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單讀38·第三次啟程(隨書有單獨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90331
- 條形碼:9787532190331 ; 978-7-5321-9033-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單讀38·第三次啟程(隨書有單獨本) 本書特色
1、 “水手計劃”是單向街基金會發起的文學公益活動,迄今已舉辦了四屆。本輯《單讀》匯編了第二屆、第三屆部分“水手”的作品,也向持續旅行中的“老水手”柏琳、劉子超邀約新文。這些重新上路的當代中國新一代作家對遠方的熱望,共同構成了繼《單讀24·走出孤島》《單讀35·當我們重返世界》之后的“第三次啟程”——
錢佳楠走訪美國的鐵銹城市:仍是東岸第二大城市的費城,位于紐約上州的奧爾巴尼、雪城、羅切斯特和布法羅,以及“危險無比”的底特律;
盧昌婷在疫情后重回洛杉磯,與好友湯米一起踏上前往得克薩斯州的公路旅行,前往湯米講述里那個支持特朗普、反對墮胎、愚昧而迷信的家鄉;
柏琳受邀來到塞爾維亞西部深山里的特爾西奇村駐村寫作,她在日記里寫下自由的鄉居生活,也記錄與當地人的交談、交往;
劉子超在一位波什尼亞克族男士的陪同下,來到三十年前曾發生過震驚世界的種族屠殺事件的斯雷布雷尼察,他想知道那里現在的情況;
陳柏麒和陳堅杭從潮汕一座幾近廢棄的富麗祖宅開始,后前往越南芹苴江畔,拍攝了一部以祖籍潮汕、生長于越南、后離散在不同地方的表兄妹二人為主角的紀錄片,書中收錄了這部紀錄片的幕后故事。
2、產業轉型、貧富差距、非法移民、種族矛盾、性別政治、民族主義……“水手”們現身全球性困境的**現場,聆聽親歷者的經歷和看法,并試圖尋找當下世界的出路——
后工業時代被遺棄的建筑和人們,邊界分明的中產社區和貧困社區,在美墨邊境、巴爾干半島鋌而走險的難民,歷史上激烈的非裔與白人的沖突和延續至今的隱性“種族隔離”,不能被保守基督教家庭接受的同性戀兒子,因經濟衰退而重新冒頭的民族主義……這些文章在全球語境里反思發展中的不平等問題和亟待解決的昨日世界頑疾;
與此同時,在這些旅行中我們也能看到修復世界的努力,比如費城的社區營救、布法羅的城市導覽、先鋒的農場實踐,以及許許多多堅韌重建生活的普通人等等,“我相信事情之所以沒有變成那樣,是因為有人在主動發聲,主動做能做的事情”。
1、 “水手計劃”是單向街基金會發起的文學公益活動,迄今已舉辦了四屆。本輯《單讀》匯編了第二屆、第三屆部分“水手”的作品,也向持續旅行中的“老水手”柏琳、劉子超邀約新文。這些重新上路的當代中國新一代作家對遠方的熱望,共同構成了繼《單讀24·走出孤島》《單讀35·當我們重返世界》之后的“第三次啟程”——
錢佳楠走訪美國的鐵銹城市:仍是東岸第二大城市的費城,位于紐約上州的奧爾巴尼、雪城、羅切斯特和布法羅,以及“危險無比”的底特律;
盧昌婷在疫情后重回洛杉磯,與好友湯米一起踏上前往得克薩斯州的公路旅行,前往湯米講述里那個支持特朗普、反對墮胎、愚昧而迷信的家鄉;
柏琳受邀來到塞爾維亞西部深山里的特爾西奇村駐村寫作,她在日記里寫下自由的鄉居生活,也記錄與當地人的交談、交往;
劉子超在一位波什尼亞克族男士的陪同下,來到三十年前曾發生過震驚世界的種族屠殺事件的斯雷布雷尼察,他想知道那里現在的情況;
陳柏麒和陳堅杭從潮汕一座幾近廢棄的富麗祖宅開始,后前往越南芹苴江畔,拍攝了一部以祖籍潮汕、生長于越南、后離散在不同地方的表兄妹二人為主角的紀錄片,書中收錄了這部紀錄片的幕后故事。
2、產業轉型、貧富差距、非法移民、種族矛盾、性別政治、民族主義……“水手”們現身全球性困境的**現場,聆聽親歷者的經歷和看法,并試圖尋找當下世界的出路——
后工業時代被遺棄的建筑和人們,邊界分明的中產社區和貧困社區,在美墨邊境、巴爾干半島鋌而走險的難民,歷史上激烈的非裔與白人的沖突和延續至今的隱性“種族隔離”,不能被保守基督教家庭接受的同性戀兒子,因經濟衰退而重新冒頭的民族主義……這些文章在全球語境里反思發展中的不平等問題和亟待解決的昨日世界頑疾;
與此同時,在這些旅行中我們也能看到修復世界的努力,比如費城的社區營救、布法羅的城市導覽、先鋒的農場實踐,以及許許多多堅韌重建生活的普通人等等,“我相信事情之所以沒有變成那樣,是因為有人在主動發聲,主動做能做的事情”。
