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羅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間結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4398
- 條形碼:9787100244398 ; 978-7-100-24439-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間結構 本書特色
羅馬是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市,是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早期羅馬帝國時代的都城,尤其是卡匹托利尼丘和帕拉蒂諾山一帶,自青銅時代出現聚落后,至今仍是城市的中心區域。作者通過系統梳理羅馬的考古學資料,為讀者展現了羅馬城早期的空間規劃及各重要建筑群落的歷史沿革、功能等。
羅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間結構 內容簡介
羅馬是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市,是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早期羅馬帝國時代的都城,今天依然是意大利的首都。由于帝國時期的羅馬城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又因其在歷史上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紀念性”特征,因此城市景觀保存良好。12世紀以來,教廷、貴族以至平民,對古羅馬進行探究的興趣日漸濃厚,由此逐漸孕育了科學和實證的古跡研究,尤其是對古代建筑、對大理石雕塑銘文的研究、考證更是持續不斷。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缺乏科學、系統的準則,缺乏專業的技術手段,沒有建立完備的記錄規范和體系,留下的文獻多屬于建筑遺跡的目錄集,對遺跡性質的辨認與判斷有不少謬誤。18世紀末古典學科正式創立,羅馬城考古自此開啟了新的階段,在理念、程序、方法和技術上都確立了更為科學和系統的原則,開始注重對遺址的整體性和研究性的發掘,并建立考古記錄的規程。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城市的空間布局視為各種關系和流通通道交織形成的網絡系統,在此前提下集中討論(1)明確城區和城郊的范圍和布局;(2)按功能對建筑遺跡的空間分布進行聚類分析(功能分區);(3)功能分區的大致形態和配置組合關系,結合空間結構要素和流動模式,推演其城市空間結構模式。
羅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間結構 目錄
羅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間結構 作者簡介
周繁文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4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8-2010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資助,前往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進行聯合培養。201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12年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