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89906
- 條形碼:9787559489906 ; 978-7-5594-8990-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本書特色
◎ 潛心構思十多年,浪漫主義文豪雨果的封筆之作。
“愛就是行動。”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法國逝世,并留下*后的筆記:“愛就是行動。”雨果的一生處在民主革命與封建制度解體的激烈交鋒之中,他見證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并通過小說、戲劇、詩歌、音樂、繪畫,以及政治活動,帶著藝術家的熱情與秉持的“人道”之心,矢志不渝、毫不動搖地投身于生活的巨浪之中,以熱忱觀察、探索、記錄著社會的深淵。
雨果的小說創作一直承載著某種社會使命感:《巴黎圣母院》討論了哥特式建筑,并推動了巴黎圣母院的復興;《悲慘世界》關注妓女、勞工等各類底層人的生活,直接將各類保障議題推到了議會里;《笑面人》則著重批判性地描寫了貴族階層,反映了政治和社會的問題。可以說,雨果的創作就是他“行動”的方式,他的作品跨越了國別、語言和時間的界限,以共通的人性,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心中喚起相通的情感,形成了人道的共鳴與交融。
“《九三年》就是這樣一座大山!”
雨果的創作始終圍繞著現實社會,以浪漫主義的筆法揮灑著人文的理想,而這一切的前提——法國大革命,一直是回蕩在雨果心中的重要議題。早年創作中他回避著政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漸衰,他愈發感到自己必須去寫這樣一部歷史小說,將多年以來經歷的革命與戰爭,以及其中之人的矛盾與抉擇銘刻下來。1862年末至1863年初,雨果的心中就明確了以旺代戰爭為主題進行創作的想法。
十多年的時間里,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并選取了斗爭*為激烈的一年作為故事的背景,創作《九三年》這部歷史小說。他給友人寫信道:“天主會給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敵人稱之為龐大得出奇的巨大計劃嗎?我年邁了一點,不能移動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高聳的大山啊!《九三年》就是這樣一座大山!”顯然,《九三年》在雨果心中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它是雨果*后一部小說,給雨果豐饒又厚重的小說創作歷程畫上了偉岸的句點。
◎ 掀開戰爭的一角,穿透世界歷史的動蕩。
“九三年,這可怕的一刻震古爍今,比這個世紀的其他時刻都更加偉大。”◎ 潛心構思十多年,浪漫主義文豪雨果的封筆之作。“愛就是行動。”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法國逝世,并留下*后的筆記:“愛就是行動。”雨果的一生處在民主革命與封建制度解體的激烈交鋒之中,他見證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并通過小說、戲劇、詩歌、音樂、繪畫,以及政治活動,帶著藝術家的熱情與秉持的“人道”之心,矢志不渝、毫不動搖地投身于生活的巨浪之中,以熱忱觀察、探索、記錄著社會的深淵。
雨果的小說創作一直承載著某種社會使命感:《巴黎圣母院》討論了哥特式建筑,并推動了巴黎圣母院的復興;《悲慘世界》關注妓女、勞工等各類底層人的生活,直接將各類保障議題推到了議會里;《笑面人》則著重批判性地描寫了貴族階層,反映了政治和社會的問題。可以說,雨果的創作就是他“行動”的方式,他的作品跨越了國別、語言和時間的界限,以共通的人性,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心中喚起相通的情感,形成了人道的共鳴與交融。“《九三年》就是這樣一座大山!”雨果的創作始終圍繞著現實社會,以浪漫主義的筆法揮灑著人文的理想,而這一切的前提——法國大革命,一直是回蕩在雨果心中的重要議題。早年創作中他回避著政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漸衰,他愈發感到自己必須去寫這樣一部歷史小說,將多年以來經歷的革命與戰爭,以及其中之人的矛盾與抉擇銘刻下來。1862年末至1863年初,雨果的心中就明確了以旺代戰爭為主題進行創作的想法。
