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遼金農業地理 本書特色
本書是北京大學韓茂莉教授關于遼金農業史的經典著作,初版二十余年之后全新校訂再版。地處農牧交界地帶的遼、金兩朝,其農業生產在中國農業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本書對遼金兩朝農業的發展及其地理分布,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遼金農業地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于遼、金兩朝農業與地理的學術著作,從廣義農業的視角,探討了遼金時期的人地關系,即通過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順應與突破。遼金兩朝囊括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著各具風貌的自然地理單元,同時還有幾條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界線橫貫全區。與兩宋王朝相比,其在政治、經濟乃至軍事方面都有著更為劇烈的變動,由此引起的人口遷移等社會因素,不斷推動農業生產地域結構的變革。作者在全面復原遼金兩朝農業地理面貌時,著重分析了草原農耕區形成前的環境特征、遼金王朝建立后的人口流動特征、農業生產活動的地域特征、農作物種類與種植制度的地理格局等問題。全書立足傳統文獻,結合考古發掘與實地考察,對遼金兩朝農業活動的區域特征及其歷史過程做了整體討論。
遼金農業地理 目錄
第二章 遼建國前東北民族的經濟文化類型
**節 遼建國前東北各民族的分布
第二節 遼建國前東北各民族的經濟文化類型
第三章 農業生產萌生與農業人口遷入
**節 遼建國前契丹農業生產的萌生
第二節 中原農業人口的遷入
第三節 渤海農業人口的遷移
第四章 遼本土農耕區的分布特點及形成過程
**節 西拉木倫河流域的農業人口分析
第二節 西拉木倫河流域農業開墾區的分布特征
第三節 醫巫閭山北端農耕區的形成
第四節 中京及周圍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五節 遼中京的建立與農業生產發展
第五章 遼王朝新增境區內的農業生產
**節 遼東地區的農業生產
第二節 燕云十六州地區的農業生產
第三節 其他地區的農業生產
第六章 遼代農作物與農業耕作方式
**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節 農業生產技術與種植制度
第七章 遼代的畜牧業、狩獵業與非農業生產部門的地域結構
**節 遼代的畜牧業
第二節 非農業生產部門的地域結構
第八章 金本土女的經濟生活與人口遷移
**節 女早期的經濟生活
第二節 金建國后中原人口向金本土的移民
第三節 金本土內部的移民
第四節 金本土遷出人口與農業開發核心區的轉移
第九章 金本土的農業開發
**節 金上京以及毗鄰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及地域擴展
第二節 東京、咸平路的農業生產
第三節 北京路的農業生產以及西北邊境地區的農業開發
第十章 金代中原地區的人口遷移與農業生產新格局的形成
**節 金初的戰爭破壞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金中期猛安、謀克戶遷入中原與人口分布特點
第三節 金后期蒙古大軍南下與人口遷移
第十一章 金代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區域特征
**節 猛安、謀克戶在中原地區的經濟行為與農業生產
第二節 河北、山東的農業生產地域特征
第三節 山、陜、河南等地的農業生產與地域開發
第十二章 金代主要農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農業耕作方式
**節 金本土主要農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農業生產形式
第二節 中原地區主要農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三節 中原地區的農作物種植制度
第四節 中原地區的精耕農業與區種法的推廣
第五節 中原地區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金代畜牧業及其他非農業生產部門的地域分布
**節 金本土的畜牧業及其他非農業生產部門
第二節 中原地區非農業生產部門的地域分布
主要參考書
后記
遼金農業地理 作者簡介
韓茂莉,女,1955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歷史農業地理與環境變遷。主持并完成1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后出版《中國歷史農業地理》(上中下)、《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大地中國》等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學報》《地理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2015年,《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獲國家級精品課。2018年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師德模范。2019年《中國歷史地理》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1年《中國歷史地理》被教育部評為第一批國家一流課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