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現實主義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2240
- 條形碼:9787100242240 ; 978-7-100-24224-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性現實主義論稿 本書特色
聚焦當代新型主流文化與美學規范探索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
本書對新世紀以來的社會文化動向有著精準敏銳的觀察和概括,將文學影視中新型的現實主義思想主旨,命名為“心性現實主義”,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主導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新形式,并通過案例解析,分析其具體表達和內涵,預言其將成為主旋律文藝的新方向,有著深刻的洞察力。
心性現實主義論稿 內容簡介
本書以跨文化學視角細致梳理了現實主義文藝的百余年中國旅行軌跡,對2012年以來的中國文藝狀況做了豐富多樣而又深入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中國式心性現實主義文藝范式已經定型和成熟的新見解。作者辨析了中國古典心性論傳統在現實主義文藝中的沉浮,在萬物通心命題中考察心性現實主義文藝的哲學基礎,分析現實觀念與文藝中心創現實的三層面,論述心性現實主義文藝范式的定型和成熟問題,透過近十年長篇小說、電影、電視劇、舞劇、話劇和舞臺劇等案例,作者剖析了當代中國鄉村社會心史和鄉鎮社會心結書、人物主體間性、地緣心性形象、現代君子之風、社會心態、個體心象等方面問題。本書對于當代文藝理論、藝術理論、美學及相關藝術門類學科等領域的讀者,都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心性現實主義論稿 目錄
引言
**章 中國現實主義文藝中的心性論傳統
一、心性論傳統與現實主義文藝
二、啟蒙式現實主義與心性論傳統的復調式對話
三、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中挪移為傳奇范式
四、“傷痕”式現實主義中的心性論隱歸
五、“新寫實”式現實主義中的“封建主義話語”
六、心性現實主義范式的興起、定型和成熟
七、反思心性論傳統在現實主義文藝中的沉浮
第二章 萬物通心——通向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型
一、中國文化傳統及其現代轉型
二、現代哲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化傳統
三、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型方案:萬物通心
四、萬物通心的基本特性、原則和實施途徑
第三章 現實、心創現實及其三層面
一、中國現代哲學的現實觀
二、現實與文藝中的現實
三、近心感現實層面
四、近心明現實層面
五、心感-心明現實交融層面
第四章 中國式心性現實主義范式的成熟道路——兼以《人世間》為個案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的相通點和結合點
二、現實主義文藝與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觀
三、現代中國文藝中的現實主義
四、跨文化涵濡與心性現實主義范式
五、當代中國文藝場中的《人世間》
六、中國式心性現實主義美學范式的特征
第五章 直而溫修辭與當代中國鄉村社會心史——長篇小說《望春風》閱讀札記
一、簡蘊修辭
二、詩意氛圍與中外經典植入
三、以人導事和托名鄉村修史者
四、“直書”與“史德”之間
五、直而溫修辭
六、生態困境與“人類世”憂思
第六章 **兼第三人稱敘述體與當代中國鄉鎮社會心結書——長篇小說《誰在敲門》簡析
一、從“世情書”到心結書
二、**兼第三人稱敘述體和方言的心結敘述功能
三、民間儀式的結構功能
四、**代人物:老境悲涼
五、第二代人物:家園放逐感
六、第三、四代人物之間:空虛感與陌生感
七、不規則人物與心結書
第七章 心性現實主義的主體間性構型——以近十年中國電視劇人物性格塑造為例
一、現實主義與心性論傳統
二、心性現實主義的主體間性構型
三、心性現實主義的主體間性構型方式
四、反思心性現實主義電視劇的主體間性構型
第八章 形塑當代中國社會的地緣心性形象——近年電視劇網絡劇中的地域景觀管窺
一、人地關系場、社會時空聯合體及地緣心性形象
二、西北:鄉城流動、西東流動及其心結
三、東北:國企改革大潮下的心理落差
四、北京:大院、胡同與青春夢
五、南方:多彩多姿的心理糾結與治愈
六、地緣心性形象及其現實再現
第九章 現代君子之風及其制度化構型——近期影片中的基層干部形象塑造
一、從儒學化轉向到現代君子之風
二、現代君子之風的社會倫理層級構型
三、現代君子之風的美學范式
四、儀式化美學情境與現代斯文構型
第十章 大變局下社會心態新構型——以近年現實題材電視劇為例
一、當前社會變遷中的社會心態構型
二、電視劇中的三種社會心態
三、三種社會心態之間
四、儀式化美學情境
五、萬物通心及其展開
第十一章 當代現實中的個體心象——以三部舞臺藝術作品為例
一、舞劇《到那時》:以雙重舞蹈象征形象重構當代個體心象
二、話劇《簋街》:開創、仁厚而倔強的當代北京市民心象
三、舞臺劇《蘭考》:一株倔強的老泡桐樹的精魂
結語: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個體心結圖
附錄:主旋律影片的儒學化轉向
后記
展開全部
心性現實主義論稿 作者簡介
王一川,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理論、美學、影視批評。著有《修辭論美學》《藝術公賞力》《藝術學理論要略》《跨文化學的要素》《大片時代記憶》《藝術史學要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