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60909
- 條形碼:9787507560909 ; 978-7-5075-6090-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本書特色
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的首選代表作
西方世界**部以詩文為史料的中國作家傳記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聯系唐代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以《舊唐書·白居易傳》相關記載為綱,結合白居易及其友人的詩文作品,敘述了白居易的一生。本書是西方世界**部以詩文為史料的中國作家傳記,1949 年甫一出版即成為漢學經典,影響至今。同時也被譽為阿瑟·韋利漢學成果中的首選代表作。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目錄
前言
**章 十年苦學
第二章 校書郎
第三章 盩厔縣尉
第四章 翰林學士與左拾遺
第五章 京兆府戶曹參軍
第六章 下邽丁憂
第七章 太子左贊善大夫
第八章 《與元九書》
第九章 江州司馬
第十章 從忠州到長安
第十一章 杭州刺史
第十二章 從蘇州到洛陽
第十三章 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第十四章 *后歲月
譯后記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相關資料
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鄭縣祖父家中,新鄭是河南的一個小縣,位于黃河南岸。祖父白锽于773年去世,大約此時全家搬至新鄭西邊約二十英里的滎陽(鄭州)。多年以后,白居易說自己“生長在滎陽”,直到“十一二”才離開。由此可知,他一定是在782年或783年被帶到了他的下一個家—下邽,這是渭河邊的一個小地方,位于當時首都長安以東約三十英里處。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溫住在下邽,白居易很可能是去和一位舅爺或是和堂兄弟們住在一起。是誰將他帶到下邽我們不清楚,他的父親當時遠在江蘇的徐州任職,他的母親可能也在那里。
這是一個政治動蕩時期。東北部地區正在反叛唐朝,782年四個地方節度使(朱滔、田悅、李納、王武俊)建立了獨立行政權,并且僭用“王”的稱號。783 年,德宗調遣西北邊塞的一支軍隊鎮壓第五個反叛的節度使(在河南境內割據的李希烈),但該支軍隊在首都長安外圍駐扎時,因不滿他們的長官而發生了嘩變,他們沖進長安大肆洗劫宮殿,和他們一起作亂的還有當地的居民。唐德宗被迫西逃。“四王”之一的朱滔的兄長朱泚據長安稱帝,看上去大唐王朝氣數已盡,就像二十年前安祿山叛變時一樣。但到784年秋天,組織渙散的叛軍就偃旗息鼓了,德宗得以回到了長安。
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白居易逐漸成為一名詩人。他告訴我們,早在五六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寫詩,到九歲的時候已經“諳識聲韻”。在他的文集中有一組詩,被標記為寫于800年二月以前。其中一首是為一位返回四川的武先生送行,顯然寫于783年至785年他在陜西期間。這是一首常見的送別小詩,開篇是這樣的:
花落鳥嚶嚶,南歸稱野情。
月宜秦嶺宿,春好蜀江行。
該詩最后一句是“人羨別時榮”。確實是這樣,因為武士曹要去的成都遠離北方的戰亂頻仍。屬于同一時期的詩作還有《涼夜有懷》,排在白氏文集中上面引用那首的前面:
清風吹枕席,白露濕衣裳。
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
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鄭縣祖父家中,新鄭是河南的一個小縣,位于黃河南岸。祖父白锽于773年去世,大約此時全家搬至新鄭西邊約二十英里的滎陽(鄭州)。多年以后,白居易說自己“生長在滎陽”,直到“十一二”才離開。由此可知,他一定是在782年或783年被帶到了他的下一個家—下邽,這是渭河邊的一個小地方,位于當時首都長安以東約三十英里處。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溫住在下邽,白居易很可能是去和一位舅爺或是和堂兄弟們住在一起。是誰將他帶到下邽我們不清楚,他的父親當時遠在江蘇的徐州任職,他的母親可能也在那里。
這是一個政治動蕩時期。東北部地區正在反叛唐朝,782年四個地方節度使(朱滔、田悅、李納、王武俊)建立了獨立行政權,并且僭用“王”的稱號。783 年,德宗調遣西北邊塞的一支軍隊鎮壓第五個反叛的節度使(在河南境內割據的李希烈),但該支軍隊在首都長安外圍駐扎時,因不滿他們的長官而發生了嘩變,他們沖進長安大肆洗劫宮殿,和他們一起作亂的還有當地的居民。唐德宗被迫西逃。“四王”之一的朱滔的兄長朱泚據長安稱帝,看上去大唐王朝氣數已盡,就像二十年前安祿山叛變時一樣。但到784年秋天,組織渙散的叛軍就偃旗息鼓了,德宗得以回到了長安。
