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讓孩子不上火 不發炎 發育好
-
>
孩子必看的世界經典寓言故事100
-
>
協和懷孕大百科
-
>
張素芳小兒推拿技法圖譜/漢竹
-
>
從小讀到大
-
>
一學就會的宋氏小兒推拿
-
>
DK新一代嬰幼兒護理養育大全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12300
- 條形碼:9787512712300 ; 978-7-5127-1230-0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本書特色
在讓兒童敏感于世界的美,以及喚醒對生命之謎的好奇方面,沒有比蒙氏教育更好的方法。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內容簡介
0-6歲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如何科學、適當地對孩子開展早期教育是父母們關心的問題。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為我們揭開了兒童成長的神秘面紗。她一生致力于兒童早期教育的研究,并首次提出“兒童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期 ”“嬰兒要經歷生理和精神兩個胚胎期”“兒童的心靈具有吸收力”等理念。這些極富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在20世紀的歐洲、美國引發了一場幼兒教育革命。其獨創的蒙氏幼兒教育法更是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兒童教育。
本套圖書首次提出”蒙臺梭利分段育”的概念,以年齡為線索隊蒙臺梭利教育法進行重新解讀,推出:
《蒙臺梭利養育1歲孩子》
《蒙臺梭利養育2歲孩子》
《蒙臺梭利養育3歲孩子》
《蒙臺梭利養育4歲孩子》
《蒙臺梭利養育5歲孩子》0-6歲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如何科學、適當地對孩子開展早期教育是父母們關心的問題。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為我們揭開了兒童成長的神秘面紗。她一生致力于兒童早期教育的研究,并首次提出“兒童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期 ”“嬰兒要經歷生理和精神兩個胚胎期”“兒童的心靈具有吸收力”等理念。這些極富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在20世紀的歐洲、美國引發了一場幼兒教育革命。其獨創的蒙氏幼兒教育法更是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兒童教育。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前言
編者的話
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是意大利位女醫學博士,是20世紀享譽全世界的杰出幼兒教育家。1870年8月,瑪麗亞·蒙臺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納地區的基亞拉瓦萊小鎮出生。父親是軍人,母親賢淑文靜,博學多識。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目錄
年齡段 整體特質 身心特征 興趣和能力 心智能力
3~4歲 穩定的
注意力 ●協調肌肉運動
●掌握平衡
●手和腦共同配合
●建立書寫心理—運動沖動通道
●進入書寫爆發期
●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平行發展
●認識數字的概念
●區分大小、厚薄、長短
●進行行走、投擲、上下樓梯、起立、跳躍等訓練 ●喜愛地圖,借助觀察地圖獲得更加直觀的印象
●把看到的東西進行形象化處理
●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反復提問
●容易將注意力投向熟悉的事物
4~5歲 內心的
紀律感 ●學習控制肌肉
●處于試誤階段
●經過經驗積累,動作逐漸協調
●通過自覺“工作”發展紀律
●安靜訓練
●搬動物品訓練
●走直線訓練
●穿脫衣服、系扣子、系鞋帶練習 ●具有一定的服從能力
●學會控制錯誤
●不會自己判斷事情的好壞、美丑、善惡,而是依據大人的標準進行判斷
5~6歲 行動中的
意志力 ●肌肉協調運動
●在工作中逐漸變得自律
●動作能與音樂旋律協調
●進行學前能力培養
●書寫能力練習
●閱讀能力練習
●運算能力練習
●手工勞動能力練習
●在自由交往中訓練意志力
●有規律的活動逐漸增加
●意志力增強,學會平衡沖動與抑制
●學習自己行動、自己做決定、自己思考
年齡段 環境 生活 教育建議
3~4歲 ●需要自由活動的場所
●為孩子準備能培養主觀能動性的物品
●向孩子提供可以引發他們關注顏色、形狀、聲音、觸覺的物品
●注重個人形象和儀表
●作息規律
●提供適當的訓練材料
●學習要與實際經歷相結合
