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嫁接草木的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5801393
- 條形碼:9787575801393 ; 978-7-5758-0139-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嫁接草木的人 本書特色
1.本書為報告文學,記錄的是枝江地區的花卉苗木因為一對農民夫婦的帶動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產業的故事。全書貫穿始終的主題是鄉村振興,字里行間體現的是科技興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
2.主人公及他們的下一代選擇留守家鄉,依靠國家脫貧致富的政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實現各自夢想、取得成就的故事,對當下鄉村振興尋找成功的樣本、對大批年輕人選擇逃離故土去往大城市發展而產生的迷茫和困頓,對解決或減少鄉村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富有啟發和教益。
3.書里,展現的,是改革開放后新、老兩代農民的杰出代表;演繹的,是中國傳統家風在現代社會的完美傳承;傳遞的,是告訴現代的年輕人,家鄉、腳下就有詩和夢,做好了就會成為別人的遠方。
全書以胡光琴夫婦創業四十年的傳奇經歷為主線,以與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人物為輔線,勾畫出一幅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民跨越半個世紀的演變長卷。
鄉村振興工程中一個成功的鄉村家庭樣本
引導新時代青少年熱愛綠水青山的生態樣本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鏡像”
嫁接草木的人 內容簡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湖北枝江的花卉苗木因為一對農民夫婦的帶動,已經成為部分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本書以這對農民夫婦創業四十年的傳奇經歷為主線,以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人物為輔線,勾畫出一幅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民跨越半個世紀的演變長卷。窮則思變,富而思進。他們從承包梨園開始,后來發展花卉苗木,成功繁育了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珍稀樹種,用綠化產業帶領一方鄉親致富,他們既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型專家,又是引領地方產業發展的新型農民。他們的創業故事被媒體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鏡像”,他們為鄉村振興工程建立了一個鄉村家庭樣本,也為引導新時期青少年熱愛綠水青山提供了生態樣本。
嫁接草木的人 目錄
序:希望的田野 劉建新 / 001
引子 / 001
繡娘轉行 / 011 書香花香滕家河 / 020 小枝條的遠方 / 0254.“枝江楓楊”之戀 / 030
娃娃魚來過 / 035 柚子樹下的合影 / 039 家庭農場啟示錄 / 044 一個老農的“晚來福”/ 053 古樹迎嘉賓 / 063 規劃采摘園 / 069 方言鄉音唱勞模 / 074 小酌365 / 086 有趣的弟妹 / 094 金貴的雨水 / 105 回歸 / 111 別樣的生日 / 117 等你回家吃飯 / 124 梧桐樹下 / 130 一次難忘的接待 / 149 針線歲月里的暖 / 156 此時此刻 / 162 復壯的古香樟 / 169 客從關洲來 / 174 研學開新局 / 181 插曲——平靜的喜悅 / 204 空調引發的話題 / 209 家鄉在建橋 / 225 成家與立業 / 232 拍戲 / 236 他從陜西來 / 245 娘子軍們的時光韻 / 252 秋月作證 / 271 親近鄉土少年游 / 279 新生代成長 / 288附錄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鏡像
——讀張同的報告文學《綠色鑰匙》 劉志剛 王宏波 / 297
一幅寫意的山水畫 董傳蓮 / 302
淡淡桂花香 陳劍萍 / 306
后記 / 311
嫁接草木的人 相關資料
序
希望的田野
劉建新
讀完書稿《嫁接草木的人》,我的眼前浮現一幅長江中游兩岸農民在時代轉型發展中不斷成長和成熟的長卷。四十年艱苦創業,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們,仍然活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有夢想的人,沒有時間蒼老。他們勇于開拓、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讓我心中升起久違的感動。從承包梨園、嫁接苗木開始,到多板塊多元化產業發展,黃衛民、胡光琴這對農民夫婦用自己的智慧和實干精神,書寫著在這片土地上奮斗的精彩,在這田野上播種著希望。