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白居易逐漸成為一名詩人。他告訴我們,早在五六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寫詩,到九歲的時候已經“諳識聲韻”。在他的文集中有一組詩,被標記為寫于800年二月以前。其中一首是為一位返回四川的武先生送行,顯然寫于783年至785年他在陜西期間。這是一首常見的送別小詩,開篇是這樣的:
花落鳥嚶嚶,南歸稱野情。
月宜秦嶺宿,春好蜀江行。
該詩最后一句是“人羨別時榮”。確實是這樣,因為武士曹要去的成都遠離北方的戰亂頻仍。屬于同一時期的詩作還有《涼夜有懷》,排在白氏文集中上面引用那首的前面:
清風吹枕席,白露濕衣裳。
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
需要說明的是,“裳”并不是只有婦女才穿,“漏”是一種水鐘,最后,這首詩顯然不是一首愛情詩。
連續幾年農業歉收。785年夏天和秋天發生了大旱災,長安的井都干涸了。白居易在后來寫的一首詩中告訴我們,因為“時難年饑”,大約在786年時家人分散了,“弟兄羈旅各西東”。他大約“十三四”時被帶到遠離北方動亂的長江下游的蘇州和杭州。正是在這一帶(“江南”)他寫出了第一首有明確時間標識的詩《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這里“兄弟”包括堂兄弟,很可能就是他叔叔白季殷家的孩子,叔叔當時是江蘇西部離徐州不遠的沛縣的縣令。
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
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
最后一行是老生常談。此外白詩中的一些詞句幾乎一字不落地出現在二流詩人李端(732—792)的作品中,后者當時在杭州任職。此后白居易有明確時間標識的作品是關于王昭君的兩首小詩 ,這是一個傳統的題材。故事是這樣的:一位漢朝皇帝讓畫師為所有宮女畫像 ,其他人都賄賂畫師以求美化,只有昭君自信自己的美貌,沒有行賄,畫師惱怒之下大大丑化了昭君。沒多久匈奴單于呼韓邪請求與漢朝通婚,在畫像中尋找中意的妻子,皇帝覺得他正好可以借此打發昭君。當昭君收拾行裝準備離開時,皇帝才發現他失去的是宮女中的第一美人,想挽回但為時已晚。下文是兩首之一,當時白居易才十六歲: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除此之外 ,在早期作品中 ,白居易明確標明日期的只有《病中作》(789):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少年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攝生道”的意思是我們所謂的“照顧好自己”,或者說得更寬泛一些,“保健”。首聯白居易說的“勞生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很可能是指他在為鄉試做準備。當時白氏家族經濟困難,我們知道,經年內戰,物價上漲了三倍。白居易這段時間很可能在當地官府做一些抄抄寫寫之類的雜役。
白居易早期的不少詩作都與離別相關,其中一首與眾不同,不是真正地與遠行者說再見,而是作為寫詩的練習,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外 ,還有幾首是關于朋友的離世 ,以及痛苦的“寒食節”—在這個時節所有的燈火必須熄滅:
路旁寒食行人盡,獨占春愁在路旁。
馬上垂鞭愁不語,風吹百草野田香。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葉嘉瑩先生選目并主編) 作者簡介
阿瑟?韋利(1889—1966),英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精通漢文、滿文、蒙古文、梵文、西班牙文,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中國繪畫史、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研究,成績斐然,譯作《中國詩選》《西游記》等在西方產生了極大影響。
顧鈞,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編委。主要從事比 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著有《衛三畏評傳》《漢學與跨文化研究》《美國第一批留學生在北京》《魯迅翻譯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 70 余篇。
陶欣尤,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首都師范大學講師。主要從事比較
文學與翻譯學研究。著有《熊式一文學作品創作思路研究》。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