●教育孩子時語言簡潔、清晰、明確
4~5歲 ●生活環境要有趣
●缺少創造性活動會阻礙孩子充分的發展
●多接觸現實,體驗和理解環境,能幫助孩子擺脫紊亂狀態 ●為孩子提供的東西只有一個,讓他們學會等待
●不要給孩子提供過剩的物品
●不要嬌生慣養
●厭食、貪食、噩夢、怕黑等表現可能是由心理問題導致的
●獎勵和懲罰對孩子都是無效的
●孩子開始做事情時,不要打斷
5~6歲 ●物品擺放整齊美觀,易于取用
●工作的房間要簡潔、舒適,便于孩子自己打掃
●擁有自己的柜子、桌子、椅子等物品,也與他人分享一些物品
●自己搞個人衛生
●不光完成自己的事情,還能主動幫助他人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做,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讓孩子接觸重大工作
●應盡可能多的與孩子相處,多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
第1章?兒童在工作中成長
1. 渴望工作是兒童的本能 // 2
2. 培養孩子專注工作的能力 // 5
3. 了解兒童的工作性質 // 20
4. 兒童通過工作發展自己 // 30
本章小結 // 45
第2章?學前兒童的能力培養
1. 書寫能力 // 48
2. 閱讀能力 // 52
3. 運算能力 // 74
4. 手工勞動能力 // 79
本章小結 // 89
第3章?兒童意志力的培養
1. 兒童應該有自己的意志 // 92
2. 在自由交往中訓練意志 // 99
3. 學會平衡沖動和抑制 // 108
4. 讓兒童在潛能中發展自己的
意志 // 115
本章小結 // 121
第4章?兒童想象力的培養
1. 培養兒童的想象力 // 124
2. 給兒童想象的空間 // 128
3. 想象力不等于幻想 // 133
本章小結 // 140
第5章?學會愛你的6歲孩子
1. 警惕成人對兒童的壓制 // 144
2. 正確認識兒童享有的權利 // 154
3. 教育的宗旨 // 158
4. 兒童的需求 // 170
本章小結 // 175
附 錄
激發手部肌肉記憶力訓練 // 178
詞匯積累訓練 // 179
激發書寫潛能的訓練 // 180
書寫訓練 // 181
閱讀訓練 // 182
作文訓練 // 183
講故事訓練 // 184
自理能力訓練 // 185
禮儀訓練 // 186
克制訓練 // 187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相關資料
·1·
渴望工作是兒童的本能
兒童具有工作的本能
兒童渴望工作,這是他們生命本能的一種體現。只有在工作中,他們才能塑造自己的個性。人都是在工作中成長和發展的,不管是他人的關心愛護還是自身的身體健康,都無法取代工作的價值。不過,一旦這種工作偏離了本來正常的狀況,就很難進行補救,即使有榜樣或是對其進行懲罰,也很難奏效。人在雙手的勞動中創造自我,手是每個人個性的體現方式,人們通過手來表達情感,體現智慧,幫助自己征服環境。
兒童具有工作的本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工作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存在的重要特征。工作能帶給人們幸福,能讓人們保持健康,還能幫助兒童恢復正常狀態。但是,為什么成人不愿一直工作,并把工作視為只能帶來不愉快的東西呢?這可能是由于我們的社會對工作缺乏正確動機。其實,人的工作本能具有深刻的含義,它一直作為一種內化了的特征深藏于人們的心中,并被人們的占有欲、權力欲、冷漠和依附等引入歧途。在這種情況下,工作成為強制性的勞動,反過來成為人們的心理障礙。工作只能依靠外部環境,或成為那些沒有真正認識工作的人互相競爭的工具。這就是人們認為工作是困難的、令人討厭的原因。
但是,當人們處于適當的環境中,工作就會以一種內在動力的形式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即使是成人也會出現與上述情況完全不同的表現。這時,人們會沉溺于工作而不可自拔,并實現自我超越。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明家的勤奮研究、探險家的艱辛探索和美術家的忘我創作發現這一現象。當一個人處于工作的激情中時,他將擁有非凡的能量,并重新體驗、展現自己獨特的天賦本能。這種熱愛工作的本能就像噴薄而出的激流,能讓人類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人類具有一種天賦的工作本能,并能通過工作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工作是人類的特性,能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輕松、舒適。
·2·
培養孩子專注工作的能力
·1·
渴望工作是兒童的本能
兒童具有工作的本能
兒童渴望工作,這是他們生命本能的一種體現。只有在工作中,他們才能塑造自己的個性。人都是在工作中成長和發展的,不管是他人的關心愛護還是自身的身體健康,都無法取代工作的價值。不過,一旦這種工作偏離了本來正常的狀況,就很難進行補救,即使有榜樣或是對其進行懲罰,也很難奏效。人在雙手的勞動中創造自我,手是每個人個性的體現方式,人們通過手來表達情感,體現智慧,幫助自己征服環境。
