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8171
- 條形碼:9787220138171 ; 978-7-220-13817-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本書特色
一部鮮活的歷史見證
50張原版歷史照片,反映晚清民國在華外國人的真實生活場景
末代皇后婉容的英語教習日記首次被披露,末代皇帝溥儀、帝師莊士敦在她筆下悉數登場
這是一部沉甸甸的、充滿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的資料集。50張原版歷史照片、回憶錄、日記和通信如同時間的切片,將晚清民國時期一個西方醫療傳教士家庭的真實生活場景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一個家庭成員曾擔任末代皇后婉容的英語教習。她站在紫禁城的某個角落,或許正在給婉容講解英語語法,或許正在同她探討西方世界的奇妙。她的紫禁城日記與回憶錄首次披露,讓我們仿佛打開了歷史的寶盒,親身經歷中國帝制黃昏時期舉行的盛大的皇室婚禮……
另一個家庭成員曾深入西北腹地,穿梭于國統區和解放區之間。她或許正在為受傷的戰士包扎傷口,或許正在與當地百姓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和疾苦。她的回憶錄如同一部活生生的歷史紀錄片,向我們敘述她在抗戰后期與解放戰爭中的經歷,以及她在中國的醫療活動和對中國的深刻觀察……
這批珍貴的資料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它們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尊重歷史。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內容簡介
201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作者,偶然間邂逅了一批珍貴的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一手資料,這批資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書信、日記、回憶錄及照片……
這批珍貴資料聚焦于1887至1950年間,一個西方家族的在華經歷,涵蓋醫療、教育、外交及援助等活動,展現了在華傳教士家族與近代中外歷史、時代命運之間的交織糾葛。本書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理、翻譯和研究,為后人探究彼時中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家族的主要四位成員:
盈 亨 利:參與創辦北京協和醫學院,推動醫療事業發展
伊薩貝爾:擔任末代皇后婉容英文教師,見證清皇室變遷
梅 邇:二戰時任美國駐華武官,親歷中外歷史交匯點
茹 絲:代表國際衛生組織深入西北腹地,促進地方醫療進步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前言
前 言
這是一段在華的美國醫療傳教士家庭的歷史,但是與傳教士相關的醫療及傳教活動只是本書討論的一個側面,醫療傳教士也只是這個家庭的身份之一。本書試圖全面地呈現一個從晚清到民國在華居住與工作超過六十年的美國傳教士家庭。這個家庭的兩代人,**代人,即年輕的盈亨利夫婦受美部會(美國公理會差會)的派遣來到中國,一直在中國工作與生活,其間經歷了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次世界大戰、軍閥混戰等,直到二人先后在中國逝世,并且被安葬在位于通州的傳教士墓地。第二代人,即盈亨利夫婦的子女,他們也都在中國出生、成長,在完成中小學學習后便返回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但他們其中有些未再返回中國,有些又回到中國生活與工作,他們經歷了辛亥革命、大革命運動、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解放戰爭等,并*終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離開中國,又重新回到美國生活。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目錄
