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7214115
- 條形碼:9787577214115 ; 978-7-5772-1411-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 本書特色
1.本書深入探討了高壓電脈沖破巖技術在巖土工程與電氣工程交叉領域的研究,填補了當前學術界的空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2.本書不僅通過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揭示了高壓電脈沖破巖的機理,還結合實際應用場景,探討了該技術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應用效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3.本書結構清晰,內容全面,從巖石電性表征、放電通道刻畫、力學響應評估到破巖技術應用,覆蓋了高壓電脈沖破巖研究的各個方面,為讀者提供了系統性的知識框架。
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7章內容。第1章緒論,介紹本書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2章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研究,通過理論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高壓電脈沖等離子體通道形成、擴張以及沖擊波壓力演化規律;第3章高壓電脈沖等離子體通道形成過程研究,構建了巖石電擊穿過程中等離子體通道演化模型;第4章水下高壓脈沖放電機理與能量轉換效率研究,基于氣泡擊穿理論,對水下高壓脈沖放電過程進行研究,分析電擊穿和等離子通道形成的微觀機理,揭示水下高壓脈沖放電產生沖擊波的過程;第5章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模型研究,在對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和等離子體通道形成過程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技術;第6章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力學性狀研究,開發了一種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模型;第7章結論,對全書研究內容進行總結。
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 目錄
目錄1緒論1.1研究背景及意義1.2國內外研究現狀1.2.1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1.2.2高壓電脈沖破巖與傳統破巖技術結合1.3本書研究內容1.4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技術路線2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研究2.1高壓電脈沖破巖解析模型2.1.1高壓電脈沖等效電路2.1.2等離子體通道力學模型2.1.3巖石電破碎力學損傷過程分析2.2高壓電脈沖破巖數值模型2.2.1巖石應力場控制方程和損傷模型2.2.2數值模型建立2.3高壓電脈沖破巖模型驗證2.4模型結果分析2.4.1高壓電脈沖破巖過程分析2.4.2花崗巖異質性對巖石破碎的影響規律2.4.3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分析2.5本章結論3高壓電脈沖等離子體通道形成過程研究3.1等離子體通道演化模型3.1.1通道電流模型3.1.2電導率變化模型3.1.3通道能量模型3.2高壓電脈沖等離子體通道數值模型構建3.2.1基本假設3.2.2幾何模型3.2.3模型驗證3.2.4結果與討論3.3影響因素分析3.3.1脈沖波形對等離子體通道形成影響3.3.2電極間距對等離子體通道形成影響3.3.3礦物顆粒對等離子體通道形成影響3.4本章結論4水下高壓脈沖放電機理與能量轉換效率研究4.1水下高壓脈沖放電沖擊波形成機理4.2能量轉換效率模型建立4.2.1水下高壓脈沖放電能量轉換過程4.2.2等離子體通道動力學方程與能量轉換效率4.2.3模型驗證4.2.4結果分析4.3能量轉換效率參數分析4.3.1擊穿電壓影響分析4.3.2回路電感影響分析4.3.3電容量影響分析4.4本章結論5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模型研究5.1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的數學模型5.1.1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概念模型5.1.2應力場控制方程5.1.3滲流場控制方程5.2模型設置和求解流程5.2.1控制方程數值實施5.2.2幾何模型和求解流程5.3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模型驗證5.3.1單軸壓縮和含預裂縫的單軸壓縮模擬5.3.2高壓電脈沖數值試驗模擬5.3.3水力壓裂數值試驗模擬5.4模型結果分析5.4.1高壓電脈沖破巖及其水力學參數演化模擬5.4.2高壓電脈沖后水力壓裂破巖模擬5.4.3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機理分析5.5考慮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5.5.1復雜地質條件下的聯合破巖概念模型5.5.2復雜地質條件下的聯合破巖數學模型5.5.3考慮拉伸-剪切混合損傷的彈塑性本構關系5.5.4模型建立5.6模型結果分析5.6.1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壓電脈沖破巖5.6.2復雜地質條件下有無高壓電脈沖的水力壓裂破巖規律5.7考慮天然裂縫的注水壓裂模型分析5.8本章結論6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力學性狀研究6.1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技術構想6.2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數學模型6.2.1聯合破巖應力過