式及文學思潮的總面貌作出符合實際的描述。同時,我們也用了一些篇幅敘述了當時與文學相關的社會史與藝術史的概況,希圖使讀者對那個時代的整個文化進程,有一個總體的輪廓的了解。由于我們的知識水平有限,這個設想或未能真正達到。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目錄
唐代文學史(上)
目錄
編寫說明
上編 初唐、盛唐文學
**章唐代文學總論
**節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
第二節唐詩的發展與演變
第二章 初唐的社會文化概況
**節唐初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發展
第二節史傳散文的成就
第三節劉知幾和《史通》
第三章 王績
**節王績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節王績的詩
第三節王績的賦和雜文
第四章 唐初宮廷詩人
**節太宗朝的宮廷詩人
第二節武后及中宗朝的宮廷詩人
第五章 四杰(上)
**節王勃的生平
第二節王勃的文論及其他
第三節王勃的文學作品
第四節楊炯的生平
第五節楊炯的文學作品
第六章 四杰(下)
**節盧照鄰的生平
第二節盧照鄰的作品
第三節駱賓王的生平
第四節駱賓王的文學成就
第七章 律詩體制的完成
**節簡說
第二節李嶠蘇味道
第三節杜審言崔融
第四節沈佺期
第五節宋之問
第八章 王梵志和其他通俗詩人
**節王梵志的時代和生平
第二節王梵志詩集的流傳和整理
第三節王梵志的五言通俗詩
第四節寒山和拾得
第九章 陳子昂
**節陳子昂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節陳子昂的詩
第三節陳子昂的文
第四節陳子昂的文學主張和影響
第十章 盛唐時期社會文化發展概況
**節政治經濟的發展概況
第二節宗教、學術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繁花似錦的藝術世界
第四節盛唐詩歌風貌
第五節盛唐的詩歌理論與詩歌選集
第十一章 張說和張九齡
**節張說的生平和文學業績
第二節張說的詩文和傳奇
第三節張九齡的生平和文學業績
第四節張九齡的詩文
......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相關資料
第一章 唐代文學總論
第一節 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了唐代,呈現出一派空前繁榮的景象。唐代文學的繁榮,首先突出地表現在詩歌方面。有唐一代,遺留下來的詩歌近五萬首,不僅數量超出以前各代遺詩總和的兩三倍以上,而且質量極高,有許多感人肺腑、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唐朝又是一個詩歌藝術天才成批涌現的時代。除李白、杜甫這兩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偉大詩人外,其他如陳子昂、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韋應物、元稹、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杜牧、李商隱等人,也都是開宗立派、具有獨創風格的大家。此外,有成就、有特色、有影響的詩人,尚不下五六十之數。這些詩人的創作,在唐代詩壇上爭奇斗艷,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偉觀。唐人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不但是空前的,也是后人難以企及的。在散文方面,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古文運動,開創了我國古典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古文”家們不僅寫出了許多具有高度思想、藝術價值的文學散文,如雜文、寓言、人物傳記、山水游記等,而且完成了文體文風的革新,創立了一種精粹凝練、暢達明朗的新型“古文”,使散文的抒情、描寫、敘事、議論功能得到新的拓展,為此后散文的發展,奠定了體制和方向。在小說方面,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傳奇”作品。它與六朝的志怪小說及志人小說相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內容上看,從志怪的主要記述鬼神怪異之事轉向描寫現實生活;藝術上,則有了曲折、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大非六朝志怪的“粗陳梗概”與志人的簡述軼事所能比擬。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小說進入了成熟的階段。另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為前代所無的新興文學樣式,如變文及詞等,它們的產生和廣泛流傳,為宋以后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內,并不是每個時候文學都出現繁榮的局面。唐文學的繁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階段:玄宗開元年間至代宗大歷初、德宗貞元至穆宗長慶年間、敬宗寶歷初至宣宗大中年間。
