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shù)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y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yī)內科學·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
工程測量(朱廣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48422
- 條形碼:9787122448422 ; 978-7-122-44842-2
- 裝幀:平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工程測量(朱廣山) 內容簡介
《工程測量》按照高等學校土木類“工程測量”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而成,全書共16章,分為四大部分:**部分(第1~5章)主要介紹了測量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測量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誤差分析;第二部分(第6~9章)介紹了小地區(qū)控制測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圖、識圖和用圖以及測設內容、方法;第三部分(第10~15章)為施工測量部分,詳細介紹了建筑施工測量及路橋和隧道施工測量、管線施工測量、地質工程以及地籍測量等內容, 各專業(yè)可根據(jù)需要選用;第四部分(第16章)簡要介紹了當前的測繪新儀器和新技術——GNSS測量技術,包括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PS)、多系統(tǒng)定位測量及CORS技術等。本書力求做到簡明、扼要、實用,并融入當前的測繪新技術。 本書可作為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采礦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地質工程、交通工程等專業(yè)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研究生教材使用,還可作為相關專業(yè)的高等學校教師、科研院所及工程設計與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工程測量(朱廣山) 目錄
1.1測量學的內容與任務001
1.1.1測量學概述001
1.1.2測量學分類002
1.1.3測量學的發(fā)展方向及應用003
1.2測量工作的內容與任務005
1.2.1測量工作的基本內容005
1.2.2測量的基本原則006
1.2.3測量工作的任務006
習題007 第2章水準測量008
2.1水準測量的概述008
2.1.1水準測量基本原理008
2.1.2高程計算方法008
2.1.3水準測量的測段009
2.2水準儀及使用010
2.2.1DS3型微傾式水準儀的構造011
2.2.2水準尺、尺墊013
2.2.3DS3水準儀的技術操作014
2.2.4自動安平水準儀015
2.2.5電子水準儀016
2.3水準測量的方法018
2.3.1水準點和水準路線018
2.3.2水準測量的實施019
2.3.3水準測量的檢核021
2.4水準測量的內業(yè)022
2.4.1閉合水準路線成果計算022
2.4.2附合水準路線成果計算024
2.4.3支線水準路線成果計算025
2.5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025
2.5.1圓水準器軸平行于豎軸的檢驗和校正026
2.5.2十字絲橫絲垂直于儀器豎軸的檢驗和校正026
2.5.3望遠鏡視準軸平行于管水準軸的檢驗和校正026
2.6水準測量誤差及注意事項028
2.6.1儀器誤差028
2.6.2觀測誤差029
2.6.3大氣垂直折光的影響030
2.6.4水準測量注意事項030
習題031 第3章角度測量033
3.1角度測量的概述033
3.1.1角度的分類033
3.1.2水平角測量原理033
3.1.3豎直角測量原理033
3.2光學經(jīng)緯儀及使用034
3.2.1DJ6型光學經(jīng)緯儀的構造035
3.2.2DJ6型光學經(jīng)緯儀的基本操作036
3.3水平角觀測040
3.3.1測回法測量水平角040
3.3.2全圓方向法測量水平角041
3.4豎直角觀測043
3.4.1豎直度盤的構造043
3.4.2豎直角的計算044
3.4.3豎盤指標差044
3.4.4豎直角的觀測方法045
3.5全站儀的電子測角原理和測量方法046
3.5.1全站儀簡介046
3.5.2全站儀的結構原理046
3.5.3電子測角原理048
3.5.4全站儀的操作方法050
3.6經(jīng)緯儀的檢驗與校正055
3.6.1經(jīng)緯儀軸線間應滿足的幾何關系055
3.6.2DJ6型經(jīng)緯儀的檢驗與校正056
3.7角度測量的誤差及注意事項060
3.7.1角度測量的誤差060
3.7.2角度測量的注意事項062
習題062 第4章距離測量與方向測量064
4.1距離測量064
4.1.1量距工具064
4.1.2直線定線065
4.1.3一般量距方法066
4.1.4鋼尺的檢定067
