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一)選題依據
(二)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三 研究方法
(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法
(二)系統分析法
(三)學科交叉研究法
四 框架結構及創新點
(一)框架結構
(二)研究創新點
**章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基本問題概述
一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內涵
(一)國民生態素質的內涵
(二)國民素質教育的內涵
(三)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內涵
二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時代語境
(一)時代背景:各類生態危機與生命關懷的缺失呼吁教育生態化轉型
(二)時代要求:踐履生態文明理念并為世界萬物創造共同福祉
(三)時代內涵:立足四個維度,革新深具人文情懷的教育理念
三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發展持續釋放生命力和活力
(二)有利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三)有利于推動我國人才培養事業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四)有利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二章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理論淵源和思想資源
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態文明觀與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一)樹立尊重自然的生態價值觀
(二)堅持綠色可持續的生態實踐觀
(三)提倡綠色循環、高效合理的生態技術觀
(四)呼吁崇尚個性、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二 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環保與綠色發展理念
(一)培育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綠色發展觀
(二)完善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法律法規
(三)創新生態環保或生態素質教育實踐形式
(四)提升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生態文明素養水平
三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哲學與生態道德思想
(一)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
(二)推崇適時有度的生態實踐觀
(三)樹立知足寡欲的綠色生態消費觀
四 西方社會的生態倫理與生態價值觀思想
(一)倡導整體融通、尊重萬物的生態價值觀
(二)重視互補互濟、共進共榮的生態使命感
(三)弘揚同情體物、仁民愛物的眾生觀
第三章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國民生態意識有所提高
(二)生態環保教學體系逐步完善
(三)生態素質教育基地初具規模
(四)生態素質教育實踐成果斐然
二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素質教育觀念淡薄
(二)生態素質教育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三)生態素質教育大環境缺失
三 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高耗能經濟發展模式和落后理念的制約
(二)生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滯后
(三)生態素質教育體制機制不健全
(四)生態素質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國外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經驗借鑒
一 國外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概述
(一)美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概況
(二)俄羅斯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概況
(三)德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概況
(四)日本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概況
二 國外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基本經驗
(一)注重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
(二)重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校環境教育
(三)強調發揮市場監管職能,提高企業的生態環保意識
(四)主張加強立法執法建設,推進環保法律法規工作
(五)倡導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提高生態道德教育效果
(六)提倡構建協作網絡,實現生態教育資源共享
第五章 推動我國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的現實路徑
一 培養生態文明意識,更新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理念
(一)強化生態憂患意識,形成解決生態問題的新思路
(二)樹立生態責任意識,喚醒恪守責任擔當的新思維
(三)培養生態科學意識,延展包含生命關懷的新內容
(四)提高生態參與意識,重塑凸顯生態合力的新理念
二 豐富生態文明知識,夯實國民生態素質教育理論基礎
(一)開展生態科學知識教育,提升國民生態文明素養
(二)加強生態法律法規教育,增強國民生態法治觀念
(三)推廣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完善國民生態德育體系
三 加強生態教育制度建設,完善國民生態素質教育體系
(一)建立生態組織管理制度,促進國民生態素質教育持續有效發展
(二)健全生態公眾參與制度,形成國民生態素質教育多元共治模式
(三)優化生態考核獎懲制度,激發國民生態素質教育參與主體的能動性
(四)健全生態師資管理制度,強化國民生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四 優化生態教育環境,營造國民生態素質教育氛圍
(一)改善社會生態環境,打造社會生態素質教育平臺
(二)美化學校生態環境,搭建校園生態素質教育場域
(三)維系家庭生態環境,開拓家庭生態素質教育空間
(四)凈化網絡生態環境,鞏固網絡生態素質教育陣地
五 創新生態教育形式,拓寬國民生態素質教育渠道
(一)培養綠色消費習慣,帶動國民生活方式的綠色化
(二)開展生態綠色活動,實現國民生活環境的生態化
(三)創新生態實踐形式,推動國民行為方式的文明化
(四)強化生態技術支撐,推進國民生產方式的集約化
(五)突出生態文化建設,促進國民生態人格的健康化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