形成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表現出特別明顯的繼承性。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要想向前發展,都必須以前代人所到達的終點作為自己的起點。唐文學的繁榮,也受到了這一規律的制約。以詩歌而論,先唐詩歌創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就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條件。唐人正是在充分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又作了新的創造,才把詩歌的發展,推上高潮的。
第一章 唐代文學總論
第一節 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了唐代,呈現出一派空前繁榮的景象。唐代文學的繁榮,首先突出地表現在詩歌方面。有唐一代,遺留下來的詩歌近五萬首,不僅數量超出以前各代遺詩總和的兩三倍以上,而且質量極高,有許多感人肺腑、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唐朝又是一個詩歌藝術天才成批涌現的時代。除李白、杜甫這兩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偉大詩人外,其他如陳子昂、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韋應物、元稹、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杜牧、李商隱等人,也都是開宗立派、具有獨創風格的大家。此外,有成就、有特色、有影響的詩人,尚不下五六十之數。這些詩人的創作,在唐代詩壇上爭奇斗艷,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偉觀。唐人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不但是空前的,也是后人難以企及的。在散文方面,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古文運動,開創了我國古典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古文”家們不僅寫出了許多具有高度思想、藝術價值的文學散文,如雜文、寓言、人物傳記、山水游記等,而且完成了文體文風的革新,創立了一種精粹凝練、暢達明朗的新型“古文”,使散文的抒情、描寫、敘事、議論功能得到新的拓展,為此后散文的發展,奠定了體制和方向。在小說方面,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傳奇”作品。它與六朝的志怪小說及志人小說相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內容上看,從志怪的主要記述鬼神怪異之事轉向描寫現實生活;藝術上,則有了曲折、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大非六朝志怪的“粗陳梗概”與志人的簡述軼事所能比擬。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小說進入了成熟的階段。另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為前代所無的新興文學樣式,如變文及詞等,它們的產生和廣泛流傳,為宋以后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內,并不是每個時候文學都出現繁榮的局面。唐文學的繁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階段:玄宗開元年間至代宗大歷初、德宗貞元至穆宗長慶年間、敬宗寶歷初至宣宗大中年間。
形成唐代文學繁榮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表現出特別明顯的繼承性。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要想向前發展,都必須以前代人所到達的終點作為自己的起點。唐文學的繁榮,也受到了這一規律的制約。以詩歌而論,先唐詩歌創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就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條件。唐人正是在充分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又作了新的創造,才把詩歌的發展,推上高潮的。
中國詩歌自西周初年發展到隋朝,經歷了一千六百年時間,所積累的藝術經驗已經十分豐富。例如《詩經》中的國風和一部分小雅,善用比興,能以樸素簡凈的語言描摹事物、抒發感情,使讀者感到十分親切。屈賦則文辭絢麗,想象奇譎,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和鮮明的個性特點。又“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漢樂府民歌敘事性大大加強,詩歌敘事的技巧(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心理描寫和細節刻畫,情節的選擇與剪裁,語言的樸素生動等),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古詩十九首》長于抒情,有言近旨遠、語短情長之妙。建安詩歌“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文心雕龍·時序》),其代表作家曹操,文筆樸質而氣韻沉雄。另一代表作家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詩品》上),他更講究藝術表現,注意語言的提煉,但又能保有渾樸沉健的本色。魏晉以后,人們對文學的特質與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明晰,如曹丕說:“詩賦欲麗。”