4.1.5成果整理068
4.1.6鋼尺量距的誤差分析及注意事項070
4.2視距測量071
4.2.1視距測量原理071
4.2.2視距測量的觀測和計算073
4.2.3視距測量的誤差來源及消減方法073
4.3電磁波測距074
4.3.1測距原理074
4.3.2紅外測距儀及其使用076
4.3.3測距誤差和標稱精度079
4.4直線定向079
4.4.1標準方向線079
4.4.2直線方向的表示方法與推算080
4.4.3方位角間的關系080
4.4.4坐標方位角與推算080
4.4.5象限角081
4.4.6坐標計算082
習題084 第5章測量誤差的基本知識086
5.1測量誤差的來源及分類086
5.1.1測量誤差概述086
5.1.2測量誤差的來源086
5.1.3測量誤差的分類087
5.2偶然誤差的特性088
5.2.1偶然誤差的基本特性088
5.2.2誤差分析中正態(tài)分布的意義089
5.2.3標準差σ對誤差擴散的表征作用090
5.3衡量觀測值精度的指標090
5.3.1標準差及中誤差091
5.3.2相對誤差092
5.3.3極限誤差和容許誤差093
5.3.4平均誤差093
5.4誤差傳播定律及其應用094
5.4.1線性函數(shù)的中誤差094
5.4.2非線性函數(shù)的中誤差095
5.4.3和差函數(shù)的中誤差096
5.4.4倍數(shù)函數(shù)的中誤差097
5.4.5誤差傳播定律的應用097
5.5等精度觀測平差099
5.5.1真值的*概然值099
5.5.2觀測值改正數(shù)100
5.5.3觀測值中誤差100
5.5.4*概然值中誤差102
5.6不等精度觀測值的平差103
5.6.1權103
5.6.2加權平均值及其中誤差104
5.6.3定權的常用方法106
習題107 第6章控制測量109
6.1控制測量概述109
6.1.1控制測量的作用和布網(wǎng)原則109
6.1.2國家控制網(wǎng)的概念110
6.1.3工程控制網(wǎng)111
6.1.4圖根控制網(wǎng)113
6.2導線測量113
6.2.1概述113
6.2.2導線測量的外業(yè)工作114
6.2.3導線測量的內業(yè)計算115
6.3交會法定點121
6.3.1前方交會121
6.3.2側方交會121
6.3.3后方交會122
6.3.4距離(測邊)交會122
6.4高程控制測量122
6.4.1三、四等水準測量123
6.4.2三角高程測量125
習題126 第7章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127
7.1地形圖的基本知識127
7.1.1概述127
7.1.2地形圖比例尺128
7.1.3地形圖的分幅與編號129
7.1.4地形圖的圖廓132
7.2地形圖的符號與表示132
7.2.1地物符號134
7.2.2地貌符號與表示134
7.2.3注記符號136
7.3測圖前準備工作與圖根點加密137
7.3.1測圖前準備工作137
7.3.2圖根點的測量和加密方法140
7.4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140
7.4.1經(jīng)緯儀測繪法140
7.4.2小平板儀與經(jīng)緯儀聯(lián)合測圖法142
7.4.3大平板儀測圖法143
7.4.4全站儀數(shù)字化測圖法143
7.5數(shù)字化測圖技術144
7.5.1數(shù)字化測圖概念144
7.5.2數(shù)字地圖的特點145
7.5.3大比例尺數(shù)字測圖的作業(yè)過程145
7.6地形圖的拼接與整飾146
7.6.1地形圖的拼接與檢查146
7.6.2地形圖整飾147
7.6.3驗收147
7.6.4地形圖測繪的成果資料147
習題147 第8章地形圖應用149
8.1地形圖應用概述149
8.1.1地形圖的主要用途149
8.1.2地形圖的閱讀149
8.2地形圖應用的基本內容150
8.2.1在地形圖上確定任一點的平面坐標150
8.2.2求圖上兩點間的距離151
8.2.3求圖上直線的坐標方位角152
8.2.4在地形圖上確定點的高程152
8.2.5在地形圖上確定兩點間的坡度153
8.2.6在地形圖上按設計坡度選擇*短路線153
8.3地形圖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153
8.3.1繪制地形斷面圖153
8.3.2確定匯水面積154
8.3.3填、挖土方量計算155
8.3.4圖形面積量算157
習題160 第9章測設的基本內容與方法162
9.1概述162
9.1.1施工測設的內容162
9.1.2施工測量的特點162
9.1.3施工測量的原則163
9.2施工控制網(wǎng)的布設163
9.2.1施工控制網(wǎng)的特點163
9.2.2平面控制網(wǎng)的建立165
9.2.3高程控制網(wǎng)的建立166
9.3測設點的平面位置167
9.3.1點位測設的基本工作167
9.3.2點位平面位置測設的方法167
9.4距離、水平角和高程的放樣169
9.4.1水平距離的測設169
9.4.2水平角的測設170
9.4.3高程的測設(放樣)171
9.4.4已知坡度線的測設173
9.5建筑基線的測設174
習題175 第10章建筑施工測量176
10.1建筑場地的施工控制測量176
10.1.1建筑基線176
10.1.2建筑方格網(wǎng)177
10.1.3建筑場地的高程控制179
10.2民用建筑施工測量179
10.2.1施工測量的準備工作179
10.2.2多層建筑施工測量182
10.2.3高層建筑施工測量185
