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65233
- 條形碼:9787111765233 ; 978-7-111-76523-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 本書特色
本書以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為具體對象,介紹了其數學模型及其基本控制理論;以此為基礎,重點討論了共直流母線拓撲下考慮零序電流抑制的模型預測控制策略,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理論體系。
從拓撲結構角度,本書針對單邊可控與雙邊可控兩類繞組開路電機系統的特點,給出了多種預測控制方案;從控制性能優化角度,本書闡述了三維空間電壓矢量模型預測控制、全轉矩控制及復合矢量模型預測控制等方法,擴展了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理論;從提高系統可靠性角度,本書分別從故障診斷、故障拓撲及容錯控制三個層面給出了繞組開路電機系統可靠性提升的解決方法。
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 內容簡介
本書以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為控制對象和具體示例,綜合介紹了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原理與新進展。主要包括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模型、常規模型預測控制技術,以及多種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模型預測控制方案。本書內容不同于常規繞組開路電機模型預測控制,主要提出了模型預測全轉矩控制、四段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與時變周期的復合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等策略,在繼承常規模型預測控制優點的同時有效提升了繞組開路電機系統的整體控制表現,豐富了交流電機模型預測控制的理論體系。
本書可供電機驅動方向的研究人員、研究生,以及高年級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從事交流電機控制技術研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 目錄
前言第1章概述11.1研究背景11.2繞組開路電機系統及其控制策略21.2.1繞組開路電機系統分類21.2.2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控制策略51.3本書主要內容9參考文獻11第2章共直流母線型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數學模型152.1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拓撲結構及其特點152.2三相靜止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162.3兩相旋轉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172.4本章小結20參考文獻20前言第1章概述11.1研究背景11.2繞組開路電機系統及其控制策略21.2.1繞組開路電機系統分類21.2.2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控制策略51.3本書主要內容9參考文獻11第2章共直流母線型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數學模型152.1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拓撲結構及其特點152.2三相靜止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162.3兩相旋轉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172.4本章小結20參考文獻20第3章單邊可控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系統及其控制213.1單邊可控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系統簡述213.2OW-PMSG系統兩側變流器空間電壓矢量分析243.3基于零序電流抑制的OW-PMSG矢量控制263.3.1矢量控制技術263.3.23D-SVPWM控制283.3.3仿真和實驗結果333.4基于零序電流抑制的OW-PMSG模型預測電流控制373.4.1OW-PMSG模型預測電流控制373.4.2仿真和實驗結果423.5共直流母線型單邊可控OW-PMSG系統改進電流控制463.5.1基于零序電流抑制的可控變流器側三維空間矢量模型預測控制473.5.2基于不控整流器側電壓調整的零序電流抑制策略533.5.3仿真和實驗結果583.6本章小結64參考文獻65第4章雙邊可控繞組開路永磁同步發電機系統模型預測電流控制664.1基于零序電流抑制的共直流母線型雙邊可控OW-PMSG系統模型預測電流控制674.1.1OW-PMSG模型預測電流控制684.1.2單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704.1.3雙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734.1.4仿真和實驗結果764.2基于三維空間矢量的OW-PMSG系統模型預測電流控制804.2.1三維空間電壓矢量電流預測控制814.2.2基于三維空間電壓矢量的改進電流預測控制824.2.3基于逆變器矢量分開選擇的雙矢量電流預測控制864.2.4仿真和實驗結果914.3本章小結102參考文獻103第5章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驅動系統模型預測全轉矩控制1045.1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模型預測轉矩控制1045.1.1一拍延時補償1055.1.2三維空間中的候選電壓矢量1055.1.3確定轉矩、磁鏈和零序電流的參考值1055.1.4轉矩、磁鏈與零序電流的預測及代價函數構建1075.2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模型預測全轉矩控制1085.2.1全轉矩的預測1095.2.2轉矩參考值的確定1105.2.3全轉矩代價函數1115.3減少計算負荷的矢量劃分選擇方法1115.3.1矢量分布空間的劃分和參考電壓的位置確定1115.3.2候選電壓矢量的確定1135.4實驗結果1175.5本章小結122參考文獻122第6章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驅動系統時變周期復合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246.1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256.2多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276.2.1雙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296.2.2三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296.3時變周期的復合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316.3.1參考電壓矢量計算和扇區確定1326.3.2*優電壓矢量確定1326.3.3*優電壓矢量的作用時間計算和時變控制周期的確定1336.4實驗結果1346.5本章小結139參考文獻139第7章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四段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與改進無差拍預測電流控制1407.1單邊四段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方法1407.1.1逆變器INV2的非零矢量選擇和作用時間分配1417.1.2降低開關頻率的矢量優化排序1447.1.3基于零序電流抑制的零矢量作用時間再分配1467.2雙邊四段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方法1497.2.1雙逆變器電壓參考值分配1507.2.2雙逆變器四段式矢量選擇與作用時間分配1507.3改進無差拍預測電流控制方法1537.3.1基于參考電壓再分配的零序電流抑制1537.3.2開關頻率優化調制1587.3.3線性調制范圍分析1587.4實驗驗證1627.4.1穩態性能實驗1627.4.2開關頻率對比實驗1647.4.3動態性能分析1667.5本章小結167參考文獻167第8章考慮死區影響的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系統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698.1OW-PMSM傳統單矢量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698.2死區影響分析及死區電壓矢量判斷1718.2.1死區影響分析1718.2.2死區電壓矢量判斷1748.2.3死區時間影響分析1758.3考慮死區影響的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模型預測電流控制1768.3.1雙逆變器*優電壓矢量選擇及死區電壓矢量判斷1768.3.2死區時間計算1778.4實驗驗證1808.4.1穩態性能評估1818.4.2動態性能評估1838.4.3平均開關頻率評估1858.5本章小結186參考文獻186第9章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驅動系統故障診斷策略1889.1雙逆變器拓撲在開關器件開路故障后的工作特性1899.2開關器件開路故障診斷策略1939.2.1故障開關器件對的判斷1949.2.2具體故障開關器件的判斷1959.2.3開關器件開路故障的整體診斷策略計算1999.2.4實驗驗證2009.3本章小結206參考文獻206第10章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驅動系統二次故障拓撲及其容錯控制20810.1傳統一次容錯拓撲及其電壓矢量20910.2二次容錯拓撲及其電壓矢量21010.3容錯控制策略21210.3.1幅值和相位均重新設計的參考電流21310.3.2轉矩優化策略21410.3.3無差拍電流容錯控制21510.4二次容錯系統輸出能力分析21710.4.1逆變器輸出容量分析21710.4.2繞組開路永磁同步電機輸出容量分析21810.5實驗結果22110.5.1穩態對比22110.5.2動態對比22310.6本章小結225參考文獻225
展開全部
繞組開路電機系統模型預測控制 作者簡介
張曉光,北方工業大學“毓杰人才”特聘教授,于2014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2-2013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進行博士聯合培養,合作導師為T.A.Lipo 院士;2014年加入北方工業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目前擔任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結題)、北京市科技專項等省部級項目5項,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企業合作課題等10余項。研究成果以第一/通信作者發表SCI/EI論文50余篇,其中SCI 期刊論文21篇(1區期刊14篇),有3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獲得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 期刊“最佳論文獎”(2019年)、電機與系統國際會議(ICEMS)“最佳論文獎”(201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三等獎(2018年,排二)、北方工業大學“科技創新優秀獎”;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委組織部“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項人才計劃。擔任IET-Power Electronics期刊編委與AE,《電工技術學報》模型預測控制專刊特邀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