十多年的時間里,他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并選取了斗爭*為激烈的一年作為故事的背景,創作《九三年》這部歷史小說。他給友人寫信道:“天主會給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敵人稱之為龐大得出奇的巨大計劃嗎?我年邁了一點,不能移動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高聳的大山啊!《九三年》就是這樣一座大山!”顯然,《九三年》在雨果心中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它是雨果*后一部小說,給雨果豐饒又厚重的小說創作歷程畫上了偉岸的句點。
◎ 掀開戰爭的一角,穿透世界歷史的動蕩。“九三年,這可怕的一刻震古爍今,比這個世紀的其他時刻都更加偉大。”1793年是關乎法國大革命生死存亡的一年。當時,巴黎革命的影響擴散,激起了各地保王派的反叛,雅各賓派取代吉倫特派掌權,以斷頭臺進行恐怖統治,又進一步激起保王派的殘酷。革命者與反對革命者,貴族與平民,教士與學者……思想的交鋒外化為暴力對抗,所有人都被卷入新與舊輪轉對峙的戰火之中。
從時間上看,雨果選取了“九三年”這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作為故事的背景,并直接以此為名,用“九三年”這一角凝聚起法國大革命(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民主革命)的核心沖突與矛盾。“革命是內在現象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現象從各方面壓迫我們,我們管它叫‘必然’。”“八年的恐怖,十四個省遭到蹂躪,田地荒蕪,莊稼毀于一旦,村莊焚燒凈盡,城市化成廢墟,房屋劫掠一空,婦幼慘遭殺戮,茅屋付之一炬,利劍直插心臟,文明驚悸萬分……”
故事的每一個人都在被革命和戰爭“壓迫”,憑著信仰、意志、理性和無法解釋的沖動生存著。雨果從戰爭的群像之中,選取了三個沖突激烈的角色,來表達這種復雜的必然。
年輕的將軍、子爵郭文有“預言家的嚴峻目光,孩子的笑容”,某種意義上,他是雨果本人的化身,一個堅定的人道主義者,打仗時機敏靈活,但內心純善,待人溫柔。他作戰的對象是他的叔祖、他唯一的親人朗特納克侯爵,攻打的地方是自己長大家族堡壘,但這些并沒有讓他太過困擾,因為他相信革命將會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然而,在*關鍵的時刻,為了拯救三個無辜的孩子,朗特納克放棄了逃跑的機會,同時舍棄了自由、生命和自己堅定的事業。這件事給讓郭文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他發現自己所追求的人道在敵人身上同樣存在,而他將要且必須要處死自己的親人、這位剛剛以善行震撼了所有人的老人。
朗特納克是一名貴族,從骨血到靈魂都是,他堅守著自己的修養與道德,并秉持著眾人的期待,成為一名鐵血無情的領袖——為了對抗革命者,這種殘酷被認為是必須的。他下令燒死整個村子的革命軍,其中的婦女、無辜的村民都沒有放過。然而,“他對自己感到厭惡。母親的叫喊在他心中喚醒了人類古老的憐憫心,這是一種普世的積淀,存在于所有人的心靈里,甚至在*冷酷無情的心靈里。聽到這喊聲,他又返回。他從踅入的黑暗中又回到光明。”為了救三個孩子,他放棄了逃走和東山再起的機會,甘愿成為革命者的階下囚。
西穆爾登曾是一名教士,當時他也是郭文的家庭教師。后來,他加入了革命團體,成為丹東、羅伯斯庇爾和馬拉共同選中的特派員,前往旺代監督“前貴族”郭文是否會徇私。他心情雀躍又恐慌——郭文簡直是他精神上的孩子,且性格溫厚。如果郭文犯錯,他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面對。*終這個“可怕的默默無聞者”確實被逼到了唯一一點“自私”和信念之間的死局。“它在文明身上切開一個很深的口子,從中產生人類的健康。”“你痛苦嗎?無疑痛苦。這要持續多久?手術所需要的時間。然后你就能活下去。革命給世界開刀,所以就有九三年這場大出血。”
郭文在彷徨中對于革命、希望和自我進行了復雜的思考,以自省和對話的形式展現出來,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身處革命之中的人究竟在感受、面對和思考著什么。
“郭文剛剛感到一陣頭昏目眩。在社會戰爭的全盛時期,在各種敵意和復仇的全面沖突中,在動亂*黑暗和*狂熱的時刻,在罪惡點燃了熊熊大火、仇恨導致重重黑暗的時刻,在斗爭使一切都變成炮彈的時刻,在混戰打得如此昏天黑地,以致分不清正義何在、公正何在、真理何在的時刻,揭示心靈奧秘的未知,讓永恒的巨大光芒超越光明與黑暗,猝然大放異彩。在謬誤和相對正確打得難解難分之上,真理的面孔突然出現在深凹處。”