從個人脫貧到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如果說黃衛民、胡光琴夫婦找“下放”的種梨專家拜師學藝是脫貧心切,那么在他們成為指南村第一個“萬元戶”之后,嫁接梨子樹苗在百里洲鎮大力發展種梨產業,便是一種戰略眼光的體現。百里洲的砂梨至今仍是這個鎮上的重要產業,品種不斷更新,品牌越來越響亮,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牌水果”。在他們舉家搬遷到江北的滕家河種植花卉苗木的同時,又帶動了滕家河村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把村里幾個因時運不濟的困難戶,通過提供種子、指導技術、包銷花卉苗木的一站式服務,不僅讓這些困難戶很快擺脫貧困,還新建了樓房、家里有了存款,有的還買了小轎車。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這對農民夫妻在升起幸福感的同時,也讓他們在鄉村產業發展上有了更為寬泛的視角。于是,園林綠化產業就悄然發展起來,上到重慶,下到上海,東西南北,全國各地,選種育苗,承攬訂購,預算結算,忙得不亦樂乎。每年都要承接幾項大幾千萬元的綠化項目,他們組建了百余人的園林綠化工程隊,天一亮就出發,天黑了才回家,如此辛苦的工作,重復做了幾十年,這是他們勤勞的稟賦,也是中國農民的韌性,借用黃衛民的話說,是一種責任。一百多人,涉及一百多個家庭要生存,要發展,一刻也不能停下來。在湖北衛民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跟隨他們夫婦一起創業的農民就有一大批,這么多年,相依相隨,就像大集體時代的生產隊一樣,他們集體修剪,栽樹移樹,進行病蟲害防治,每一項工程的完工,都是他們集體的成績,更難能可貴的是,衛民園林為這些農民交學費,送他們到宜昌和武漢等地培訓,這些農民都持有園林工程師的資格證,走到哪里都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已經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序
希望的田野
劉建新
讀完書稿《嫁接草木的人》,我的眼前浮現一幅長江中游兩岸農民在時代轉型發展中不斷成長和成熟的長卷。四十年艱苦創業,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們,仍然活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有夢想的人,沒有時間蒼老。他們勇于開拓、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讓我心中升起久違的感動。從承包梨園、嫁接苗木開始,到多板塊多元化產業發展,黃衛民、胡光琴這對農民夫婦用自己的智慧和實干精神,書寫著在這片土地上奮斗的精彩,在這田野上播種著希望。
從個人脫貧到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如果說黃衛民、胡光琴夫婦找“下放”的種梨專家拜師學藝是脫貧心切,那么在他們成為指南村第一個“萬元戶”之后,嫁接梨子樹苗在百里洲鎮大力發展種梨產業,便是一種戰略眼光的體現。百里洲的砂梨至今仍是這個鎮上的重要產業,品種不斷更新,品牌越來越響亮,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牌水果”。在他們舉家搬遷到江北的滕家河種植花卉苗木的同時,又帶動了滕家河村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把村里幾個因時運不濟的困難戶,通過提供種子、指導技術、包銷花卉苗木的一站式服務,不僅讓這些困難戶很快擺脫貧困,還新建了樓房、家里有了存款,有的還買了小轎車。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這對農民夫妻在升起幸福感的同時,也讓他們在鄉村產業發展上有了更為寬泛的視角。于是,園林綠化產業就悄然發展起來,上到重慶,下到上海,東西南北,全國各地,選種育苗,承攬訂購,預算結算,忙得不亦樂乎。每年都要承接幾項大幾千萬元的綠化項目,他們組建了百余人的園林綠化工程隊,天一亮就出發,天黑了才回家,如此辛苦的工作,重復做了幾十年,這是他們勤勞的稟賦,也是中國農民的韌性,借用黃衛民的話說,是一種責任。一百多人,涉及一百多個家庭要生存,要發展,一刻也不能停下來。在湖北衛民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跟隨他們夫婦一起創業的農民就有一大批,這么多年,相依相隨,就像大集體時代的生產隊一樣,他們集體修剪,栽樹移樹,進行病蟲害防治,每一項工程的完工,都是他們集體的成績,更難能可貴的是,衛民園林為這些農民交學費,送他們到宜昌和武漢等地培訓,這些農民都持有園林工程師的資格證,走到哪里都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已經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繁育“枝江楓楊”,創造生態保護奇跡。枝江楓楊是國際植物界的珍貴樹種,有極高的生物科研與經濟價值,世上存活極少。 1979年,枝江市董市鎮周湖村一棵砍伐的百年楓楊樹樁上長出新枝,被原枝江縣林業技術人員調查發現。由于其樹干和材質均不同于普通楓楊,屬國際植物界的珍貴樹種,有極高的生物科研與經濟價值,國際植物學會將其命名為“枝江楓楊”。在枝江楓楊被命名后的二十多年里,湖北各級林業專家試圖通過扦插、嫁接、直接采籽等方法,對枝江楓楊進行繁育,但均以失敗告終。 2008年,受枝江市林業局的委托,在苗木繁育方面極富經驗的衛民園林公司開始進行試驗,歷經多次失敗后,應用扦插法成功培育出了 5棵枝江楓楊,成活率達到 95%以上。 2014年 8月,衛民園林申報的《一種枝江楓楊繁育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應用這項技術,在苗木基地成功繁育了 27棵枝江楓楊,并安排人員常年養護,人工培植的枝江楓楊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枝江楓楊是獨有的世界物種,是枝江的一張名片。黃衛民、胡光琴用成果再次證明了“實踐出真知”這一真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在這里,我想說的是,不要小瞧農民的技術和創新。他們在田間地頭的長期實踐,讀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某些密碼,是一草一木在四季輪回里的喜怒哀樂,這和書本上的理論探索一樣,妙在其中,甚至可以說更直接、更有說服力。