目 錄
**篇/1
醫療傳教士 3
一 選擇中國/3
二 潞河醫院/8
三 協和醫院/13
家庭與旅行 20
一 通州家庭/20
二 北京生活/29
三 “消失的部族” /41
“皇后” 教習 51
一 成為教習/51
二 溥儀大婚/61
三 “任薩姆” 之辨/69
四 英語教學/77
戰爭與和平 84
一 平靜的打破/85
二 戰爭中的旅途/91
三 生離與死別/99
尾 聲 105
一 軍事援助/105
二 醫療援助/110
三 回響/114
第二篇/117
盈亨利回憶錄 119
伊薩貝爾回憶錄(節選) 1 30
一 毓朗貝勒一家/130
二 在帽兒胡同上課/135
溥儀大婚記錄 139
一 梅塔對溥儀大婚的記錄/139
二 伊薩貝爾對溥儀婚禮的記錄(1934 年) /144
伊薩貝爾日記(節選1922—1924) 152
茹絲回憶錄—— “當人們握手時” (節選) 1 79
一 重返烽煙中國/181
二 “下江人” /185
三 在歌樂山之巔/189
四 責怪伊娃/192
五 流亡者的歸途/197
六 貧富懸殊的上海/200
七 暗流涌動的北平/204
八 有志者事竟成/209
九 在中國的后方——蘭州/214
十 由絲綢之路到山丹/219
十一 山墻之外/225
十二 尋訪興隆山上的古廟/231
十三 廣州的挫折/233
十四 任務受阻/237
十五 西井之行受阻/244
十六 翻身做主之地/251
盈亨利家庭通信(部分) 260
信件一 梅塔約于1937 年11 月對盧溝橋事變后旅程的記錄/260
信件二 摘自梅塔于1937 年11 月29 日和12 月12 日的信件/269
信件三 伊薩貝爾于1940 年7 月31 日從北京發出的信件/273
后記/281
附錄: 伊薩貝爾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收藏/285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相關資料
二 溥儀大婚
1922年底的溥儀大婚在當時受到了極大的社會關注。作為一場在共和國舉辦的皇室婚禮,溥儀與婉容的婚禮不僅有溥儀小朝廷成員的直接參與,遍布全國的清朝“遺民”們的親臨行禮并敬獻賀禮或者遙寄賀禮,而且還有普通市民的獵奇圍觀以及中外媒體的聚焦報道。逢此大事,在北京的外國人群體自然也不會缺席。在登記溥儀大婚所接受賀禮的《大婚進奉冊》中,便有9位外國人位列送禮名單之中。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參與了婚禮但未送賀禮的外國客人,包括伊薩貝爾及其母親梅塔,以及一位當時在中國旅行的美國女作家格蕾絲·湯普森·西登(Grace Thompson Seton)。伊薩貝爾、梅塔和西登都參加了婉容的冊立奉迎禮以及鳳輿入宮禮,伊薩貝爾和西登還參加了大婚之后在紫禁城內舉辦的受賀禮,因此他們都留下了對于溥儀大婚的比較翔實的記錄。
在諸多關于溥儀婚禮的記錄中,既有來自如溥儀、溥杰等當事人的記錄,也有來自旁觀者如民國媒體《大公報》《晨報》等的記載,這些資料往往都對溥儀小朝廷抱有十分復雜的情感。小朝廷的參與者多流露出對于清室的留戀,而以“摩登”和“共和”價值觀自居的民國媒體則多是批評溥儀小朝廷的行為。因此這些復雜的情感往往會影響這些記錄下來的材料,甚至會出現有意為之的修改或無意之間因自身情感而在記述上出現的偏差。可以想見的是,伊薩貝爾、梅塔和西登留存的記錄資料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存在。但與此同時,因為她們獨特的“她者(others)”視角,讓她們留存的這些大婚資料顯得獨特且珍貴。
