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十一個時區之旅 本書特色
“釘子一般堅硬”的世紀記者,跨越“帝國”五十年:行走蘇聯全境數萬公里,實地探訪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關于蘇聯蕞熱情、蕞吸引人、蕞深刻的歷史敘事”(葉禮庭,著名政治家,喬治奧威爾獎得主,《火與燼》作者)——
四十余年駐外記者生涯,足跡遍及一百余個國家。親歷二十七場革命和政變,四十余次被拘禁關押,四次被判死刑。創作非虛構作品二十余部,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獲得五十多項國內國際大獎。
“真正的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新聞報道和文學藝術的驚人融合”(薩爾曼·魯西迪);“現代新聞報道的超凡魔術師”(約翰·勒卡雷);“我們這個時代蕞杰出的見證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一份雷達全開的私人報告,蘇聯天空下的生存較量與命運書寫:“他無處不在……哪里有混亂,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一個廣袤的世界,“帝國”的領土總面積超過二千二百萬平方公里,其陸地邊界比赤道還長,綿延四萬兩千公里。
一位獨一無二的向導,帶你探索無比廣袤、深不可測的蘇聯:“在這場旅行中,我努力抵達時間、力量和機會允許我抵達的一切地方。”
**部分“初遇(1939—1967)”:從1939年蘇軍進入波蘭小城平斯克,到作者穿越白雪覆蓋、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的旅程,以及在外高加索地區和各中亞共和國的探險。
第二部分“鳥瞰圖(1989—1991)”,記述了在“帝國”衰落和*終解體的若干年間,在其廣袤領土上進行的幾次時間較長的漫游。作者繞過官方機構和路線,獨自開展了這些旅行,從蘇波交界的布列斯特到太平洋上的馬加丹,從北極圈內的沃爾庫塔到阿富汗邊境的鐵爾米茲。旅程總計六萬公里。
第三部分“未完待續(1992—1993)”,在旅行、談話和閱讀間隙產生的思考、觀察和預言。“在我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主要的對象和主體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的國家崛起,其中包括俄羅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其中居住著幾百年來被帝國激勵并團結在一起的人民。”“俄羅斯以1905年的革命開啟了二十世紀的歷史,以1991年蘇聯解體結束。這個國家的歷史就像一座活火山,不斷翻騰,沒有跡象表明它會平靜下來,進入蟄伏期。”
“釘子一般堅硬”的世紀記者,跨越“帝國”五十年:行走蘇聯全境數萬公里,實地探訪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關于蘇聯蕞熱情、蕞吸引人、蕞深刻的歷史敘事”(葉禮庭,著名政治家,喬治奧威爾獎得主,《火與燼》作者)——四十余年駐外記者生涯,足跡遍及一百余個國家。親歷二十七場革命和政變,四十余次被拘禁關押,四次被判死刑。創作非虛構作品二十余部,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獲得五十多項國內國際大獎。
“真正的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新聞報道和文學藝術的驚人融合”(薩爾曼·魯西迪);“現代新聞報道的超凡魔術師”(約翰·勒卡雷);“我們這個時代蕞杰出的見證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一份雷達全開的私人報告,蘇聯天空下的生存較量與命運書寫:“他無處不在……哪里有混亂,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一個廣袤的世界,“帝國”的領土總面積超過二千二百萬平方公里,其陸地邊界比赤道還長,綿延四萬兩千公里。
一位獨一無二的向導,帶你探索無比廣袤、深不可測的蘇聯:“在這場旅行中,我努力抵達時間、力量和機會允許我抵達的一切地方。”
**部分“初遇(1939—1967)”:從1939年蘇軍進入波蘭小城平斯克,到作者穿越白雪覆蓋、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的旅程,以及在外高加索地區和各中亞共和國的探險。
第二部分“鳥瞰圖(1989—1991)”,記述了在“帝國”衰落和*終解體的若干年間,在其廣袤領土上進行的幾次時間較長的漫游。作者繞過官方機構和路線,獨自開展了這些旅行,從蘇波交界的布列斯特到太平洋上的馬加丹,從北極圈內的沃爾庫塔到阿富汗邊境的鐵爾米茲。旅程總計六萬公里。
第三部分“未完待續(1992—1993)”,在旅行、談話和閱讀間隙產生的思考、觀察和預言。“在我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主要的對象和主體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的國家崛起,其中包括俄羅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其中居住著幾百年來被帝國激勵并團結在一起的人民。”“俄羅斯以1905年的革命開啟了二十世紀的歷史,以1991年蘇聯解體結束。這個國家的歷史就像一座活火山,不斷翻騰,沒有跡象表明它會平靜下來,進入蟄伏期。”
親歷與搶救式記錄,解密復雜到難以想象的蘇聯帝國:了解俄蘇之書,“這本書是一個寶藏”“仿佛在鯨魚腹中描繪鯨魚”——斯大林時代的平斯克,赫魯曉夫時代的西伯利亞,勃列日涅夫時代難以接近的南方加盟共和國,解體年代橫貫全境的漫長行走……
