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做生活/60后學人隨筆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8300
- 條形碼:9787220138300 ; 978-7-220-13830-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做生活/60后學人隨筆叢書 本書特色
《做生活》——“六八式”學人人生的縮影,匯集成一部充滿智慧光芒和時代精神的作品。
如果你對八十年代的中國充滿好奇,那么《做生活》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書名“做生活”源于晉城方言,意思是將生活做得好、做得漂亮。這本書娓娓講述了一位生于60年代、成長于80年代的學者的人生旅程,其中既有歡笑也有淚水:有勤奮求學的過往,有老師對學生的懇切教誨,有朋友間“并肩作戰”的深厚情誼,亦有對舊人、舊事的回憶。
作者在反復的思考、反復的修改中,為讀者呈現了一部真實且動人的作品,做到了“用語言做事情”。拿起本書,你或許會因其中某個故事、某段經歷而會心一笑,又或許會被作者詼諧的文字所逗樂。它能帶你領略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化韻味,感受那個年代的青春活力和時代精神。
做生活/60后學人隨筆叢書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散文隨筆集。作者通過對自己學術生涯和個人生活的深刻反思,探討了“做生活”與“做學問”的關系。本書分為三部分,**部分“邊走邊唱”展現了一位學者在學術道路上的堅持和反思;第二部分“常青指路”回顧了在其人生不同階段的重要指引者;第三部分“戲比天大”是作者向學生們傳授讀書、寫作、生活的經驗。本書是作者人生經歷和學術經驗的真誠分享。
做生活/60后學人隨筆叢書 目錄
序一 我們共同的尋路記 /阿來 1
序二 走出象牙塔的歷史抒情 /丁帆 7
**輯 邊走邊唱 … … 1 成為學者的早期訓練
—— 一個"六八式”學人的 自言 自語 … … 3 十年-讀趙樹理
—— 我的趙樹理"疙瘩” … … 41 -次“ 并肩作戰 ”的閱讀 … … 78 四十年前的那堂寫作課 … … 83
依然“ 書里書外 ”, 還是“ 流年碎影” —— 我的散文觀及其他 … … 89
附錄
情信而辭巧 童慶炳 … … 126 在高岸上 聶爾 … … 131
第二輯 常青指路 … … 139
“ 草灰 ”大伯鄭允河 … … 141
邢小群老師與我的處女作 … … 157
《手稿》, 夏之放 , 或馬克思的幽靈 … … 18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亦師亦友姜靜楠 … … 205
考博未遂記 , 或張德林先生的橄欖枝 … … 228 第三輯 戲比天大 … … 273
做生活 . 寫材料
—— 學術話語晉城話之后 … … 275
告訴他們 , 要敢于跟高難度的理論叫板
—— 致喀什大學再納汗 ● 阿不多 … … 293 做學問并無坦途可走
—— 致河北大學擬錄取碩士生胡同學 … … 305 暗戀北師無罪 , 轉益多師有理
—— 致一名落榜考生 … … 311
今天的博士論文應該寫多長? … … 317 本雅明的 Aura , 張玉能的譯法 … … 333 做翻譯也是搞創作
—— 就阿多諾譯文致我的碩博士生同學 … … 348
后記 362
… …
做生活/60后學人隨筆叢書 相關資料
《手稿》, 夏之放 , 或馬克思的幽靈
馬克思的 《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我買過三本。 第一本出版于 1985 年 , 我于 1986 年 5 月購于山西長治。 第二本是人民出版社的漢譯修訂版 , 2000 年面世 , 我在 2004 年 9 月從今年因關張而驚動了多家媒體的盛世情書店 請 回 。 第 三 本 是 英 譯 本 (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1844 ) , 由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出版社 ( pro- metheus BooKs) 1988 年 出 版 , 翻 譯 者 是 馬 丁 . 米 里 根 ( Martin Milligan) 。這一本我是 2006 年在新加坡的 kino- Kuniya書店購得的 , 花了 17. 41 新元 。反復買此書 , 莫非 我曾研究過它? 非也 。它只是關聯著我的一段學習時光和 情緒記憶 。當然 , 如今我也應該承認 , 我實際上是通過 《手稿》 才真正進入馬克思的世界的 。雖然我在他那里用 功不多 , 但他彈奏出來的思想妙音卻回響在我后來的學術歷程中 , 如同他所說的“ 一個幽靈"① 在游來蕩去。 追根溯源 , 就從我的大學時代說起吧。