(《典論·論文》)陸機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文賦》)梁蕭繹說:“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金樓子·立言篇》)與此相應,人們對于詩歌的藝術表現,也就有了更高更自覺的追求。這一點在曹植身上已有了明顯的表現。曹植之后的作者,更繼續努力作這一方面的追求,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葉燮指出:“建安、黃初之詩,大約敦厚而渾樸,中正而達情。一變而為晉,如陸機之纏綿鋪麗,左思之卓犖磅礴,各不同也。其間屢變而為鮑照之逸俊,謝靈運之警秀,陶潛之澹遠。又如顏延之之藻繢,謝朓之高華,江淹之韶嫵,庾信之清新。此數子者,各不相師,咸矯然自成一家。”(《原詩·內篇上》)這些詩人,藝術上都各有自己的獨特造詣和貢獻。其中陶潛的詩,自然、樸素、平淡,而又淳厚有味、富于情趣、極耐咀嚼,語言經過高度錘煉卻又不見爐火之跡,把漢魏以來渾厚古樸的詩歌推上了發展的頂峰。謝靈運則另辟蹊徑,開創了南朝詩歌的一代新風。他大量創作山水詩,在描摹山水風景時追求極貌窮態,精心鍛煉字句。《文心雕龍·明詩》曰:“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這幾句話正好道出了謝靈運詩歌的特點。齊梁詩人大抵都沿著謝靈運別辟的蹊路向前發展,潛心于藝術技巧的探索。他們的作品,講求詞采、聲律、對偶、用事,工于煉字造境,用語精警流麗,刻畫纖密細巧,在詩歌藝術的創新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二謝、陰、何等南朝詩人,在他們創作的大量山水詩中,把大自然作為具有獨立美學價值的描寫對象,不僅開拓了中國詩歌藝術美的新領域,還使得詩歌的藝術形象和造境手段更為豐富,表現方式更加多樣,這對于后世詩歌的發展,起著不小的促進作用。還有,這個時期,詩歌語言的精練、靈活和形象化大大加強,說明詩歌語言的提煉已達到高水平,詩歌語言已日臻于成熟。這一切,都為唐代詩歌的高度繁榮,鋪平了道路。
唐代所有有成就的詩人,無不努力從前代的詩歌中汲取藝術營養。例如王、孟、韋、柳,都得力于陶、謝;李白“祖風、騷,宗漢、魏,下至鮑照、徐、庾亦時用之”(陳繹曾《詩譜》);杜甫更是“轉益多師”,博采眾長,“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前代詩歌藝術經驗的豐富積累,就不可能有唐詩藝術的高度成就。
......
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全二冊) 作者簡介
喬象鍾,女,1921年生,山西河津人。1944年就讀于重慶中央大學,1954年畢業于北大政治經濟研究生班。歷任華北大學二部班主任,中央美院政治經濟學教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專著《李白論》、《李白》等,并曾參加《中國文學史》(三卷)、《唐詩選》、《樂府詩集》、《中國古典傳記》、《唐詩鑒賞辭典》等書籍的撰寫、注釋、整理工作。
陳鐵民,1938年生,福建泉州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后期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工作,為文學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王維集校注》、《高適岑參詩選評》等。
吳庚舜,1932年生,原名賡舜,筆名摯誼,四川安縣人。1959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文學所學術委員,杜甫學會、李白研究會、蘇軾學會、元好問學會、毛澤東詩詞學會理事等。著有《元好問評傳》、《張若虛評傳》、《白行簡評傳》、《杜甫詩選注》等。
喬象鍾,女,1921年生,山西河津人。1944年就讀于重慶中央大學,1954年畢業于北大政治經濟研究生班。歷任華北大學二部班主任,中央美院政治經濟學教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專著《李白論》、《李白》等,并曾參加《中國文學史》(三卷)、《唐詩選》、《樂府詩集》、《中國古典傳記》、《唐詩鑒賞辭典》等書籍的撰寫、注釋、整理工作。
陳鐵民,1938年生,福建泉州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后期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工作,為文學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王維集校注》、《高適岑參詩選評》等。
吳庚舜,1932年生,原名賡舜,筆名摯誼,四川安縣人。1959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文學所學術委員,杜甫學會、李白研究會、蘇軾學會、元好問學會、毛澤東詩詞學會理事等。著有《元好問評傳》、《張若虛評傳》、《白行簡評傳》、《杜甫詩選注》等。
董乃斌,江蘇揚州人,1942年生于上海。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長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該所副所長,兼該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后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等。著有《李商隱傳》、《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陋室之鳴》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