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錢均夫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304902
- 條形碼:9787313304902 ; 978-7-313-30490-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錢均夫傳 本書特色
錢均夫不僅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父親,還是一位在中國教育界和文化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其一生的經歷反映了中國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曲折歷程。
本書通過詳實的資料和細致入微的筆觸,生動地展現(xiàn)了錢均夫先生在動蕩時代中堅持教育救國的理想,以及他對青年成長、學術自由和文化傳承的獨特貢獻。書中詳細描述了錢均夫在日本求學期間接受的新式教育及其回國后對國內教育體系改革的影響,還寫到了錢均夫對于兒子錢學森的成長教育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通過閱讀《錢均夫傳》,讀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位懷抱教育救國理想的愛國者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里堅守信念,致力于中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不斷提升中小學師資力量,從中感受到一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錢均夫傳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文獻、檔案以及圖像等史料,從傳記文學入手再現(xiàn)錢均夫的生平事跡、教育事功與教育思想,刻畫其在中國近代史上實踐教育救國理念的人物形象。重點描寫的內容包括:其一從接受舊教育到接受新教育并建立教育救國理念的歷程,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錢學森審美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故事,其三與同時代人物如魯迅、胡適、蔡元培、弘一法師等的交游。本書作者經過多年研究寫成本書,擬通過研究人物的小史來反映大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演進過程這一大史。
錢均夫傳錢均夫傳 前言
序言
錢均夫傳 相關資料
伍舍生活:“壺中好景長追憶”
每年春季是日本高等學校的畢業(yè)季。1908 年春,錢均夫在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經過四年學習順利畢業(yè),成為家族史上第二個接受過完整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新人”。畢業(yè)后,錢均夫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于是計劃用半年時間考察日本教育現(xiàn)況及其制度,尤其重點調查了日本教科書的問題。經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日本教育制度效仿德國,決定“打破砂鍋問到底”,甚至決定自學德語;且當他聽聞有德國學者在東京作“日本國土概況”的講座時還曾前往聽講,因而得知:
日本人自稱國土地不肥,實有不然也者;若與德國東普魯士一片沙地相比較,則日本土地可謂尚肥。
此種觀點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后來,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時提出所謂的“國土狹小”“人口劇增”“人地矛盾”等明面原因,錢均夫就讓兒子錢學森去調查事實和數(shù)據,揭開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謊言。錢學森的這種通過科學調查和理性分析找出事物背后的“真因”的方法,其實就來自錢均夫的家庭教育。
恰在此間,同時畢業(yè)的許壽裳因準備赴德留學,想找一個安靜的住處補習德語,故在東京本鄉(xiāng)西片町十番地呂字七號租到一處住所。這里原先的主人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許壽裳以 35 日元租下后便邀請錢均夫、朱謀宣(一作朱謀先)、周樹人和周作人同住,均擔房租。這樣對于錢均夫而言,還可以同許壽裳一同學習德語。許壽裳后來回憶說:
這原是日本紳士的家園,主人為要遷居大阪,才租給我的。規(guī)模宏大,房間新潔而美麗,庭院之廣,花木之繁,尤為可愛,又因為建筑在坂上,居高臨下,正和小石川區(qū)的大道平行,眺望也甚佳。我招了魯迅及其弟起孟,錢均夫,朱謀宣共五人居住,高大的鐵門旁邊,電燈上署名曰“伍舍”。
“伍舍”即為五人居住之意。從周作人的回憶中,可以想象伍舍生活的悠閑情狀:
