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中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212731
- 條形碼:9787520212731 ; 978-7-5202-1273-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光中傳 本書特色
既是一部個人史,又是國家政治與法制歷史的一部分。
★陳光中先生的學生張建偉(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執筆,陳光中先生審定。
★豐富、真實、坦誠地記錄了陳光中先生九十余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既有意氣風發的日子,也有苦悶迷茫的時刻。
★再現陳光中先生為時代立言的人生志業:建言獻策,助推立法;潛心法學研究,著書立說;為糾正冤假錯案鼓與呼。
★展現陳光中先生致力于法學研究與法學教育事業的家國情懷:訴訟法學會廿年掌門;70年執教生涯;被聘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設立獎學金,勉勵人才。
陳光中傳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我國有名刑事訴訟法學陳光中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展現了其志業養成經過,潛心學術研究和法學教育的學者風范,以及為時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家國情懷。陳光中先生的經歷,每20年可以視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相互映襯。歷史的原因,讓他有春和景明的日子,也有苦雨交加的時刻,這些共同造就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其學術研究精神、教育理念和立德立言立功的德行值得后輩學習和借鑒。
陳光中傳 目錄
序言-Ⅶ
壹
楠溪江畔 年少志高-001
家庭背景-004
白泉小學-007
濟時中學-008
永嘉縣立中學-011
溫州中學-012
貳
南渡北行 負笈三校-015
以獎學金名額考入中央大學-017
在中山大學寄讀-022
轉入北京大學-025
投身廣西土改運動-027
“坐下來,我跟你說幾句話”-029
叁
頭角崢嶸 意氣風發-031
隨院系調整,來到北京政法學院-033
與刑事訴訟法結緣-038
跟隨蘇聯專家攻讀副博士學位-041
在刑訴界嶄露頭角-044
肆
塵世多違 櫛風沐雨-047
被“啟發”出來的“犯嚴重右傾錯誤”言論-049
“我們北大一塊過來的,不能沒有態度”-054
“組織上調整你去教歷史”-056
兩次參與“四清”運動-058
乘“末班車”出去“串聯”-060
在軍隊接管時期,受到審查-062
在“五七”干校初學炊事-063
到廣西大學重拾教鞭-066
伍
梧桐在京 鳳兮歸來-071
久違故都,一朝歸來-073
薊門煙樹,再續前緣-076
滿腔熱情,兩部專著-079
不同學術見解不是“精神污染”-083
獲得訴訟法學博士生導師資格-085
陸
眾望所歸 廿年掌門-087
擔任訴訟法學研究會總干事(會長)-090
一直堅持的幾件事-093
年會議題多與刑事訴訟法修改相關-096
訴訟法學研究會2006年換屆選舉-099
擔任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100
柒
士不旋踵 扛起重任-101
擔任常務副校長,主管昌平校區基建-103
穩定大局,接任校長一職-105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的破冰之旅-105
捌
修刑訴法 馳名海外-109
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背景-111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以重托-114
歐洲考察之旅-116
組織起草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117
“改革力度這么大,成效那么快,令人欽佩”-120
建言獻策,推動修法-1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審議通過-126
玖
執策千里 再續華年-12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31
對國際人權公約的研究-137
學術界的金字塔頂-139
參加憲法修改會議-141
反復精研,一心為法-142
拾
矮茶高松 細心栽培-145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147
培養研究生“十六字訣”-148
多讀有用之書-151
*重要的,是寫好博士論文-152
因材施教-156
鼓勵學生出國學習-157
“你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見解”-158
設立基金會,勉勵人才-159
拾壹
辯冤白謗 玉振金聲-161
聶樹斌案存在五大疑點-164
張志超案“顯然是個冤案”-171
清晰有力的理性聲音-173
拾貳
一生治學 如琢如磨-177
筆耕不輟,結集四卷-179
學術思想的核心:動態平衡訴訟觀-184
訴訟是真偽是非之爭,不能淪為競技游戲-190
對證明標準的理解-193
關于刑事訴訟制度的綱領性表述-194
學術觀點是很難妥協的-199
拾叁
書劍不老 鏡心依舊-203
學術研究,馬不停蹄-205
拒絕王立軍聘任-209
為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提建議-210
助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的制定-212
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不解之緣-213
司法制度史三部曲-216
《刑事訴訟法》英文版出版-222
家庭生活:婚姻及孩子-224
結語-227
附錄-231
陳光中教授主要榮譽與獲獎情況-231
陳光中教授主要論著-233
陳光中年表-241
展開全部
陳光中傳 作者簡介
張建偉,1966年出生,遼寧錦州人。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刑事訴訟法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1997~2000年師從陳光中教授攻讀刑事訴訟法學博士學位。曾供職于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政法大學。
學術著作有《司法競技主義——英美訴訟傳統與中國庭審方式》《刑事司法體制原理》《刑事司法:多元價值與制度配置》《論檢察》《證據的容顏·司法的場域》《刑事訴訟法通義》《證據法要義》《錯案成因與制度修補》等。學術隨筆有《法律皇帝的新衣》《法律稻草人》《羞于稱博士》《阿Q之死的標本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