1983 年 , 我大二 , 正在山西大學念書 。那一年發生的 大事是 , 上半年 , 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動開始舉 行 。就是在這個紀念活動中 , 周揚在中央黨校禮堂做了一 場著名的學術報告 , 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從此進入人們視 野 。據說 , 那場報告結束后 , 王震與周揚握手并請教: “ 你說的‘ yihua , , 這兩個字是怎么寫的?"② 但是下半年 , 一場“ 清除精神污染 " 的“ 運動 " 忽然不期而至 。緊接 著 , 胡喬木在 1984 年年初作報告批周揚 , 隨后 , 一本 《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 的小冊子面市 , 宛如中央文 件 。此書正文前的開篇語寫道:“ 謹以這篇講話似的論文 , 獻給一切探討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人道主義的理論 界 、文 藝 界 同 志 , 和 探 討 人 生 意 義 、人 生 目 的 的 青 年 ; … … "③ 很顯然 , 這本白皮書的目標受眾也包括青年 大學生 , 這樣 , 它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發放到了我們手中。
很可能這就是我關注馬克思的起點 , 而巴黎手稿、兩 個馬克思、異化、人道主義等說法 , 也是我在那個階段獲得 的新知 。不過說實在話 , 這場討論對于二十來歲的我來說又 顯得太高深了 , 遠遠超出了我當時的認知能力和理解水平 ; 而隱含在討論后面的紙背心情 , 更不可能讓我琢磨明白 。許 多年之后 , 我在李潔非的書中讀到 , 周揚之所以在那個時候 談異化 , 是因為他自己就是“ 一個被異化了的人"① 。這個 說法曾讓我悚然一驚 , 但是在 1983 年 , 不要說懵懂無知的 我 , 就連搞理論的專家學者能想到這一層的又有幾人呢?
《手稿》, 夏之放 , 或馬克思的幽靈
馬克思的 《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我買過三本。 第一本出版于 1985 年 , 我于 1986 年 5 月購于山西長治。 第二本是人民出版社的漢譯修訂版 , 2000 年面世 , 我在 2004 年 9 月從今年因關張而驚動了多家媒體的盛世情書店 請 回 。 第 三 本 是 英 譯 本 (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1844 ) , 由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出版社 ( pro- metheus BooKs) 1988 年 出 版 , 翻 譯 者 是 馬 丁 . 米 里 根 ( Martin Milligan) 。這一本我是 2006 年在新加坡的 kino- Kuniya書店購得的 , 花了 17. 41 新元 。反復買此書 , 莫非 我曾研究過它? 非也 。它只是關聯著我的一段學習時光和 情緒記憶 。當然 , 如今我也應該承認 , 我實際上是通過 《手稿》 才真正進入馬克思的世界的 。雖然我在他那里用 功不多 , 但他彈奏出來的思想妙音卻回響在我后來的學術歷程中 , 如同他所說的“ 一個幽靈"① 在游來蕩去。 追根溯源 , 就從我的大學時代說起吧。
