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202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517239
- 條形碼:9787523517239 ; 978-7-5235-1723-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2024) 內容簡介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依據自行研發的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理論框架,進一步挖掘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特色,完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并對中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22年的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與評估,分析總結中國城市在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期繼續為國家和各級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將有助于讓社會公眾更加了解和認識我國城市科技創新的發展現狀,預期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2024) 目錄
導 論1
一、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理論框架及指數指標體系1
二、測算城市選擇與分類3
三、報告的主要內容5 總報告
**章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23—2024)綜合評價9一、中國288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9
二、中國省會與副省級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14
三、中國地級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15
第二章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2023—2024)年度報告20一、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分析20
二、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年度觀察25
三、啟示與思考31
分項指數篇
第三章 創新資源37一、創新資源指數構成37
二、創新資源指數排名37
三、創新資源核心指標分析42
第四章 創新環境54一、創新環境指數構成54
二、創新環境指數排名54
三、創新環境核心指標分析59
第五章 創新服務71一、創新服務指數構成71
二、創新服務指數排名71
三、創新服務核心指標分析76
第六章 創新績效88一、創新績效指數構成88
二、創新績效指數排名89
三、創新績效核心指標分析93
第七章 不同省域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比較115一、安徽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15
二、福建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19
三、甘肅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21
四、廣東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24
五、廣西壯族自治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27
六、貴州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0
七、河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2
八、河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4
九、黑龍江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8
十、湖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0
十一、湖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3
十二、吉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6
十三、江蘇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8
十四、江西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0
十五、遼寧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3
十六、內蒙古自治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6
十七、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8
十八、山東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0
十九、山西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2
二十、陜西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5
二十一、四川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7
二十二、云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71
二十三、浙江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73
理論篇
第八章 重構城市創新地理——需求場景拉動的城市創新模式179一、實踐:需求場景拉動的城市創新案例180
二、理論:城市創新的內涵、范式及特征185
三、模型:城市“創富(RICH)”模型187
四、思維:城市創新地理的“靜態動態穩態”格局188
五、策略:需求場景拉動城市創新的“1 5 10”路徑189
第九章 鞏固創新跨越新優勢 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192一、后發國家科技創新演進的主要階段及內在規律192
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歷程194
三、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保持創新跨越良好勢頭195
第十章 城市數字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優化路徑198一、城市數字治理的理論邏輯:“目標—行動—保障”分析框架198
二、城市數字治理的3種主要風險情景200
三、城市數字治理的優化路徑202
專題篇
第十一章 新時期、新優勢、新躍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引領到卓越——
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23解讀207一、數讀“首科指數2023” 207
二、新時期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亮點紛呈209
三、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仍需防范四大風險211
四、對策建議214
第十二章 京津冀協同創新現狀、案例啟示及建議216一、京津冀協同創新推進現狀216
二、國內外協同創新案例及啟示217
三、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建議219
第十三章 如何聚焦新質生產力塑造科技創新共同體新優勢——以長三角科技創新
共同體為例221一、塑造自主創新的新優勢221
二、塑造產業創新的新優勢222
三、塑造場景創新的新優勢222
四、塑造組織創新的新優勢223
五、塑造開放創新的新優勢224
第十四章 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管理規則銜接情況、問題及優化建議225一、粵港澳三地科研管理工作成效225
二、粵港澳三地科研管理規則銜接問題227
三、加強粵港澳三地科研管理規則有效銜接的建議228
第十五章 東北老工業基地文旅創新轉型范式與路徑230一、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轉型的現狀與挑戰230
二、國外老工業型城市轉型基本范式與案例231
三、特色文旅產業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233
第十六章 如何發展城市低空經濟?——從“四缺”到“四有”競逐發展新賽道236一、低空經濟:富有潛力的“新賽道”236
二、“四缺”:城市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237
三、“四有”:推動城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38
第十七章 打造城市科創品牌 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240一、科技創新品牌240
二、如何打造城市科創品牌240
三、若干工作機制構想241
第十八章 塑造城市人才品牌:實踐短板與優化路徑243一、國內外城市塑造人才品牌的實踐探索243
二、我國城市人才品牌發展面臨的主要短板246
三、優化我國城市人才品牌的主要路徑247
海外篇
第十九章 如何重塑空間創新地理251一、從基礎維度看,重塑空間創新地理需要“錨定”資源稟賦251
二、從動力維度看,空間創新地理的演變是供需兩側動態博弈的結果252
三、從績效維度看,空間創新模式成功的共性因素在于創新生態253
第二十章 “事作于細”:建設高質量城市數字公共服務平臺254一、細化需求254
二、細化職能255
三、細化流程255
四、細化渠道256
第二十一章 大學創新創業系統構建的“123”257一、“1”: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系統257
二、“2”:商業創新與社會創新“雙輪驅動”258
三、“3”:學習、交往、文化功能融合258
第二十二章 智庫開放創新平臺建設的3個“一樣重要”260一、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一樣重要260
二、創新結果和創新過程一樣重要261
三、正式平臺和非正式平臺一樣重要262
第二十三章 產業園區如何為城市創新品牌注入活力?——以瑞士巴塞爾生命科學
產業園為例263一、鞏固品牌基石——培育與完善創新生態體系264
二、激發品牌活力——集聚專業多元的人才資源265
三、構建品牌網絡——深化開放性合作265