3、收錄西班牙“世紀中一代”作家群體核心成員海梅·吉爾·德·別德馬針砭時弊的隨筆,和現居成都的詩人何小竹脫胎于生活瑣事的詩歌——
《西班牙來信——1965年開年之際,我們的文學還在舊年夜》由汪天艾譯介,西班牙詩人、評論家海梅·吉爾·德·別德馬寫作該文時,西班牙仍在佛朗哥治下,卻因冷戰格局迎來經濟穩定興旺的局面,別德馬一針見血地指出革命可能性在安居樂業愿景下銷聲匿跡的政治現實,并剖析了在此形勢下的文學景象;
生活物件、自然風物、人際關系、起心動念,這些都在何小竹的組詩《看青芒從樹上掉下來》里,成為值得審視的生命碎片。
4、另有別冊《一次橫穿1868年巖層的成像》,“水手”朱英豪以《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為旅行指南,重走李氏150年前走過的路,將旅行中創作的攝影作品和日記部分結集——
以提出“絲綢之路”而為中國人知曉的德國地質學家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于1868年來到中國,開啟了為期四年的長途旅行。在《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一書中,李希霍芬留下了翔實的科學測量記錄,也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留下了他的體味與洞察。從2020年底開始,攝影師、旅行專欄作者朱英豪探訪李氏去過的礦區村落、商埠大邑,試圖接近他筆下描繪和測量過的大清帝國。在這一作品中,朱英豪從李希霍芬日記中挑選出觸動自己的文字,讓它們去照片硬盤中找尋同伴,有時則相反;以李希霍芬到達過的地點為線索,相隔150年的二人的記錄相呼應。通過創作這組作品,他“不但看到了歷史的巖層沉淀,也漸漸明晰當下的來處”。
單讀38·第三次啟程(隨書有單獨本) 內容簡介
繼《單讀24·走出孤島》《單讀35·當我們重返世界》之后,本輯《單讀》“第三次啟程”,匯編了第二屆、第三屆“水手計劃”的部分作品,也向持續旅行中的“老水手”柏琳、劉子超邀約新文。“水手”們走訪美國的鐵銹城市,去得克薩斯州公路旅行,在巴爾干鄉間居住寫作,前往大屠殺三十年后的斯雷布雷尼察,追蹤東南亞華人的流徙生命史……以好奇心和同理心為舵,帶領我們了解世界某地的一處景觀、一段往事、一次行動和一次交談。 本輯還收錄了由汪天艾譯介的西班牙詩人、評論家海梅·吉爾·德·別德馬的散文和詩人何小竹的詩作。另有別冊《一次橫穿1868年巖層的成像》:1868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中國開展為期四年的長途旅行,寫作了《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150年后,攝影師、旅行專欄作者朱英豪以該書為旅行指南,重走李氏當年走過的路,用攝影和日記記錄中國鄉鎮的風土變遷,別冊為旅行中部分創作成果的結集。
單讀38·第三次啟程(隨書有單獨本) 目錄
單讀38·第三次啟程(隨書有單獨本) 作者簡介
錢佳楠,中英雙語寫作者,譯者,出版有《有些未來我不想去》《不吃雞蛋的人》等作品,英語作品散見于《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格蘭塔》(Granta)、The Millions等。現為南加州大學創意寫作與文學專業博士候選人。
盧昌婷,一個講故事的人。畢業于加州藝術學院戲劇系,曾在洛杉磯生活五年,在疫情期間獨自開車環游美國。她的英文劇作曾在好萊塢藝穗節演出,中文作品包括《三體·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體驗。此外,她也寫小說。
柏琳,作家,獨立記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巴爾干研究中心特聘兼職研究員。作品常見于《讀書》《單讀》《T Magazine》《花城》等。主要進行文學深度訪談和巴爾干半島歷史文化研究與寫作。著有《雙重時間:與西方文學的對話》《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