那房子的確不錯,也是曲尺形的,南向兩間,西向兩間,都是一大一小,即十席與六席,拐角處為門口是兩席,另外廚房浴室和下房一間。西向小間住著錢家治,大間作為食堂和客室,南向大間里住了許季茀和朱先(作者注:指許壽裳和朱謀宣),朱是錢的親戚,是他介紹來的。小間里住了我們三人,但是因為太窄,夜間攤不開兩個鋪蓋,所以朱錢在客室睡覺,我則移往許季茀的房間,白天仍在南向的六席上面,和魯迅并排著兩張矮桌坐北。
五人合租之際,感情融洽,如同手足。此間,他們經常一起同游上野公園,購書讀書,及至回國后仍維持深厚的兄弟情誼。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伍舍生活僅維持了半年,錢均夫和朱謀宣于冬季先后回國,許壽裳、周樹人和周作人因租金太高也相繼退出。退出伍舍時,許壽裳還套用蘇東坡詩句寫了一首《留別伍舍》以作留念: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伍舍生活:“壺中好景長追憶”
每年春季是日本高等學校的畢業(yè)季。1908 年春,錢均夫在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經過四年學習順利畢業(yè),成為家族史上第二個接受過完整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新人”。畢業(yè)后,錢均夫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于是計劃用半年時間考察日本教育現(xiàn)況及其制度,尤其重點調查了日本教科書的問題。經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日本教育制度效仿德國,決定“打破砂鍋問到底”,甚至決定自學德語;且當他聽聞有德國學者在東京作“日本國土概況”的講座時還曾前往聽講,因而得知:
日本人自稱國土地不肥,實有不然也者;若與德國東普魯士一片沙地相比較,則日本土地可謂尚肥。
此種觀點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后來,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時提出所謂的“國土狹小”“人口劇增”“人地矛盾”等明面原因,錢均夫就讓兒子錢學森去調查事實和數(shù)據,揭開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謊言。錢學森的這種通過科學調查和理性分析找出事物背后的“真因”的方法,其實就來自錢均夫的家庭教育。
恰在此間,同時畢業(yè)的許壽裳因準備赴德留學,想找一個安靜的住處補習德語,故在東京本鄉(xiāng)西片町十番地呂字七號租到一處住所。這里原先的主人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許壽裳以 35 日元租下后便邀請錢均夫、朱謀宣(一作朱謀先)、周樹人和周作人同住,均擔房租。這樣對于錢均夫而言,還可以同許壽裳一同學習德語。許壽裳后來回憶說:
這原是日本紳士的家園,主人為要遷居大阪,才租給我的。規(guī)模宏大,房間新潔而美麗,庭院之廣,花木之繁,尤為可愛,又因為建筑在坂上,居高臨下,正和小石川區(qū)的大道平行,眺望也甚佳。我招了魯迅及其弟起孟,錢均夫,朱謀宣共五人居住,高大的鐵門旁邊,電燈上署名曰“伍舍”。
“伍舍”即為五人居住之意。從周作人的回憶中,可以想象伍舍生活的悠閑情狀:
那房子的確不錯,也是曲尺形的,南向兩間,西向兩間,都是一大一小,即十席與六席,拐角處為門口是兩席,另外廚房浴室和下房一間。西向小間住著錢家治,大間作為食堂和客室,南向大間里住了許季茀和朱先(作者注:指許壽裳和朱謀宣),朱是錢的親戚,是他介紹來的。小間里住了我們三人,但是因為太窄,夜間攤不開兩個鋪蓋,所以朱錢在客室睡覺,我則移往許季茀的房間,白天仍在南向的六席上面,和魯迅并排著兩張矮桌坐北。
五人合租之際,感情融洽,如同手足。此間,他們經常一起同游上野公園,購書讀書,及至回國后仍維持深厚的兄弟情誼。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伍舍生活僅維持了半年,錢均夫和朱謀宣于冬季先后回國,許壽裳、周樹人和周作人因租金太高也相繼退出。退出伍舍時,許壽裳還套用蘇東坡詩句寫了一首《留別伍舍》以作留念: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壺中好景長追憶,最是朝顏裛露時。
“壺中好景長追憶”,這段伍舍成員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長留在他們的心間。伍舍的時光雖短,卻有一件事情對他們產生了重要影響,即師從章太炎治學,他們因而也成為章太炎在日講學期間的入室弟子。
錢均夫傳 作者簡介
呂成冬,1985年出生,江蘇鹽城人,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會員、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錢學森研究,著有《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科學與忠誠:錢學森的人生答卷》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