兒童具有工作的本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工作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存在的重要特征。工作能帶給人們幸福,能讓人們保持健康,還能幫助兒童恢復正常狀態。但是,為什么成人不愿一直工作,并把工作視為只能帶來不愉快的東西呢?這可能是由于我們的社會對工作缺乏正確動機。其實,人的工作本能具有深刻的含義,它一直作為一種內化了的特征深藏于人們的心中,并被人們的占有欲、權力欲、冷漠和依附等引入歧途。在這種情況下,工作成為強制性的勞動,反過來成為人們的心理障礙。工作只能依靠外部環境,或成為那些沒有真正認識工作的人互相競爭的工具。這就是人們認為工作是困難的、令人討厭的原因。
但是,當人們處于適當的環境中,工作就會以一種內在動力的形式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即使是成人也會出現與上述情況完全不同的表現。這時,人們會沉溺于工作而不可自拔,并實現自我超越。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明家的勤奮研究、探險家的艱辛探索和美術家的忘我創作發現這一現象。當一個人處于工作的激情中時,他將擁有非凡的能量,并重新體驗、展現自己獨特的天賦本能。這種熱愛工作的本能就像噴薄而出的激流,能讓人類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人類具有一種天賦的工作本能,并能通過工作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工作是人類的特性,能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輕松、舒適。
·2·
培養孩子專注工作的能力
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有賴于他們不斷拉近自己與環境之間的距離。因為只有不再依賴于成人,兒童自己的個性才能得以真正的發展,他們才能獲得我們所說的那種“自由”。只有在適宜的環境中,兒童才能找到有助于發展自身功能的工具,這樣才會有益于兒童的成長。就像斷奶的孩子不再需要母乳一樣,他們不再需要從母親那里汲取營養,要吃谷類的食物,要從外界的環境中吸收養分。
沒有能使兒童獨立成長的環境,他們就無法自由地成長。那么,怎樣才能創造這種環境呢?其實這跟怎樣正確喂養兒童一樣,需要認真地思考和研究。不過,兒童已經勾畫出一個新的教育體系的基本輪廓,讓成人能夠遵循著去進行實踐,從而正確地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
引導兒童的3個階段
老師對孩子進行的引導要分3個階段:
個階段:老師是孩子學習環境的管理者和維護者。老師要專心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至于孩子遇到的困難不必太過在意,要相信當孩子身處適合他們成長發展的環境時,環境會促使其改變。教具要擺放整齊,要保持美觀、干凈且完整,可以隨時取用。老師身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也要保持足夠的吸引力,要年輕積極、整潔端莊、衣著得體,還要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與親切和藹的態度。老師要隨時保持完美的形象非常不容易,但限度是,老師要記得自己所面對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可忽視的大人物,必須要尊重、理解、熱愛他們。
第二個階段:老師要引導那些還沒有進入正軌的孩子。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注于做任何事情。對于這樣的孩子,老師要循循善誘,并且使用各種方法和技巧來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剛開始時,可以給孩子做一些他既不很喜歡但也不討厭的工作,孩子可能會有一點兒不高興,因為他散漫的心思被老師制止了。對于那些不斷打擾別人做練習的孩子而言,要盡快阻止他,沒必要讓他完成整個練習。
第三個階段:讓孩子對日常生活工作感興趣,然后讓他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老師這時就要退出,不可以打擾孩子的活動。但老師有時會在不經意間做出打擾孩子的事情,例如,對于原來很調皮,現在能專注于工作的孩子,老師可能會忍不住過去稱贊一聲“很好”。這種善意的贊美就會造成破壞,孩子有可能因此幾個星期不再碰這個工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老師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否則只會讓孩子失去解決問題的興趣。一個提著重物的孩子并不希望老師來幫助他,哪怕是老師過度的關注也會讓他停下手上的工作。只要孩子在專注地工作,老師就沒有必要去理會孩子,更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在關注自己。就算有兩個孩子正在爭搶一件東西,老師也不要去干涉,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除非他們過來找老師幫忙。當孩子已經很熟練地掌握了一項練習之后,給他們安排新的練習項目就是老師需要做的工作了。孩子將自己認真工作后取得的成果興高采烈地展示給老師看時,老師要真誠地、發自內心地稱贊孩子,與孩子一同感受成功的喜悅。