1983 年 , 我大二 , 正在山西大學念書 。那一年發生的 大事是 , 上半年 , 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動開始舉 行 。就是在這個紀念活動中 , 周揚在中央黨校禮堂做了一 場著名的學術報告 , 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從此進入人們視 野 。據說 , 那場報告結束后 , 王震與周揚握手并請教: “ 你說的‘ yihua , , 這兩個字是怎么寫的?"② 但是下半年 , 一場“ 清除精神污染 " 的“ 運動 " 忽然不期而至 。緊接 著 , 胡喬木在 1984 年年初作報告批周揚 , 隨后 , 一本 《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 的小冊子面市 , 宛如中央文 件 。此書正文前的開篇語寫道:“ 謹以這篇講話似的論文 , 獻給一切探討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人道主義的理論 界 、文 藝 界 同 志 , 和 探 討 人 生 意 義 、人 生 目 的 的 青 年 ; … … "③ 很顯然 , 這本白皮書的目標受眾也包括青年 大學生 , 這樣 , 它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發放到了我們手中。
很可能這就是我關注馬克思的起點 , 而巴黎手稿、兩 個馬克思、異化、人道主義等說法 , 也是我在那個階段獲得 的新知 。不過說實在話 , 這場討論對于二十來歲的我來說又 顯得太高深了 , 遠遠超出了我當時的認知能力和理解水平 ; 而隱含在討論后面的紙背心情 , 更不可能讓我琢磨明白 。許 多年之后 , 我在李潔非的書中讀到 , 周揚之所以在那個時候 談異化 , 是因為他自己就是“ 一個被異化了的人"① 。這個 說法曾讓我悚然一驚 , 但是在 1983 年 , 不要說懵懂無知的 我 , 就連搞理論的專家學者能想到這一層的又有幾人呢?
大學最后一年 , 程繼田老師帶著他的 “ 美學 " 課和 “ 馬列文論" 課上場了 , 馬克思的著作文章和著名論斷也 就時常掛在他嘴邊 。但程老師較正統 , 他似乎沒有觸及過 《手稿》 中的經典命題 , 而只是給我們解讀了馬恩致拉薩 爾 、考茨基 、哈克奈斯等人的幾封信 , 讓我初步領略了馬 克思的風采 。由于選修了程老師的課程 , 大學畢業之后的 第二年 , 我就買了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年版) 一書 。沒承想 , 這本書成了 我考研時的重要讀物 , 那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差不多都認 真讀過 , 重要的段落甚至背過 。但同一年買到的那本 《 手稿》 卻沒有及時閱讀 。直到 1988 年 , 我才真正打開了這 本書 , 帶領我們讀此書的是夏之放老師。
1987 年 , 我考入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攻讀 碩士學位 , 師從李衍柱老師 , 但夏老師的名字在考研階段 就已頻頻亮相 , 因為我的考研用書中有兩本都與他有關 , 一是他與劉叔成 、樓昔勇等人合著的 《 美學基本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二是他主編的 《 文學理論 百題》 (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5 年版) 。讀前者 , 讓我意識 到馬克思的幽靈無處不在 , 例如 , “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 感性顯現" 便是此書提煉出來的一個重要命題 , 而這一命 題 , 實際上又是對馬克思思想與黑格爾美學理論的一個嫁 接 。讀后者 , 又見馬列文論的東西不時在題中浮現 , 比 如 , 有一道題是“ 列寧的 《 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 一文 為什么改譯為 《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 今后還要不要 再提無產階級文學的黨性原則?" , 此題的編寫者正是夏老 師 。許多年之后 , 我見有著名學者發表文章 , 力論 1982 年把“ 黨的文學 " ( ΠapTH立HaⅪ ΠHTepaTypa) 改譯為“ 黨 的出版物" 很成問題 , 他的意思是要改回去。① 但是 , 因 為讀夏老師主編的書 , 我在 1986 年就明白了把“ 文學 "改譯為“ 出版物" 的道理 。我是改不回去了。
那一年 , 文藝學專業招收碩士生六人 , 其中四人跟李 老師念書 , 二人隨夏老師修煉 。第一學期上專業課 , 李老 師出場 , 他講“ 西方文論專題研究 " ; 第二學期 , 夏老師 亮相 , 他的那門課叫作“ 美學原理專題: 馬克思 《 手稿》 研究" 。就這樣 , 在 1988 年的春天 , 伴隨著夏老師每周四 節課的講授 , 我走進了 《手稿》 的世界 , 頭兩年買到的這 本書也派上了用場。