反哺故土,傳遞善心。因為交通不便,黃衛民、胡光琴的老家指南村相比于江北的村莊,其發展仍然顯得緩慢,村集體經濟單薄。村衛生室是修建了,卻沒有裝空調。村支書來找黃衛民他們“求援”,要他們贊助兩臺空調。黃衛民和胡光琴買了兩臺空調,帶上安裝的師傅送到指南村。在我國的許多地方,由于地域稟賦、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發展極不平衡,就像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差距一樣。由兩臺空調引出的“百里洲的村支書們過了一個無債年”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個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反哺故土的可喜畫面。當負債累累的村莊擺脫債務的時候,像一個需要拉一把的新生孩子,多方關注與供給,其發展才會順暢一些。因為有胡光琴這樣的榜樣,枝江女企業家隊伍中也涌現了覃立新、郭鐘華這樣的熱心故土發展的女能人,她們在做實業的同時,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反哺家鄉,這樣的帶動既是正能量的傳遞,也是能夠映襯她們高尚情懷的一面鏡子。
除卻這對夫妻的創業歷程和愛心善舉,本書還勾勒了許許多多邊邊角角的故事。如“疫情”期間的趣事,實際上是在襯托黃衛民、胡光琴夫婦在非常時期的堅守和付出;寫家鄉在建橋,實際上是想表達這對農民夫妻參政議政的熱情和責任;寫作者本人辭去枝江作協主席這一社會職務,民間藝人楊和春用方言鄉音演唱的楠管段子等,表達的是對新型農民的價值認同。所有這些都為《嫁接草木的人》做足了時代背書。農民的成長離不開時代大環境,他們雖然出生孤島百里洲,但他們不是孤立存在于社會空間,而是和他們生存與發展相關的人、物、地域等時時都在發生關系。從他們的日常里記錄,在他們的進步中尋找,尋找于社會和時代有意義的東西,這是一個作家必須具備的獨特視角。
2018年中秋,因為作者張同的報告文學《綠色鑰匙》研討會,我有幸認識了《嫁接草木的人》中的主人公黃衛民和胡光琴夫婦,他們的創業故事被媒體朋友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鏡像”。他們低調的做人風格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次研討會之后,衛民園林又興建 “三峽奇石館 ”、建 “枝之繡坊”、新上研學項目等大投入,都是在傳播生態文化,培養生態小公民,其情懷值得點贊。當我從書稿“一次難忘的接待”章節里讀到胡光琴為“一帶一路” 16個發展中國家 44名女高官上生態課的時候,我的眼前為之一亮,更令人欣慰的是,當她講完課之后,那么多的外國女高官都邀請胡光琴和黃衛民到她們國家去做園林景觀設計,我不禁為我們中國的農民感到驕傲和自豪。從書稿中,我也知道黃衛民、胡光琴夫婦有了兩個可愛的小孫娃,孫兒和孫女,而且知道他們的女兒也生育有一兒一女,老一輩湊成的“好”字,在小字輩中繼續“好”,這是中國傳統家風的力量。當現實生活中許多時尚族不愿結婚,更不愿生娃的現象不時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始終相信良好的傳統家風的價值和魅力,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就像當初很多人離開鄉土到遠方尋找所謂的詩和遠方,而黃衛民和胡光琴扎根鄉土,把腳下的土地變成了別人的詩和遠方一樣。幾年前讀過劉鐵芳著的《鄉土的逃離與回歸》,對書中提出的空心化村莊的問題、鄉村教育問題無不感同身受,但看到《嫁接草木的人》,仿佛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鄉村振興的底氣。
張同老師對文字有著天然的敏銳和靈性,她用質樸清新的文字拼貼起一對農民夫婦鄉村創業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帶給人們并不流俗的感悟,和一個對于鄉土社會和時代發展比較清晰的答案。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批判還是贊美,都必須導人向善或者給予希望。
本書對鄉村世界細微之處人間煙火和溫情善意的描摹,感人至深;對鄉村振興時代洪流中新農人奮斗進取的刻畫,激越動人!如此,這算得上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它飽含“善”與“希望”,特別是對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這片田野的希望!
嫁接草木的人 作者簡介
張同,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散文集《孤洲心語》《Email里的鄉愁》等,報告文學《日月生香》《永遠的李文英》《觸摸信念——枝江革命遺址留下的精神密碼》,長篇小說《蔓藤的春天》《素袖紅妝》。作品散見于《散文》《中國作家》《長江文藝》《芳草-潮》《生態文化》《人民日報》等。長篇小說《素袖紅妝》被改編成廣播劇在喜馬拉雅上線,作品曾獲中國人口文化獎、湖北省人民政府對臺宣傳特等獎、屈原文藝創作獎等。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