我們學校的老師不用做給孩子穿衣、喂飯等保姆要做的工作,這些事情都由孩子自己完成。老師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行動、自己做決定、自己思考。孩子做到了獨立自主,就是老師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事情,老師就會對孩子更有信心。這才是孩子真實的狀態:一個精力充沛、全心全力的工作者,懂得尊重他人,熱心幫助他人。
觀察到孩子注意力的所在
要能夠觀察到孩子注意力的所在。當孩子全神貫注地工作時,一定要尊重孩子,不要在一旁糾正或者情不自禁地贊美,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打擾。但有的老師會對這個原則有一點兒誤解,他們將教具發到孩子手中后就不管不顧,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都不關心。這樣只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孩子吵鬧搗亂,毫無課堂秩序。我們給予孩子程度的自由,不打擾他們練習,尊重他們的活動,這需要孩子的心智有一定的成熟度之后才能得以實施。換句話說,這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自我專注能力,能夠專注于、沉浸在某件事情當中。如果孩子調皮搗蛋,胡亂發泄自己的旺盛精力,老師卻不加管束,就失去了意義。
我就曾經見過這種場景,班級里所有的孩子都在用錯誤的方法操作教具,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老師卻只是在教室里走來走去,沒有說一句話。我就跟那位老師說,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孩子到教室外面去。他便走到一個孩子的身邊悄悄地說話。我好奇地問他:“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我小聲地說話,才不會打擾到他嘛!”這位老師的教育方式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他無法建立良好的秩序,又不敢去干擾孩子的失控狀態。
曾有位老師問過我這樣的問題:“你要求我們用尊重一位科學家或藝術家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正在專注地進行工作的孩子。但是你又說,當孩子把教具當玩具玩時,作為老師就要介入其中及時制止。”
“是的,”我這樣回答他,“我對孩子專注于工作的尊重程度,就像尊重一位藝術家正沉浸于他的靈感一樣。如果我到了一位藝術家朋友的工作室,發現他正在抽煙、聊天,我當然可以打擾他,還會跟他打招呼:‘嗨,朋友!近在忙些什么?’但如果他正在專注于他的工作,那我就要靜靜待在一旁,直到他完成工作。對待孩子也是如此。”
TIPS:
蒙臺梭利教學法所指的尊重,不是連孩子的缺失與胡鬧都一起包容。尊重必須在以下基本原則都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能夠觀察出孩子的體能情況;
●鼓勵孩子進行對其身心有益的活動,消除不好的行為,因為這些不好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的精力用錯地方,甚至對自己造成傷害。
不僅老師要記得這些原則,母親也同樣要謹記才行。
老師當然可以不斷地提醒孩子,也可以嚴厲地糾正孩子的錯誤。但一位真正合格的老師,是不會用這種強迫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錯誤,并引導他們朝正確的方向前進的。一位合格的老師,會認真并持續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時刻留心孩子的各種狀況,科學謹慎地安排教學順序和學習環境。與嚴厲的命令相比,這些方法要簡單得多。方法雖然簡單,但所付出的辛苦卻要更多,還需要老師的愛心和敏銳的觀察力。
老師要像把自己的家布置得溫馨整潔一樣布置孩子的學習環境。只是這樣當然還不夠,老師還需要了解孩子的一舉一動,更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孩子能否走上正軌,是否有所成就,就要看老師是否具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老師要用心去做,才能達到效果。