“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是和平與和諧的信條。為什么要給它們恐怖的面目呢?我們要的是什么?給各國人民普世的共和國。那么,不應該使他們害怕。恐嚇有什么用呢?人民和鳥兒一樣,不會被稻草人吸引。不需要為了做好事而做壞事。推翻王位不是為了豎起斷頭臺。處死國王們,給各民族生路。掀翻王冠,留下腦袋。革命是和諧,而不是恐怖。溫和的思想很難為無情的人所接受。對我來說,赦免是人類語言中*美好的字眼。我只在自己有危險時才愿意流血。再說,我只知打仗,只不過是一個士兵。如果不能寬恕,那么就不值得取勝。但愿在戰斗中我們是敵人之敵,而在勝利后是他們的兄弟。”“在革命之上存在真理與正義,有如暴風雨之上是繁星滿天。”“大自然是無情的;它不同意在人類的暴戾恣睢面前收回它的鮮花、它的音樂、它的芬芳和它的陽光;它以神圣的美反襯社會的惡,責難人類;它不以一只蝴蝶的羽翼,也不以一只鳥兒的啁啾來寬恕人類;人必須在大屠殺、血腥復仇和暴行中正視神圣事物;人不能免除世間的溫馨的無盡譴責,不能免除藍天無情的晴朗照射。必須讓人類法律的丑陋在永恒的光輝中顯出原形。人在破壞和摧殘,人在消滅,人在殺戮,但是夏天仍然是夏天,百合花仍然是百合花,星辰仍然是星辰。”
“我的想法是:始終向前。如果天主想讓人后退,他就會讓人在后腦勺上長只眼睛。始終望著曙光、花開、誕生那邊。倒下的東西激勵上升的東西。老樹的爆裂聲是對小樹的召喚。每個世紀都有它的作品,今天是公民的,明天是人道的。”
◎著名翻譯家鄭克魯經典譯文,語言凝練,氣勢雄渾,震撼人心,并撰寫長篇序言。
本版譯文使用著名法語文學翻譯家、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鄭克魯的經典譯本,用中文再現浪漫主義文豪雨果澎湃的筆力與激昂的情感,如:
“物質進入了自由狀態,好像永恒的奴隸在復仇;仿佛我們稱之為無生命的物體中的惡意逃逸出來,驟然爆發;它像是失去了耐心,在暗暗地進行一場奇怪的報復;沒有什么比無生命的東西憤怒起來更加毫不留情。這狂暴的龐然大物像豹子一樣跳躍,像大象一樣沉重,像老鼠一樣靈活,像斧頭一樣不屈不撓,像波濤一樣出其不意,像閃電一樣猛擊,像墳墓一樣沒有聽覺。它重一萬斤,像孩子的球一樣彈跳。它在旋轉中突然直角拐彎。怎么辦呢?怎樣讓它停下來?讓一場風暴停息,一場颶風過去,一陣狂風降落,替換一根折斷的桅桿,將進水窟窿堵住,將一場火災撲滅;但同這個青銅的龐然大物打交道會變得怎樣?……”
“我喜歡翻譯,譯書的過程中,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如有自認為譯得不錯的地方時,便感到一種快樂;譯完一本書,我覺得了卻自己的一個心愿,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使命,所以樂此不疲。”鄭克魯一生精研法國文學,在靠筆尖案頭工作的年代,翻譯字數達1700萬,人們贊頌他把一半的法國文學都“扛”到了中國。他對雨果更是研究頗深,從《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勞工》到《九三年》,他幾乎完成了雨果全部小說的翻譯工作。他看重雨果,也在翻譯過程中愈發理解雨果,可以說是字字斟酌、句句沉吟,力圖再現原文風貌。為了讓讀者對小說的背景有所認知,從而能夠更深地領會小說的意涵與美感,他還撰寫了近萬字的長篇序言,介紹《九三年》的創作背景與人物特色。
◎ 法國插畫名家埃米爾·巴亞爾、古斯塔夫·布里翁精心繪制130余幅插圖,將人物、場景還原為畫面,讓閱讀更具層次感與深度。
1863年左右,雨果開始著手創作《九三年》;1874年,《九三年》在法國出版,并由埃米爾·巴亞爾、古斯塔夫·布里翁等著名插畫師為重要的場景、人物繪制了130余幅插圖,穿插在文本各處。
本版完整再現了初版的全部插圖,讓藝術家精湛的插畫技藝,賦予這部宏大壯闊的小說更生動的觸感與溫度。
◎ 封面結合了《攻占巴士底獄》和《人權宣言》,書名、原書名燙印漆片,封底印刻雨果簽名。插圖精裝珍藏版,附贈精美藏書票。
本版封面設計以法國大革命的兩個標志性事件——攻占巴士底獄和頒布《人權宣言》為靈感,主畫面使用了讓-皮埃爾·烏埃爾繪制的《攻占巴士底獄》,這幅畫將戰火、巴士底獄和各色人群集合在被時間暈染的血色中,也將你我卷入法國大革命硝煙遍布的年代。
書脊使用平滑耐磨的高階麗琦印刷《人權宣言》,包裹住革命的的血色與煙塵,將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凝鑄成思想的紀念碑,在漆黑之中閃爍光彩。
腰封和扉頁使用了故事的核心人物、*令人共情的郭文抱臂回望沉思的形象,某種意義上,也象征著正在閱讀這本書的我們——回看歷史,思索當下,做出對于下一刻生與死、對與錯的抉擇。
藏書票用水紋紙印刷書中的精彩插圖:曾搭載朗特納克的保王派船只克倫威爾號即將沉沒,船員高呼“國王萬歲!”,同時,海中傳來革命軍的聲音——“共和國萬歲!”陣營的名字很簡單,只有白軍或藍軍、保王派或長褲漢,但承載爭斗的則是一個個為信念與分不清的恩義舍生忘死又如同你我的普通人。
環襯使用專色印刷,結尾處重申雨果借郭文之口言說的希望:
“永遠負重,不是人類的法則。不,不,不,不要再有賤民,不要再有苦役犯,不要再有罪人!我希望人類的每一種品質都是文明的象征和進步的楷模;我希望思想自由、觀念平等、心靈博愛。不!不要再有枷鎖!人生來不是要拖著鎖鏈,而是要展開翅膀。不要再有爬行的人。我希望幼蟲變成彩蝶;我希望蚯蚓變成活生生的花朵,會飛起來。我希望……”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內容簡介