程分析6.2.2巖石損傷模型6.3聯合破巖模型設置6.3.1基本假設6.3.2幾何模型6.3.3模型驗證6.4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過程模擬6.5影響因素分析6.5.1電極電壓對聯合破巖影響6.5.2脈沖上升時間對聯合破巖影響6.5.3高壓電脈沖和機械作用順序對聯合破巖影響6.6本章結論7結論參考文獻目錄1緒論1.1研究背景及意義1.2國內外研究現狀1.2.1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1.2.2高壓電脈沖破巖與傳統破巖技術結合1.3本書研究內容1.4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技術路線2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研究2.1高壓電脈沖破巖解析模型2.1.1高壓電脈沖等效電路2.1.2等離子體通道力學模型2.1.3巖石電破碎力學損傷過程分析2.2高壓電脈沖破巖數值模型2.2.1巖石應力場控制方程和損傷模型2.2.2數值模型建立2.3高壓電脈沖破巖模型驗證2.4模型結果分析2.4.1高壓電脈沖破巖過程分析2.4.2花崗巖異質性對巖石破碎的影響規律2.4.3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分析2.5本章結論3高壓電脈沖等離子體通道形成過程研究3.1等離子體通道演化模型3.1.1通道電流模型3.1.2電導率變化模型3.1.3通道能量模型3.2高壓電脈沖等離子體通道數值模型構建3.2.1基本假設3.2.2幾何模型3.2.3模型驗證3.2.4結果與討論3.3影響因素分析3.3.1脈沖波形對等離子體通道形成影響3.3.2電極間距對等離子體通道形成影響3.3.3礦物顆粒對等離子體通道形成影響3.4本章結論4水下高壓脈沖放電機理與能量轉換效率研究4.1水下高壓脈沖放電沖擊波形成機理4.2能量轉換效率模型建立4.2.1水下高壓脈沖放電能量轉換過程4.2.2等離子體通道動力學方程與能量轉換效率4.2.3模型驗證4.2.4結果分析4.3能量轉換效率參數分析4.3.1擊穿電壓影響分析4.3.2回路電感影響分析4.3.3電容量影響分析4.4本章結論5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模型研究5.1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的數學模型5.1.1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概念模型5.1.2應力場控制方程5.1.3滲流場控制方程5.2模型設置和求解流程5.2.1控制方程數值實施5.2.2幾何模型和求解流程5.3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模型驗證5.3.1單軸壓縮和含預裂縫的單軸壓縮模擬5.3.2高壓電脈沖數值試驗模擬5.3.3水力壓裂數值試驗模擬5.4模型結果分析5.4.1高壓電脈沖破巖及其水力學參數演化模擬5.4.2高壓電脈沖后水力壓裂破巖模擬5.4.3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機理分析5.5考慮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壓電脈沖-水力壓裂聯合破巖5.5.1復雜地質條件下的聯合破巖概念模型5.5.2復雜地質條件下的聯合破巖數學模型5.5.3考慮拉伸-剪切混合損傷的彈塑性本構關系5.5.4模型建立5.6模型結果分析5.6.1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壓電脈沖破巖5.6.2復雜地質條件下有無高壓電脈沖的水力壓裂破巖規律5.7考慮天然裂縫的注水壓裂模型分析5.8本章結論6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力學性狀研究6.1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技術構想6.2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數學模型6.2.1聯合破巖應力過程分析6.2.2巖石損傷模型6.3聯合破巖模型設置6.3.1基本假設6.3.2幾何模型6.3.3模型驗證6.4高壓電脈沖-機械聯合破巖過程模擬6.5影響因素分析6.5.1電極電壓對聯合破巖影響6.5.2脈沖上升時間對聯合破巖影響6.5.3高壓電脈沖和機械作用順序對聯合破巖影響6.6本章結論7結論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高壓電脈沖破巖機理及力學性狀研究 作者簡介
饒平平,男,中共黨員,教授,同濟大學地下建筑與工程系巖土工程專業博士,上海市委組織部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對口支援喀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現任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獲上海市東方學者、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上海市重大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優秀建設者、上海市脫貧攻堅嘉獎、第十批省市援疆記功等榮譽稱號,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上海市優秀學位論文評審專家,上海市科委項目評審專家,上海市建筑施工行業協會BIM評審專家,楊浦區BIM技術推廣應用專家組長,《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雜志編委。主要從事深基坑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巖土體電性效應、BIM技術應用及頂層設計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及多項相關橫向課題。累計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及EI收錄50余篇。作為副組長參與編制2016年、2017年《上海市楊浦區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示范區建設推進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