這里的“她者”視角由三個維度構成。首先是“旁觀者(bystander)”的維度。與紫禁城里另一位深度介入紫禁城局勢的英文教習莊士敦不同的是,伊薩貝爾更像是一位旁觀者。她對在小朝廷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并未獲得機會參與到小朝廷的政務中來。而梅塔和西登則更只是旁觀者而已。這便能夠讓她們較為冷靜地記錄并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第二個維度便是“女性”的維度。伊薩貝爾、梅塔和西登女性的身份能夠讓其進入婉容出嫁前的內閨和小朝廷的后宮,與尤其不被學界所關注的小朝廷女性群體進行交流。同時因其女性的身份,能夠讓其敏感地察覺到許多并不為其他資料所提及的細節,如宮廷的內飾、帝后的情緒、服飾等。第三個維度則是“外國人(foreigner)”的維度。梅塔和西登都是在美國本土成長起來的美國人,伊薩貝爾雖然出生并成長于北京,但是一直過著西式生活與接受西式教育。在被聘為婉容教習之前,她剛從美國韋爾斯利大學(Wellesley College)藝術史專業畢業返回中國。因此,有著異質文化背景的伊薩貝爾等人在與溥儀小朝廷打交道,并記錄其經歷時,都有其不一樣的思考。正因為伊薩貝爾作為旁觀者的姿態,同時是一位年輕外國女性,她甚少被小朝廷中各色人等敵視,反而能夠與小朝廷的眾人正常接觸往來,甚至時而被婉容作為傾吐對象,這一點從她留存的記錄和日記可以看出。正因為存在著這三個維度的“她者”視角,伊薩貝爾等人存留的這些資料能夠與前文提到的其他與溥儀大婚相關的材料相互補充與印證,同時也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場皇室婚禮。
二 溥儀大婚
1922年底的溥儀大婚在當時受到了極大的社會關注。作為一場在共和國舉辦的皇室婚禮,溥儀與婉容的婚禮不僅有溥儀小朝廷成員的直接參與,遍布全國的清朝“遺民”們的親臨行禮并敬獻賀禮或者遙寄賀禮,而且還有普通市民的獵奇圍觀以及中外媒體的聚焦報道。逢此大事,在北京的外國人群體自然也不會缺席。在登記溥儀大婚所接受賀禮的《大婚進奉冊》中,便有9位外國人位列送禮名單之中。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參與了婚禮但未送賀禮的外國客人,包括伊薩貝爾及其母親梅塔,以及一位當時在中國旅行的美國女作家格蕾絲·湯普森·西登(Grace Thompson Seton)。伊薩貝爾、梅塔和西登都參加了婉容的冊立奉迎禮以及鳳輿入宮禮,伊薩貝爾和西登還參加了大婚之后在紫禁城內舉辦的受賀禮,因此他們都留下了對于溥儀大婚的比較翔實的記錄。
在諸多關于溥儀婚禮的記錄中,既有來自如溥儀、溥杰等當事人的記錄,也有來自旁觀者如民國媒體《大公報》《晨報》等的記載,這些資料往往都對溥儀小朝廷抱有十分復雜的情感。小朝廷的參與者多流露出對于清室的留戀,而以“摩登”和“共和”價值觀自居的民國媒體則多是批評溥儀小朝廷的行為。因此這些復雜的情感往往會影響這些記錄下來的材料,甚至會出現有意為之的修改或無意之間因自身情感而在記述上出現的偏差。可以想見的是,伊薩貝爾、梅塔和西登留存的記錄資料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存在。但與此同時,因為她們獨特的“她者(others)”視角,讓她們留存的這些大婚資料顯得獨特且珍貴。
這里的“她者”視角由三個維度構成。首先是“旁觀者(bystander)”的維度。與紫禁城里另一位深度介入紫禁城局勢的英文教習莊士敦不同的是,伊薩貝爾更像是一位旁觀者。她對在小朝廷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并未獲得機會參與到小朝廷的政務中來。而梅塔和西登則更只是旁觀者而已。這便能夠讓她們較為冷靜地記錄并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第二個維度便是“女性”的維度。伊薩貝爾、梅塔和西登女性的身份能夠讓其進入婉容出嫁前的內閨和小朝廷的后宮,與尤其不被學界所關注的小朝廷女性群體進行交流。同時因其女性的身份,能夠讓其敏感地察覺到許多并不為其他資料所提及的細節,如宮廷的內飾、帝后的情緒、服飾等。第三個維度則是“外國人(foreigner)”的維度。梅塔和西登都是在美國本土成長起來的美國人,伊薩貝爾雖然出生并成長于北京,但是一直過著西式生活與接受西式教育。在被聘為婉容教習之前,她剛從美國韋爾斯利大學(Wellesley College)藝術史專業畢業返回中國。因此,有著異質文化背景的伊薩貝爾等人在與溥儀小朝廷打交道,并記錄其經歷時,都有其不一樣的思考。正因為伊薩貝爾作為旁觀者的姿態,同時是一位年輕外國女性,她甚少被小朝廷中各色人等敵視,反而能夠與小朝廷的眾人正常接觸往來,甚至時而被婉容作為傾吐對象,這一點從她留存的記錄和日記可以看出。正因為存在著這三個維度的“她者”視角,伊薩貝爾等人存留的這些資料能夠與前文提到的其他與溥儀大婚相關的材料相互補充與印證,同時也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場皇室婚禮。