一個很小的錯誤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假設在一個剛剛裝修好的房子里,房客用洗臉盆當炭盤使用,他們就沒有辦法進行梳洗,房子和家具也會因此變得骯臟不堪。像這些人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現在的工具這樣一個小小的錯誤,就造成了他們只得生活在臟亂的環境中。
一個老師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要取決于他是不是會謹慎地運用蒙臺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則。一旦認同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法,就能從中發現一些克服教學小困難的方法和心得,只要掌握了這些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雖然懂得了如何克服小困難和小失誤,也不一定能達到完美的效果,但是那種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的滿足感具有令人振奮的力量,進而激勵自己不斷前進。正是這樣的力量,使得我們的老師在遇到困難時無所畏懼。
一個真正合格的老師就是要做到,幫助孩子擺脫自己的缺點,但又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不足。
糾正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了小錯誤,家長和老師只需要在一邊靜靜觀察,不要過多干涉,孩子自己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這就好像孩子聽到了那小東西在跟他說:“我是剛剛制作好的小瓷器,不要弄臟我,更不要把我弄傷哦。”這樣,孩子的動作自然會變得小心謹慎。良好的環境和美好的物品本身就可以喚起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愛護,因此孩子用的東西好是能吸引他們的,例如,色彩豐富的抺布,顏色亮麗的刷子,各種形狀的肥皂。這些東西都會讓孩子感興趣,孩子會很愿意去摸摸它們,自然也會想知道這些東西是做什么用的。孩子被色彩豐富的抺布吸引,就會知道這是用來擦桌子的。同樣,看到顏色亮麗的刷子,就會知道這是用來刷衣服的;看到形狀各異的肥皂,就會知道這是用來洗手的。這樣一來,孩子的身邊到處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會非常愿意使用這些東西。老師再也不需要整天盯著孩子“把衣服刷一刷”或者“把手洗一洗”,孩子自然而然就愿意做這些事情。自己系鞋帶、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充滿了喜悅和成就感,感受到了因獨立自主而獲得的人格尊嚴。
孩子在工作時是快樂的,就會讓他們在做每件事情時都充滿熱情。所以,他們在擦門把手的時候會用很長時間,而且會把門把手擦得像鏡子一樣光亮。就算是很簡單的工作,孩子也會很認真、很細心地完成。事實上,孩子在意的并不是工作的完成,而是工作能夠運用潛藏在其體內的精力。因此,孩子專心于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完全是由他們的精力決定的。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喜歡重復做同一件事情,只是在重復工作的過程中,孩子能更熟練地掌握技能。我們曾經看到過,很小的孩子自己穿衣服、脫衣服、扣扣子、系鞋帶等,還能將碗筷擺放得很整齊,甚至還會幫忙洗餐具。孩子旺盛的精力使得他們不僅自己學會做很多事情,還能幫助小一些的孩子做事情。我就看到過一個大一點兒的孩子幫小一點兒的孩子系圍兜;一個小一點兒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湯碗,另一個大一些的孩子會幫忙把地擦干凈。
孩子在洗碗的時候,不只是洗自己的碗,還會把其他臟碗洗干凈;在擺放碗筷的時候,不僅擺放自己的碗筷,還把其他人的碗筷擺放好。而且在幫忙做這些事情時,孩子并不認為因此應該有所獎勵。對一個熱心腸的孩子而言,幫助別人做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一個小女孩安靜地坐在擺滿熱湯的桌子面前,神情憂郁。我上前詢問得知,原來是她答應幫別人擺放碗筷,可卻忘記了。因此,小女孩難受得連湯也喝不下,她的心靈受到了傷害,竟然連餓著肚子都毫不在乎。
孩子能夠自己動手做事情,那么他們的外在社會行為也會得到發展,他們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且會很容易達成。真正的學習興趣需要有深厚的基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就是在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和驅動力。孩子有可能會洗很多次手,并不是他的手很臟,而是看到手就會聯想到與手有關的活動,比如洗手、掃地、擺放碗筷等工作,這些都是讓他的肢體得以活動的合理工作。相信任何一個做過家務的人都知道,看似簡單的家務工作其實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完成。現在很多人都在提體操和身體運用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家務這項雖然不是一般的機械運動,但可以達到很好效果的合理工作。