現在想來 , 一個老師帶著六個學生研讀 《 手稿》, 他 講一學期 , 我們讀一學期 , 講者講到山窮水盡 , 讀者讀到 云涌風起 , 無論怎么說 , 這在八十年代的研究生教育中都 應該是一種壯舉 。那一年夏老師四十九歲 , 我二十五歲 , 而寫作 《手稿》 時的馬克思只有二十六歲。
夏老師很會講課 , 而 《手稿》 的內容被他的聊城話編 織一番之后 , 又仿佛四四拍的山東快書 , 辨識度既高 , 也 遠比頭一學期李老師的膠東話中規中矩 。現如今 , 我在講 臺上站了三十多年之后也早已明白 , 要想把一門理論課講 得深入淺出又風生水起 , 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更何況 是馬克思的 《手稿》 呢? 手稿就是草稿 , 那里面有著許多 跳躍式的思考 ; 同時 , 馬克思也像 《馬克思傳》 的作者所 說的那樣 , 筆下“ 充滿了生動的 、過分簡潔的 、警句式的論述" , 甚至以一種“ 夢幻般的語言 " 進行描述。① 這樣 一來 , 閱讀 《 手稿》 殊非易事 , 解讀 《 手稿》 也難乎其 難 。但在當年的我看來 , 夏老師的功夫卻好生了得 。他先 是“ 總論 " 一番 , 介紹 《 手稿》 形成的歷史語境和后來 的出版過程 , 然后就分成三大塊 , 把“ 異化勞動論 " “ 共 產主義論" 和“ 審美論 " 徐徐打開了 。 因為他的聽眾只 有六人 , 他也就沒必要站在講臺上 , 做高談闊論狀 , 而是 坐在我們面前 , 像是圍爐夜話 , 促膝談心 。講到興奮處 , 他就會掏出香煙 , 點燃一支 , 同時也給我們散發過來 。那 個時候 , 我和另外兩位師兄都已步入“ 癮君子 " 行列 , 于 是接過夏老師的煙 , 我們也一起點燃 , 然后乘機扯幾句山 師大門外馬路牙子邊散裝大雞牌香煙的行情 , 馬克思沒錢 時抽什么雪茄 , 是不是像我們一樣如此幸運 , 等等 。閑話 道過 , 煙霧繚繞中 , 夏老師又言歸正傳了:
剛才我們談到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 , 那么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 , 為什么馬克思要從后來出 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財產入手 , 而不是從最 初的私有財產的形式 (比如土地占有) 入手來討論私有財產的本質呢? 這就牽涉到馬克思的一個 獨特的研究方法 , 我把它歸納為“ 從后頭開始思 考" 。馬克思說過:“ 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 把鑰匙 。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 , 反而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 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 解 。 因此 , 資產階級經濟為古代經濟等等提供了 鑰匙。" 你們瞧 , 馬克思做研究不是從猿到人 , 而是從人到猿 , 這是馬克思的一個發明創造 。任 何一個事物 , 從后頭 、從它的高級階段往回看 , 就能把問題看得更加清楚 。這個方法很重要 , 你 們不妨牢牢記住。
做生活/60后學人隨筆叢書 作者簡介
趙勇,1963年生,山西晉城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等,曾任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走向批判詩學:理論與實踐》《趙樹理的幽靈:在公共性、文學性與在地性之間》《人生的容量》《劉項原來不讀書》等學術著作、散文集、學術隨筆集十余部。學術著作《法蘭克福學派內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曾獲北京市第十五屆(2018)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20)。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