從遍布鐵絲網的凍土帶,到大海中央建造的石油不夜城;從北極圈的礦工罷工,到穿越戰亂高加索的生死巴士之旅;從克林姆林宮的“魔山”,到科雷馬廢棄的古拉格……**手的見證,搶救式的記錄,當歷史化身預言家:
“我們的老師消失了。其他班級的孩子也越來越頻繁地消失。很快,甚至不再有人問他們為什么沒來,或者他們去了哪里。學校變得越來越空曠。”
“無窮無盡的帶刺鐵絲網將天空和大地連接在一起。地球在這里沒有盡頭;世界在這里沒有盡頭。人不是為這種無限性而生的。”
“她們當中哪一位是囚犯,哪一位是監工?年邁和貧窮給了她們暫時的平等;很快,凍土將使她們*終永遠和解。”
“銹跡斑斑的船只殘骸,腐爛的瞭望塔,礦石開采后留下的深坑。一片令人沮喪的、了無生氣的空虛。到處都是寂靜,因為疲憊不堪的隊伍已經走過,消失在永恒的寒霧中。”
“這個地圖對俄羅斯人來說是一種視覺上的補償,一種特殊的感情升華,也是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它還可以解釋一切短缺、錯誤、貧窮和孱弱,并為之辯護。”
“今天的帝國就像一個湖面,湖底的火山紛紛蘇醒。平靜光滑的湖面上突然涌現出氣泡。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泡會越來越多。水四處沸騰。在深處,可以聽到低沉的轟隆聲。”
經典之作全新譯本,絕版多年重磅回歸。特別收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后記《驚奇感》——“雖然卡普希欽斯基的創作背景多樣,素材也各不相同,但他的基本主題卻始終如一,那就是恐懼和壓迫,以及人們如何應對或超越恐懼與壓迫;困境以及困境如何使人變得扭曲或高尚;一元化政治帶來的令人窒息的漫長折磨,以及人類對擁有自己靈魂的永恒渴望。……卡普希欽斯基靦腆而迷人,還有些猶疑。但這只是表面,內心深處他像釘子一樣堅硬。我想他應該是兩者兼具:在混亂的內戰中,羞怯、魅力和猶疑讓他不至于在路障前被槍斃,而釘子般的堅硬則讓他一開始就走向了那些路障。”
十一個時區之旅 內容簡介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群國家被統一在同一個身份之下——疆域橫跨十一個時區的蘇聯。本書是卡普希欽斯基關于這個超級大國的私人報告和回憶錄,從1939 年蘇軍挺進他的家鄉平斯克(當時屬于波蘭),到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涼的西伯利亞、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區和中亞各共和國的旅程,再到八九十年代穿越整個蘇聯的廣袤地域,走遍十五個加盟國——從阿塞拜疆的油田到土庫曼斯坦的沙漠,從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到巴什基爾的山區,從北極圈的雅庫茨克到咸海附近的定居點……在本書中,卡普希欽斯基行走數萬公里,見證事件發生的現場,與上百名蘇聯公民交談,呈現他們人生故事與命運的瞬間,并將來自路上的思考、洞見與歷史敘事編織在一起。
十一個時區之旅 目錄
十一個時區之旅 相關資料
“這是我讀過的關于蘇聯蕞熱情、蕞吸引人、蕞深刻的歷史敘事。”——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政治家,喬治·奧威爾獎得主,《火與燼》作者)“卡普希欽斯基是一位迷人的向導,兼具無窮的精力、優雅的文筆、孩童般的好奇心,以及真正知識分子的博學權威……這本書是一個寶藏,是慘淡的歷史與黑色喜劇引人入勝的結合 。”——《 紐約時報書評》“卡普希欽斯基是一位超凡的記者……他以外在現象為起點,以其非凡的詩意、諷刺和捕捉矛盾的才華,逐層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他仿佛在鯨魚腹中描繪鯨魚。”——《洛杉磯時報》“當我們的子孫后代想要了解20世紀下半頁的殘酷歷史,他們應該讀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的作品……當卡普希欽斯基這樣一位天才作家書寫西伯利亞的冰雪與大草原,描述垂死的咸海和基輔時,任何圖像都顯得多余。”——《華爾街日報》
十一個時區之旅 作者簡介
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Ryszard Kapu?ciński,1932—2007),波蘭著名新聞記者、作家、攝影師、詩人,波蘭新聞和文學界一位里程碑式的傳奇人物,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深具影響力的作家和偉大的記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駐外記者生涯中,足跡遍及一百余個國家,尤其深入亞非拉人跡罕至的地域,親臨火線,從大事件的現場發回一手報道。曾親歷二十七場革命和政變,四十余次被拘禁關押,四次被判死刑。創作了二十余部非虛構作品和詩集,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獲得五十多項國內國際大獎,六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加西亞·馬爾克斯贊譽他是“真正的大師”;薩爾曼·魯西迪稱贊他的作品是“新聞報道和文學藝術的驚人融合”;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認為他是“我們這個時代蕞杰出的見證者”;約翰·勒卡雷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的超凡魔術師”。 譯者簡介: 劉偉,自由譯者。譯有詹姆斯·索特《這一切》、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狐貍》、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黑暗中的謀殺》等。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