當人們來參觀“兒童之家”,看到孩子樂意去做日常生活練習時,都會表現出驚訝之情。事實上,讓孩子做這些日常生活練習并不是重要的,這只是一個開頭,是孩子的童年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情。
培養孩子專注工作的能力
專注思考、脫離現實是思想家和科學家留給很多人的印象。很多人都知道,牛頓思考得忘記吃飯,阿基米德由于專注思考數學計算而意識不到錫拉庫薩已經被征服,直到敵人到他面前才被嚇到。這些名人逸事凸顯了這樣一個特質,那就是比思考還要重要的特質—專注。只擁有豐富的知識,卻沒有專注于工作的能力,是發明不出任何東西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會盡量做與身邊的人一樣的事情,但是孩子也有不一樣的內在需求。當孩子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時,就必須和周圍的所有人、所有事都隔離開來。孩子就是在這個被獨立出來的秘密世界中獲得了一種獨特體驗,這種體驗只能是自己去感受。如果孩子受到干擾,這種特別的感覺和體驗就會消失。我們從外部世界獲得的思想,必須依靠內心的精神培養,因此需要我們安心獨處。
許多偉大的人能夠在工作時沉陷其中,思考入定,正是因為他們擁有了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我們還發現,勞動和精神的專注之間有很緊密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賴。內在精神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能量,同時日常生活也給一般的勞動提供腦部的思考源泉,體力上的消耗會因內在精神支持而得以補充。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會像對待吃飯、睡覺等生理反應一樣,十分重視自己的內心精神需求,并盡量滿足精神需求。忽視了內在的精神需求,就像不在乎身體的饑餓和疲憊一樣危險。
孩子身上都擁有這種思考的能力,這種發自內在的專注能力。很顯然,這種專注的能力是一種普通的人性特質,并不是某些智慧非凡的人才具備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在人長大之后只有小部分的人還保有。
因此,要想讓孩子保持專注的能力,就不能只進行我們認為對孩子有用的練習。其實,很多東西看起來沒什么用處,可對孩子會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孩子會被這些東西迷住,并想方設法進行操作。剛開始時,孩子操作起來并不是很有條理,常常會把剛玩的東西弄亂,然后又重新玩起來。雖然看起來孩子玩得并不是很起勁,但是我們卻是在見證一個極為特別的現象。當我次發現這一現象時,頓時驚呆了,那些原來被視為真理的心理學理論剎時間全部被否定。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看到的事情是真實發生的嗎?因為人們都一直認為—我原來也是這樣認為—孩子根本無法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個4歲的小女孩專注地將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圓柱體插入插孔中。當她將圓柱體正確地放入插孔后,會把所有的圓柱體再倒出來,然后再次將圓柱體一個一個放回插孔里,不斷重復。我當時坐在旁邊給其他小朋友念故事。當小女孩重復了第十四遍之后,我坐到鋼琴前讓小朋友們一起來唱歌。可是這個小女孩并沒有停下圓柱體插孔練習,甚至連頭都沒有抬一下,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周圍事情的發生。當小女孩停下手,從地上站起來時,她的眼睛閃爍著光芒,臉上帶著微笑,很滿足的樣子。
之后,我又觀察到好幾次這樣的行為。我看到,當孩子完成一項非常有趣的練習之后,他們表現得非常滿足和愉悅。這一過程就像開啟了孩子潛能的一條大道,將孩子所有好的一面和潛能都展現和激發出來。孩子對待每個人都十分友善,樂于幫助他人。有一個孩子悄悄地走到老師身邊,小聲地說道:“老師,我是一個好人哦!”他就像要告訴別人一個大秘密似的。
這樣的觀察對我幫助很大,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肯定和贊同。我非常重視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并奉為原則,也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夠解決教育的難題。所以,我一直在找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并讓他們專注的物品,然后精心布置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的外在環境。
借由孩子內在的力量
