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地表水有機物的分類與特性
1.1 測定有機物分子量的原理和方法
1.1.1 凝膠色譜法和超濾膜法
1.1.2 OCD法
1.1.3 OCD法與超濾膜法的比較
1.2 有機物組分
1.2.1 分離方法
1.2.2 天然原水的有機物組分
1.2.3 藻類有機物的組分
1.3 有機物三維熒光光譜在水處理領域的應用
1.3.1 三維熒光光譜
1.3.2 天然原水的三維熒光光譜
1.4 有機物親疏水性與三維熒光光譜的關系
1.5 有機物親疏水性與分子量的關系
1.6 有機物熒光光譜與分子量的關系
1.7 有機物分子量、親疏水性及其熒光響應之間的關系
1.8 熒光強度與有機物含量的關系
1.9 有機物組分在處理工藝流程中的變化
1.9.1 有機物組分的變化
1.9.2 有機物組分中分子量的變化
1.10 三維熒光在處理工藝流程中的變化
1.11 平行因子分析
1.11.1 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
1.11.2 平行因子分析在飲用水處理中的應用
第2章 飲用水處理技術
2.1 飲用水處理技術概述
2.2 混凝處理法
2.2.1 膠體性質
2.2.2 混凝反應
2.2.3 混凝過程機理
2.2.4 混凝劑
2.2.5 混凝去除有機物
2.2.6 強化混凝
2.3 活性炭吸附
2.3.1 活性炭的性能
2.3.2 吸附性能
2.3.3 影響吸附的因素
2.3.4 活性炭在飲用水處理中的應用
2.4 化學氧化
2.4.1 氯
2.4.2 二氧化氯
2.4.3 氯胺
2.4.4 高錳酸鉀
2.4.5 臭氧和高級氧化
2.4.6 氧化在飲用水處理中的應用
2.4.7 臭氧對天然有機物組分和分子量的影響
2.5 生物預處理
2.5.1 好氧生物膜處理工藝
2.5.2 生物預處理機理
2.5.3 生物預處理的處理效果
2.5.4 生物預處理工藝
2.5.5 生物預處理工藝的應用
第3章 飲用水處理工藝
3.1 飲用水處理工藝概述
3.2 飲用水處理工藝的協同性和多級屏障
3.2.1 協同性
3.2.2 多級屏障
3.3 綠色工藝
3.4 處理工藝的比較和選擇
3.4.1 處理工藝的比較
3.4.2 處理工藝的選擇
3.5 處理工藝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3.5.1 嗅味
3.5.2 藻類
3.5.3 氨基酸的去除
3.5.4 抗生素的去除
第4章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
4.1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的產生
4.2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的原理
4.3 影響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的因素
4.4 穿透曲線
4.5 臭氧與生物活性炭的協同作用
4.6 活性炭各影響因素的作用
4.7 生物活性炭的運行
4.7.1 生物活性炭的生物膜形成
4.7.2 生物活性炭運行的不同階段
4.8 生物活性炭長期運行的水質變化
4.8.1 水質的變化
4.8.2 有機物參數的數學擬合
4.8.3 生物活性炭的不同有機物
4.8.4 不同運行年限的生物活性炭的分子量分布
4.8.5 不同運行年限的生物活性炭出水的三維熒光
4.8.6 不同運行年限的活性炭表面特點
4.8.7 不同運行年限生物活性炭的有機物組分變化
4.8.8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流程的親疏水組分變化
4.9 新舊生物活性炭對去除效果的影響
4.9.1 試驗裝置
4.9.2 試驗原水和活性炭
4.9.3 新舊生物活性炭對有機物去除
4.9.4 溶解氧與氨氮、BD()C的關系
4.9.5 消毒副產物的去除效果
4.9.6 新舊生物活性炭的反沖洗
4.10 新舊活性炭去除嗅味有機物
4.10.1 活性炭以及過濾裝置
4.10.2 新舊炭柱去除有機物和嗅味的效果
4.10.3 嗅味有機物隨炭柱深度的去除效果
4.10.4 新舊炭柱去除DOC和UV254的效果
4.10.5 新舊炭柱去除BDOC和NBDOC的效果
4.10.6 熒光光譜
4.10.7 分子量分布
4.10.8 實際水廠新舊活性炭去除嗅味物質
4.11 臭氧生物活性炭的預處理
4.11.1 預處理的目的
4.11.2 預處理去除有機物對后續活性炭的影響
4.11.3 超濾作為預處理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
第5章 飲用水的生物穩定性
5.1 管網中微生物再生長的影響因素
5.2 飲用水生物穩定性評價指標的研究進展
5.3 AOC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5.4 BDOC的測定方法
5.5 AOC和BDOC隨生物降解時間的變化規律
5.6 各類水質參數對BDOC的影響
5.6.1 有機物親疏水性對BDOC的影響
5.6.2 pH值和電導率對BDOC的影響
5.6.3 有機物分子量對BDOC的影響
5.7 常用水處理工藝對飲用水生物穩定性控制效果的研究現狀
5.7.1 常規處理工藝對飲用水生物穩定性的控制效果
5.7.2 預處理工藝對飲用水生物穩定性的控制效果
5.7.3 深度處理工藝對飲用水生物穩定性的控制效果
5.8 臭氧、高錳酸鉀和次氯酸鈉投加對BDOC的影響比較
5.9 AOC的前體物及生成影響因素
5.9.1 臭氧生成AOC的前體物及影響因素
5.9.2 臭氧氧化生成AOC的動力學
5.9.3 氯化處理生成AOC的前體物及影響因素
5.10 常規與深度處理工藝控制生物穩定性的探索
5.10.1 活性炭去除A()C
5.10.2 膜去除AOC
5.10.3 混凝和砂濾去除A()C和BDOC
5.10.4 常規工藝去除AOC和BDOC的中試試驗
5.10.5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工藝去除AOC和BD()C
第6章 消毒副產物
6.1 幾種重要的消毒副產物
6.2 消毒副產物的前體物
6.3 消毒副產物的控制
6.4 不同技術去除消毒副產物的效果
6.5 不同處理工藝去除消毒副產物的效果
6.5.1 常規-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臭氧生物活性炭和超濾-納濾
6.5.2 常規-臭氧生物活性炭-納濾工藝的中試試驗
第7章 膜分離
7.1 膜的性能
7.1.1 膜的分類
7.1.2 膜結構
7.1.3 膜組件
7.1.4 膜孔徑
7.1.5 膜材質
7.2 膜的運行模式
7.2.1 恒流過濾和恒壓過濾
7.2.2 終端過濾和錯流過濾
7.2.3 內壓過濾和外壓過濾
7.2.4 壓力式和浸沒式
7.2.5 膜的過濾過程
7.3 膜污染
7.3.1 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
7.3.2 膜污染的數學模式
7.3.3 影響膜污染的因素
7.3.4 有機物對膜污染的影響試驗
7.3.5 膜污染的控制
7.3.6 混凝預處理工藝
7.3.7 吸附預處理工藝
7.3.8 氧化預處理
7.3.9 氧化-混凝-微濾膜處理黃浦江水的中試試驗
7.4 膜的小試、中試和現場試驗
7.4.1 膜的小試
7.4.2 膜的中試和現場試驗
7.4.3 超濾膜組件的膜絲長度對膜污染速率的影響
7.5 超濾-納濾工藝處理太湖水的中試試驗
7.6 膜處理組合工藝及其應用案例
7.6.1 膜處理組合工藝概述
7.6.2 膜處理應用案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