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第三條金融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68077
- 條形碼:9787521768077 ; 978-7-5217-6807-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三條金融之路 本書特色
1.探究400年德國金融演進路徑,助力中國金融創新。
本書主要介紹了400年來德國金融發展的獨特路徑,揭示了其“第三條金融之路”的顯著特征:市場與監管的緊密互動、公私利益的協調以及競爭與合作的有機結合。通過對比法蘭克福與倫敦交易所的不同演進路徑,本書不僅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立體的法蘭克福交易所形象,還為中國金融市場探索特色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2.德國金融產品與金融機構演變的全景呈現。
本書全面且細致地梳理了從匯票到債券、股票、衍生品等金融產品在德國的發展歷程,如匯票交易規則的確立、債券市場的迅速崛起、鐵路股票的發行等。同時,作者深入闡述了私人銀行、股份制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演變過程,反映了德國金融體系的多元化和動態特征。
3.金融中心交替及其影響因素的深度解讀。
本書記錄了法蘭克福作為金融中心的興衰沉浮及其與柏林金融中心地位的交替過程。通過探討德國從集市到交易所、債券市場發展、戰后復興等多個關鍵階段,書中揭示了政治因素、地理優勢、技術革新、競爭環境和監管互動等環境因素對交易所演化的深遠影響,為研究金融中心演變提供了詳實案例。
4.張軍、朱寧、劉文財、沙石、朱鏡宇、魯迪格·馮·羅森等國內外金融領域專家鼎力推薦。
第三條金融之路 內容簡介
· 19世紀末,金融落后的德國為什么能頻繁逆襲,打敗傳統上金融發達的倫敦?德國金融體系特殊在哪里,又強在何處? · 德國交易所與英美模式的演進路徑存在哪些區別?為什么兩者走上了不同的演進之路? · 法蘭克福作為一個內陸“小鎮”,為什么在經歷了發展、繁榮和相對衰退后,仍能重新崛起成為全球金融中心? 以上問題的關鍵與德國實行的“第三條金融之路”密不可分。這條道路區別于英美自由金融模式和計劃金融體系,是一條市場與監管緊密互動的金融創新之路,一條兼顧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協調發展之路,一條既有競爭也存在合作的金融機構演變之路。 這本書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德國金融發展史,并通過詳實的歷史資料展現了法蘭克福交易所在不同時期的的顯著特點。書中回顧了多個重要的金融事件,全面呈現了德國金融機構與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遷。作者憑借其對德國金融交易市場的親身體驗與深刻見解,不僅有利于我們從歷史視角更好地觀察德國經濟,同時也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提供了借鑒。
第三條金融之路 目錄
第三條金融之路 相關資料
40年前,路德維希·艾哈德的著作《來自競爭的繁榮》風靡中國,讓我們看到奧本海默—艾哈德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如何讓德國的經濟體制成功地走出了著名的“第三條道路”。但作者的這本書更令人信服地告訴我們,這個介于英美自由市場模式和蘇聯計劃經濟控制模式之間的第三模式早就貫穿于400年來德國金融制度演進的歷史事件中了。這本書令人大開眼界,特別值得向關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讀者大力推薦。張軍 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作者通過回顧德意志交易所400年演進史,剖析了德國不同于英美自由金融模式和計劃經濟下的管制金融模式的“第三條金融之路”的發展歷程。對于理解全球金融體系、金融系統頂層設計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這本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值得一讀!朱寧 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第三條金融之路 作者簡介
朱鈞鈞,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長期從事金融產品研發和金融市場建設。2016年,赴德國法蘭克福參加中歐國際交易所工作,建設中相關的離岸金融市場;2018年,推動一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在法蘭克福發行和上市股票(D股);2019年,擔任中歐國際交易所產品開發負責人,繼續在法蘭克福推出中國相關的債券、交易所交易產品等。目前,持續推動中國相關的離岸金融衍生品研發,促進中歐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