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應秉承一個原則和理念,那就是要抓住孩子專注的寶貴時刻進行發音、寫、閱讀的學習,更進一步就是進行語法、算數、外語等科目的學習。教育方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孩子對學習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教育要做到的事情只有一個,借由孩子內在的力量,來讓孩子進行自我學習。能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需的。為了培養起孩子的專注能力,我們要慢慢地激發孩子的注意力。剛開始時,好選擇好辨識的,而且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件,例如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各種圓柱體,發出不同聲音的樂鐘或者教具等。然后,我們才開始進行字母、寫字、閱讀、語法、算數等比較復雜的練習,孩子的知識正是通過這種漸進的方式遞增累加的。
因此,老師的教學工作是十分困難且微妙的。孩子是找到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的道路,還是在成長的道路上遭遇阻礙,都由老師來決定。一個新上任的老師,難理解和做到的事情就是,他必須要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克制自己,不要進行沒有必要的教學,就算是開始的階段也不能教孩子。一個合格的老師懂得,要相信孩子,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在孩子進行練習時絕不能干擾他們,不能影響孩子自我成長和自律的形成。當然,有的老師還是忍不住要去教孩子,去糾正或者鼓勵孩子,并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文化素養。但是,老師必須抑制住自己的虛榮心,不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個對教育不甚了解的老師,一定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培訓。老師要有計劃地為孩子提供一個適應其成長的環境,準備一些有針對性、對教學目的有幫助的教具,并引導孩子學習日常生活工作。老師必須認真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知道哪個孩子的發展方向對了,哪個孩子出現了錯誤,并且冷靜沉著地應對,靜靜守在孩子身邊,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隨時給孩子愛和信心。
老師要有為全人類做出貢獻的精神,就像守護爐火的維斯塔女神那樣,不讓小火苗受半點兒污染,更不能讓小火苗熄滅。老師必須將自己貢獻給教育事業,要守護好孩子內在的心靈小火花。如果沒有守護好孩子心靈的小火花,忽視它、輕視它,這個微弱的小火花很可能就會熄滅,并且永遠都無法再點燃。
·3·
了解兒童的工作性質
成人和兒童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在工作的問題上就產生了差異,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工作類型。
在生活中,成人要承擔高強度、復雜的工作,讓他們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配合兒童的節
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蒙臺梭利養育6歲孩子 作者簡介
作者:
瑪麗亞·蒙臺梭利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十分關注兒童的早期教育,獨創的蒙氏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她提出的“有吸收力的心靈”“捕捉兒童銘敏感期”等富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兒童教育。近年來,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對我國幼兒教育界亦有深刻的影響,深受父母們喜愛的知名教育專家、著名作者孫瑞雪、李躍兒等,其所提倡和傳播的教育理念均來自蒙氏教育。 蒙臺梭利將自己的教育經驗撰寫成書,并在美國出版,它很快被譯成20多種文字流傳于世界各地,引入100 多個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編譯:
劉妍: 教育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現就職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教育研究工作。-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