1793年是關乎法國大革命生死存亡的一年。當時,巴黎起義的影響擴散,激起了各地保王派的反叛,雅各賓派取代吉倫特派掌權,以斷頭臺進行恐怖統治,又進一步激起保王派的殘酷。革命者與反對革命者,貴族與平民,教士與學者…思想的交鋒外化為暴力對抗,所有人都被卷入新與舊輪轉對峙的戰火之中。這場法國攻打巴黎、歐洲攻打法國的戰爭,在漫長的時間里無盡的鮮血與哀嚎中日漸面目模糊。革命者主張“絕不寬大”,保王派報以“絕不饒恕”,血腥與暴力并行,無數無辜者慘死。但人道的曙光仍在,于是紛爭轉化為每一個人內心的自我拷問:孩童何辜?敵人的善行是否應該被認可?正義無法被標準框定,每一個人都需要做自己的選擇。大革命過去了,但人性的疑問、抉擇與其中隱含的希望,始終在時間里回響著。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目錄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相關資料
你可能會讀到許多關于法國大革命的更“現實”的描述,但雨果的描述會讓你銘記于心。他不是瞬息萬變的記者,而是投射本質和根源的藝術家。他不是一個瑣事纏身的統計學家,而是一個將生活“可能是和應該是的樣子”展現出來的浪漫主義者。他是人類偉大的贊頌者和杰出的描繪者。——安·蘭德 如何理解法國大革命?對于這個與法國大革命同時出現的問題,雨果困擾了很久,最終給出了一個相當晚的回答,一個相當文學化的回答。在1870年的失敗和1871年的公社之后,雨果感到自己終于可以通過想象回溯革命的源頭。——皮埃爾·康皮翁
九三年(插圖珍藏版) 作者簡介
作者: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國著名文學家、浪漫主義運動領袖。一生創作眾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詩集代表作有《沉思集》《歷代傳說》,戲劇代表作有《克倫威爾》《愛爾那尼》。他的作品對音樂領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啟發了歌劇《弄臣》、音樂劇《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的誕生。此外,他還創作了數千幅畫作,并為廢除死刑和奴隸制奔走各界。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藝術潮流,被法國尊為民族英雄。1885年雨果逝世時,法國在巴黎先賢祠為他舉行了國葬,有超過200萬人參加葬禮。繪者:埃米爾·巴亞爾(Émile Bayard,1837—1891),法國畫家、裝飾家、設計師,曾為雨果的《悲慘世界》、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等著名小說繪制插圖。他在處理人物姿勢與面部表情方面能力卓著,人物插畫極具表現力。作者: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國著名文學家、浪漫主義運動領袖。一生創作眾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詩集代表作有《沉思集》《歷代傳說》,戲劇代表作有《克倫威爾》《愛爾那尼》。他的作品對音樂領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啟發了歌劇《弄臣》、音樂劇《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的誕生。此外,他還創作了數千幅畫作,并為廢除死刑和奴隸制奔走各界。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藝術潮流,被法國尊為民族英雄。1885年雨果逝世時,法國在巴黎先賢祠為他舉行了國葬,有超過200萬人參加葬禮。 繪者: 埃米爾·巴亞爾(Émile Bayard,1837—1891),法國畫家、裝飾家、設計師,曾為雨果的《悲慘世界》、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等著名小說繪制插圖。他在處理人物姿勢與面部表情方面能力卓著,人物插畫極具表現力。 古斯塔夫·布里翁(Gustave Brion,1824—1877),法國插畫家,1847年在巴黎的沙龍首次亮相,作品受到廣泛關注,被米盧斯美術館、南特美術館、斯特拉斯堡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譯者簡介 鄭克魯(1939—2020),法語文學翻譯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在近60年的翻譯生涯中,一共完成1700萬字的文學翻譯,被譽為“以一己之力,把半個法蘭西文學‘扛’到了中國”。代表譯作有《悲慘世界》《九三年》《基督山伯爵》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