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偏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60881
- 條形碼:9787550460881 ; 978-7-5504-608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偏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蔡曉陳老師在我社出版的第三本書,也是研究全要素生產率相關的專著。本次主要研究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和決定性因素,理論研究比較透徹,實證檢驗結果也支持作者的觀點,一旦實施,可以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偏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技術進步偏向為研究的邏輯起點,探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徑。主要章節安排和研究內容如下:**章為緒論,主要是提出研究問題,具體介紹研究背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含義以及本研究的創新之處。第二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主要探討經濟發展的分析框架、全要素生產率的數量與結構內涵以及在結構剛性視角下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三章為技術進步偏向理論,主要解釋技術進步偏向的含義、梳理新古典技術進步偏向理論、內生技術進步偏向理論。第四章為二元經濟結構與技術進步偏向,主要探討技術進步偏向的成因,具體包括:二元經濟結構變得影響技術進步偏向的機理以及實證分析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對技術進步偏向的影響,實證分析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對技術進步偏向的影響。第五章為技術進步偏向的影響,主要從實證角度探討技術進步偏向視角下如何分解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和相對勞動報酬份額。第六章為國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驗與教訓。第七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主要從短期、中期與長期時間維度探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政策問題。
有偏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目錄
目 錄
**章 緒論/ 1
**節 研究背景/ 1
一、中國經濟發展成就/ 1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之背景與緣起/ 4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含義/ 8
第二節 研究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思路、研究內容/ 12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12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 12
第三節 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13
一、創新之處/ 13
二、研究的不足與后續研究問題/ 15
第二章 經濟結構調整的理論基礎研究/ 17
**節 經濟發展分析基本框架/ 17
第二節 全要素生產率及其結構性含義/ 19
一、從生產率到全要素生產率/ 19
二、全要素生產率的內涵/ 20
三、全要素生產率的結構內涵/ 22
第三節 結構剛性、協調失靈與產業結構優化/ 25
一、結構剛性與企業結構優化/ 25
二、協調失靈與結構優化/ 27
第三章 有偏技術進步理論/ 31
**節 概論與圖形解釋/ 31
一、有偏技術簡要學說史/ 31
二、技術進步偏向的直觀含義/ 32
三、技術性定義/ 33
四、圖形解釋/ 35
第二節 技術進步偏向的新古典增長理論/ 39
一、二維技術進步的要素增進型表述/ 39
二、創新可能性邊界/ 41
三、技術進步偏向與穩態增長/ 44
第三節 技術進步偏向的內生增長理論/ 49
一、創新的經濟學特性/ 50
二、基本概念與內生技術進步偏向的基本原理/ 53
三、Acemoglu 模型/ 56
四、簡要評價/ 61
第四章 中國及跨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與技術進步偏向實證分析/ 62
**節 理論機制/ 62
第二節 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與技術進步偏向/ 65
一、數據來源/ 65
二、替代彈性與平均技術進步偏向估計/ 67
三、二元經濟結構與技術進步偏向/ 71
四、穩健性分析/ 74
五、分時間段回歸與其他命題的檢驗/ 76
第三節 跨國證據/ 79
一、數據來源/ 79
二、替代彈性與平均技術進步偏向/ 79
三、二元經濟結構與技術進步偏向/ 81
四、分樣本分析/ 83
五、跨國實證分析的基本結論/ 85
第五章 技術進步偏向的影響/ 86
**節 相關研究概述/ 86
一、技術進步偏向與收入分配、就業/ 86
二、技能偏向與工資不平等/ 88
三、技術進步偏向與全要素生產率/ 89
四、能源偏向: 新的前進方向/ 90
第二節 技術進步偏向與收入分配分解/ 90
一、引言/ 90
二、技術進步偏向估計與相對勞動者報酬份額分解方法/ 92
三、模型估計結果/ 94
四、收入分配分解/ 98
第三節 技術進步偏向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 101
一、基于核算方法的分解方法/ 101
二、全國總體全要素生產率分解/ 103
三、分省份全要素生產率分解/ 105
4 有偏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第六章 國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114
**節 美國/ 114
一、改革的歷史背景/ 114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16
三、改革的成效/ 118
四、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119
第二節 英國/ 120
一、改革的歷史背景/ 120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21
三、改革的成效/ 122
四、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123
第三節 德國/ 124
一、改革的歷史背景/ 124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25
三、改革的成效/ 127
四、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128
第四節 日本/ 130
一、改革的歷史背景/ 130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32
三、改革的成效/ 133
四、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135
第五節 韓國/ 137
一、改革的歷史背景/ 137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39
三、改革的成效/ 143
四、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143
第六節 澳大利亞/ 145
一、改革的歷史背景/ 145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146
三、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150
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153
**節 邏輯框架/ 153
第二節 改革目標/ 154
第三節 具體措施/ 155
一、發揮制度優勢做強基礎研究/ 155
二、積極推動應用型技術向生產領域擴散/ 156
三、以改善營商環境為核心推動政務改革/ 158
四、節制過度投資與無序投資, 提高資本要素效率/ 159
五、做好人力資源長期發展戰略規劃, 提高勞動要素效率/ 159
六、“三去一降一補” 制度化/ 161
參考文獻/ 162
展開全部
有偏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
蔡曉陳,男,1975年生,安徽宿松人,畢業于新疆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主要從事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教學工作,主要研究興趣為經濟結構與生產率,在《管理世界》、《統計研究》、CER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多篇。在中宏網等發表評論性文章10余篇,出版專著2部、譯著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基金項目以及四川省社科基金項目各1項,國家社科重大子項目負責人1項,主研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項目近20項。相關著作和論文曾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