溥儀、婉容婚禮是按照清朝皇室婚禮的傳統,包括有婚前禮、成婚禮和婚后禮。其中婚前禮主要包括納采禮和大征禮,婚成禮包括冊立禮、奉迎禮和合巹禮,而婚后禮包括朝見禮、慶賀禮等。因為與婉容家族密切的私人關系,伊薩貝爾與她的母親梅塔參與了婚成禮部分的冊立禮和奉迎禮,其中冊立禮在婉容家中舉辦,而奉迎禮則在紫禁城舉行。此外,伊薩貝爾還作為外賓參與了婚后禮中的慶賀禮。溥儀大婚在莊士敦的協調下邀請了許多當時在北京的駐華大使觀禮,因為這能夠向國際社會宣示溥儀小朝廷的存在。伊薩貝爾則通過莊士敦獲得了以個人身份參加這次活動的機會。伊薩貝爾參加了溥儀婉容在12月3日舉辦的使臣入賀禮。莊士敦幫助伊薩貝爾獲得了參加慶賀禮的入場資格。在二格格恒馨的親自邀請下,梅塔和伊薩貝爾一起前往帽兒胡同參加了于1922年11月30日上午舉辦的冊立禮。在現場觀禮的外國人中除了伊薩貝爾及其家人外,還另有幾位美國人,其中便包括格蕾絲·湯普森·西登。當她到達北京時,她首先向伊薩貝爾求助,讓她幫自己引見婉容。伊薩貝爾婉拒了她,她便通過美國領事館舉辦的午餐會見到了婉容的外婆赫舍里氏和母親恒馨,她向婉容的母親和外婆赫舍里氏宣稱自己的作家身份能夠讓這場婚禮得到更多國際宣傳,所以她也被邀請前往帽兒胡同觀摩這場慶典。此外,西登還通過其他方式獲得參與紫禁城內奉迎禮和慶賀禮的資格。西登離開中國后不久便于1924年出版了《中國燈籠》(Chinese Lanterns)一書,該書的第一部分“婚禮之燈——皇宮中的黃燈籠”便翔實地記錄了這場皇室婚禮。由此伊薩貝爾、梅塔與西登對同一場婚禮都有著她們各自的記錄。
在這些記錄中,伊薩貝爾和西登都帶著欣賞的眼光夸贊這場婚禮的禮儀過程和服飾等細節。在冊立禮中,溥儀派出的正副使持節從紫禁城出發來到后邸,賜予婉容冊立其為皇后的金寶和金冊。伊薩貝爾在看到儀式中正副使及其隨從的官服時,描述道:“庭院下方兩側排著太監和大約50名宮廷官員,他們穿著幾乎完全相同的官服,身上穿著更短些的、毛襯里的綢緞外套,前后繡著大的補子。他們也戴著長長的朝珠,頭上的帽子用繩子繞下巴下固定,上面裝飾著花翎和各種等級的頂珠。”在記錄禮儀中的細節時,伊薩貝爾不斷地強調這套儀式的精密、莊重與優雅。而在西登的筆下,赫舍里氏、恒馨等宗室女性具有很多美德,她們的堅韌獨立、溫柔謙和、有尊嚴有能力且穩重踏實,這與她之前在美國對華人“苦力”的印象大相徑庭。當西登觀看冊立禮時,她還感慨道:“這宏大的冊封儀式充滿了東方魅力。”
同時,雖然伊薩貝爾和西登所記錄的是同一禮儀事件,且都對這個禮儀過程表達了贊賞之情,但二人的邏輯差異卻非常明顯。當西登在感慨冊封儀式的東方魅力時,馬上就將筆觸轉移到了西方,她說:“喧囂的西方世界中,機器不停運轉,轟鳴聲不斷,造出標準產品,一環緊扣一環。所有這些我們引以為傲的新文明,在這古老的特權階層傾其財富權力營造出的極致場景中,黯然失色。這場面令我如癡如醉。”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登在書中經常贊美中國的傳統和歷史的同時,還會批評歐洲文明的不完整,對西方式的現代性進行批判。西登認為歐洲文明雖然有大發展時期,但也有暴虐屠殺橫行的悲慘時期,光明黑暗交替出現。
遙望與親歷 一個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國(1887-1950) 作者簡介
程方毅,清華大學歷史學學士、世界史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中國史專業博士生導師。研究聚焦近代中外交流史與中古北方民族史,如域外的神話傳說、物質文化、動物、神靈乃至怪獸在古代與近代中國文化中的變異及重現,以及它們在中國的接受史。
學術主頁:https://sysu.academia.edu/FangyiCheng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