錢佳楠,中英雙語寫作者,譯者,出版有《有些未來我不想去》《不吃雞蛋的人》等作品,英語作品散見于《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格蘭塔》(Granta)、The Millions等。現為南加州大學創意寫作與文學專業博士候選人。
盧昌婷,一個講故事的人。畢業于加州藝術學院戲劇系,曾在洛杉磯生活五年,在疫情期間獨自開車環游美國。她的英文劇作曾在好萊塢藝穗節演出,中文作品包括《三體·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體驗。此外,她也寫小說。
柏琳,作家,獨立記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巴爾干研究中心特聘兼職研究員。作品常見于《讀書》《單讀》《T Magazine》《花城》等。主要進行文學深度訪談和巴爾干半島歷史文化研究與寫作。著有《雙重時間:與西方文學的對話》《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
劉子超,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職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臨前抵達》《沿著季風的方向》《失落的衛星》,另譯有《驚異之城》《流動的盛宴》《漫長的告別》。2019年,中亞紀實長文獲評“全球真實故事獎”特別關注作品;2021年,被評為“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
陳柏麒,1991年出生于廣東澄海,是一名游蕩于亞洲南方的寫作者、研究者和策動者。他先后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和芝加哥藝術學院,獲藝術史和藝術行政雙碩士學位,目前為皇家藝術學院博士候選人,從事建筑人類學和建筑電影研究,其中影像是其研究的核心方法和主要成果。作為策展人,他曾供職于香港藝術節、芝加哥美術館和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等,策劃和負責過多個影像展覽或電影課題研究。他也始終致力于推動潮汕和周邊南方地帶的母語電影實踐,他與好友于2015年共同創辦了展示海內外潮汕電影的“觀潮影展”,并作為內容負責人逐步搭建了“制片—展映—歸檔”的機構生產框架;2024年他成立了電影制作廠牌“家話電影”,試圖進一步理解和挖掘影像創作在當代生產關系中的諸多可能。
陳堅杭,籍貫廣東潮安,出生及成長于韓江三角洲這個“邊緣”地區,獨立電影創作者,藝術教育工作者。他的影像時常模糊紀實與虛構的邊界,關注生活在原鄉與離散于世界各地的潮州人,特別是他們的居住空間與精神信仰。
海梅·吉爾·德·別德馬(Jaime Gil de Biedma,1929—1990),西班牙詩人,評論家,“世紀中一代”(Generacio?n del medio siglo; Grupo de los 1950)作家群體核心成員。去世前曾由“二七年一代”大師拉斐爾·阿爾貝蒂(Rafael Alberti)提名為該年度塞萬提斯文學獎的兩位終選候選人之一。
汪天艾,西班牙語文學編輯,譯者。譯有塞爾努達、皮扎尼克、洛爾迦的作品數種。另著有《路易斯·塞爾努達詩歌批評本》和《自我的幻覺術》。
何小竹,男,1963年生。詩人,小說家。出版有詩集《6個動詞,或蘋果》《時間表:2001—2022》,小說集《動物園》,長篇小說《潘金蓮回憶錄》等。曾獲第五屆“橡皮文學獎”。公眾號“兩只打火機”主理人。現居成都。
朱英豪,浙江金華人,現居北京。畢業于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阿拉伯語專業,前媒體人,攝影師、藝術從業者、旅行專欄作者。他長期關注中東文化藝術、19世紀中外交往和食物變遷史。攝影作品曾入選三影堂攝影獎、連州國際攝影節和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同時也是《第一財經》《周末畫報》等媒體旅行專欄長期撰稿人。近年來,他重走李希霍芬150年前中國考察之路(入選單向街基金會第二屆“水手計劃”),在傳統和現代交會的節點上,追尋西學東漸之草蛇灰線,記錄近代中國鄉鎮風土變遷。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