10.3竣工測量189
10.3.1現(xiàn)場竣工測量189
10.3.2總平面圖的編繪190
10.4建筑物變形監(jiān)測190
10.4.1變形監(jiān)測的目的與內容190
10.4.2建筑物的沉降觀測192
10.4.3建筑物的傾斜觀測195
10.4.4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196
習題197 第11章路橋施工測量199
11.1道路施工測量199
11.1.1恢復中線測量199
11.1.2施工控制樁測設199
11.1.3路基測設200
11.2橋梁施工測量203
11.2.1橋梁施工控制測量203
11.2.2橋梁墩臺測設205
11.3隧道施工測量206
11.3.1地面控制測量207
11.3.2隧洞內控制測量209
11.3.3豎井聯(lián)系測量210
11.3.4地下洞內施工測量212
11.3.5隧道貫通測量213
11.4新技術在路線工程測量中的應用214
11.4.1路線控制測量的基本要求214
11.4.2GPS控制網(wǎng)布設218
11.4.3GPS控制網(wǎng)的觀測工作219
11.5路線帶狀地形圖測繪221
11.5.1地形點的描述221
11.5.2地形編碼222
習題222 第12章管線工程測量224
12.1管道中線測量224
12.1.1管道主點的測設224
12.1.2中樁的測設225
12.1.3轉向角的測量225
12.1.4繪制里程樁手簿226
12.2管道斷面測繪226
12.2.1縱斷面測繪226
12.2.2橫斷面測繪228
12.3管道施工測量228
12.3.1施工前的測量工作228
12.3.2施工過程中的測量工作229
12.3.3架空管道的施工測量231
12.4頂管施工測量231
12.5管道竣工測量232
習題233 第13章地質勘探工程測量234
13.1概述234
13.2地質剖面測量234
13.3地質填圖測量236
13.3.1概述236
13.3.2地質點測量236
13.3.3地質界線的圈定237
習題 第14章礦山測量239
14.1礦山測量概述239
14.1.1礦山測量的任務239
14.1.2礦山測量的作用239
14.1.3礦山測量工作的特點240
14.2礦井測量240
14.2.1礦井平面控制測量240
14.2.2礦井高程測量242
14.2.3礦井平面聯(lián)系測量244
14.2.4礦井高程聯(lián)系測量247
14.3MAPGIS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248
14.3.1礦山測量技術概述248
14.3.2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應用249
14.3.3MAPGIS的結構及功能250
14.4攝影測量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253
14.4.1攝影測量概述253
14.4.2攝影測量的基本知識254
14.4.3數(shù)字攝影測量的設計與實施263
14.4.4幾種常見的攝影儀265
習題265 第15章地籍測量266
15.1地籍測量概述266
15.1.1地籍測量任務及特點266
15.1.2坐標系統(tǒng)選擇267
15.2平面控制網(wǎng)等級及布設267
15.3地籍要素調查268
15.3.1地塊的劃分與編號268
15.3.2調查的內容與方法268
15.4地籍要素測量269
15.4.1測量的內容與方法269
15.4.2測量的編號與精度270
15.4.3成果分析271
習題273 第16章GNSS測量技術274
16.1GPS衛(wèi)星定位測量274
16.1.1GPS的概述274
16.1.2GPS定位的基本原理276
16.1.3GPS接收機基本類型277
16.1.4GPS網(wǎng)的布設278
16.2高精度系統(tǒng)應用278
16.3CORS技術概述280
16.3.1CORS的概念280
16.3.2CORS的構成280
16.3.3CORS的技術優(yōu)勢280
習題281 參考文獻282
工程測量(朱廣山) 作者簡介
朱廣山,男, 1978年10月生,副教授,工學博士。現(xiàn)任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曾任沈陽建筑大學交通工程學院道橋系副主任,道路與軌道交通教研室主任,道橋教研室副主任。遼寧省公路學會會員,沈陽建筑大學留聯(lián)會理事。主要從事路面材料與路面結構、路面與橋梁損傷機理及復合加固技術、道路設計養(yǎng)護等領域的教學與科學研究。曾工作在南京交通勘察設計院,參與寧連線、寧通線東段高速化完善工程、浙江舟山連島工程、遼寧部分縣級道路與鐵路平改立工程等近百個項目設計工作。2005年在莫斯科國立建筑大學獲得城市運輸與道路交通專業(yè)碩士學位,2013年短期訪問俄羅斯羅斯托夫國立建筑大學。2019年提出針對老舊梁橋的預應力復合加固技術。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交通科研項目20余項,各類橫向課題30余項。發(fā)表EI、CSCD及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主編(譯)國家規(guī)范2部,編著教材1部,參編5部。授權發(fā)明專利1項,其他專利4項。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