四、營造品牌環境——持續提升生態與生活質量265
五、塑造品牌形象——注重形象傳播與市場拓展265
附 錄267附錄1 指標解釋及數據來源267
附錄2 評價方法272
后 記274
一、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理論框架及指數指標體系1
二、測算城市選擇與分類3
三、報告的主要內容5 總報告
**章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23—2024)綜合評價9一、中國288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9
二、中國省會與副省級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14
三、中國地級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及排名15
第二章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2023—2024)年度報告20一、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分析20
二、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年度觀察25
三、啟示與思考31
分項指數篇
第三章 創新資源37一、創新資源指數構成37
二、創新資源指數排名37
三、創新資源核心指標分析42
第四章 創新環境54一、創新環境指數構成54
二、創新環境指數排名54
三、創新環境核心指標分析59
第五章 創新服務71一、創新服務指數構成71
二、創新服務指數排名71
三、創新服務核心指標分析76
第六章 創新績效88一、創新績效指數構成88
二、創新績效指數排名89
三、創新績效核心指標分析93
第七章 不同省域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比較115一、安徽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15
二、福建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19
三、甘肅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21
四、廣東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24
五、廣西壯族自治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27
六、貴州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0
七、河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2
八、河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4
九、黑龍江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38
十、湖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0
十一、湖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3
十二、吉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6
十三、江蘇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48
十四、江西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0
十五、遼寧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3
十六、內蒙古自治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6
十七、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58
十八、山東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0
十九、山西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2
二十、陜西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5
二十一、四川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67
二十二、云南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71
二十三、浙江省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及分析173
理論篇
第八章 重構城市創新地理——需求場景拉動的城市創新模式179一、實踐:需求場景拉動的城市創新案例180
二、理論:城市創新的內涵、范式及特征185
三、模型:城市“創富(RICH)”模型187
四、思維:城市創新地理的“靜態動態穩態”格局188
五、策略:需求場景拉動城市創新的“1 5 10”路徑189
第九章 鞏固創新跨越新優勢 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192一、后發國家科技創新演進的主要階段及內在規律192
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歷程194
三、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保持創新跨越良好勢頭195
第十章 城市數字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優化路徑198一、城市數字治理的理論邏輯:“目標—行動—保障”分析框架198
二、城市數字治理的3種主要風險情景200
三、城市數字治理的優化路徑202
專題篇
第十一章 新時期、新優勢、新躍升,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引領到卓越——
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23解讀207一、數讀“首科指數2023” 207
二、新時期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亮點紛呈209
三、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仍需防范四大風險211
四、對策建議214
第十二章 京津冀協同創新現狀、案例啟示及建議216一、京津冀協同創新推進現狀216
二、國內外協同創新案例及啟示217
三、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建議219
第十三章 如何聚焦新質生產力塑造科技創新共同體新優勢——以長三角科技創新
共同體為例221一、塑造自主創新的新優勢221
二、塑造產業創新的新優勢222
三、塑造場景創新的新優勢222
四、塑造組織創新的新優勢223
五、塑造開放創新的新優勢224
第十四章 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管理規則銜接情況、問題及優化建議225一、粵港澳三地科研管理工作成效225
二、粵港澳三地科研管理規則銜接問題227
三、加強粵港澳三地科研管理規則有效銜接的建議228
第十五章 東北老工業基地文旅創新轉型范式與路徑230一、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轉型的現狀與挑戰230
二、國外老工業型城市轉型基本范式與案例231
三、特色文旅產業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233
第十六章 如何發展城市低空經濟?——從“四缺”到“四有”競逐發展新賽道236一、低空經濟:富有潛力的“新賽道”236
二、“四缺”:城市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237
三、“四有”:推動城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38
第十七章 打造城市科創品牌 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240一、科技創新品牌240
二、如何打造城市科創品牌240
三、若干工作機制構想241
第十八章 塑造城市人才品牌:實踐短板與優化路徑243一、國內外城市塑造人才品牌的實踐探索243
二、我國城市人才品牌發展面臨的主要短板246
三、優化我國城市人才品牌的主要路徑247
海外篇
第十九章 如何重塑空間創新地理251一、從基礎維度看,重塑空間創新地理需要“錨定”資源稟賦251
二、從動力維度看,空間創新地理的演變是供需兩側動態博弈的結果252
三、從績效維度看,空間創新模式成功的共性因素在于創新生態253
第二十章 “事作于細”:建設高質量城市數字公共服務平臺254一、細化需求254
二、細化職能255
三、細化流程255
四、細化渠道256
第二十一章 大學創新創業系統構建的“123”257一、“1”: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系統257
二、“2”:商業創新與社會創新“雙輪驅動”258
三、“3”:學習、交往、文化功能融合258
第二十二章 智庫開放創新平臺建設的3個“一樣重要”260一、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一樣重要260
二、創新結果和創新過程一樣重要261
三、正式平臺和非正式平臺一樣重要262
第二十三章 產業園區如何為城市創新品牌注入活力?——以瑞士巴塞爾生命科學
產業園為例263一、鞏固品牌基石——培育與完善創新生態體系264
二、激發品牌活力——集聚專業多元的人才資源265
三、構建品牌網絡——深化開放性合作265
四、營造品牌環境——持續提升生態與生活質量265
五、塑造品牌形象——注重形象傳播與市場拓展265
附 錄267附錄1 指標解釋及數據來源267
附錄2 評價方法272
后 記274
展開全部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2024) 作者簡介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8月,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發起,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為秘書長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承建,是立足首都、服務全國的新型智庫。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秉承“日新為道”的核心價值觀,以“有態度的堅持,有溫度的洞見,有力度的開拓”為工作理念,采取小核心、大網絡的組織方式,凝聚國內外百余位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組成高端、高效的研究與運營團隊,致力于打造集學術與政策研究、戰略與咨詢服務、金融與成果轉化、園區運營與升級為一體的可持續創新發展平臺。
書友推薦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