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顧頡剛 內容簡介
《大家精要:顧頡剛》詳細講述了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和播種者,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顧頡剛的傳奇人生,并對他的學術思想進行了深入剖析和總結,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學問超級棒,為人熱心腸,不斷提攜年輕后學,而且熱心國事,有血有肉的史學大家形象。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和播種者,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先后任職于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創辦或主編過《燕京學報》《禹貢》《文史雜志》等學術名刊。1923年因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而享譽史壇,胡適稱贊他的“層累”說替“中國史學界開了一個新紀元”。
顧頡剛 目錄
天生讀書種子
買書成癮,藏書盈室
第2章 “大禹是條蟲”引發的風波
“禹為動物,出于九鼎”
“這是對我*淺的認識”
第3章 “替中國史學界開了一個新紀元”
時代、個人和境遇
“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
“在史學上稱王了”
第4章 “建設全民眾的歷史”
“雖是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的無稽的法則”
“二千五百年來一篇有價值的文章”
妙峰山的香會
在南國播撒民俗學的種子
第5章 “在真實的學識里
尋出一條民族復興的大道來”
創辦《禹貢》雜志,成立禹貢學會
重視實地考察,用心培養人才
第6章 “你的方法就是達爾文的方法”
歷史演進法
以研究故事的眼光和方法去研究歷史
偽史移植利用法
多所見聞,以證古史
創新與沉潛
第7章 “愈駁得猛厲,我愈感謝”
“多辯論一回,總可多少得些成績”
“完全把我當作一個平等的討論對手看待”
“我永遠要求得到的幸運,就是常有人出來把我痛駁”
第8章 始于疑而終于信
“所以有破壞,正因求建設”
“非有此破壞,我們的民族不能得到一條生路”
“使人人聞商周人之言,如今人之相與語”
第9章 “在研究學問之外應當做些事”
“在學問上則只當問真不真,不當問用不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要使一般人對于自己的邊疆得到些認識”
第10章 “我的性情過于愛才”
“此種胸懷,尤為余特所欣賞”
拼命發講義,逼學生搞研究
人生一樂
第11章 “學問中有真實的美感”
學問上的野心收不住
不求近功。樂于晚成
嗜學如命
第12章 “未能盡其才,但已盡了我的力”
二重人格與不能分工治學之苦
“事業心之強烈更在求知欲之上”
“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
生活的艱窘
第13章 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和播種者
從中心人物到史學大師
中國史學現代化的*先奠基人之一
國外的影響
學術精神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顧頡剛 節選
《大家精要:顧頡剛》:
鄭樵樵是宋代著名學者,他覺得各科的學問是必須會通的,他打破了各家各派不能相通的疆界,綜合一生的學問,編出了一部《通志》。鄭樵對前人的著述都不太滿意,他做過一部《詩辨妄》,對于齊、魯、韓、毛、鄭五家解釋《詩經》的說法都有批評。顧頡剛晚年回憶說:“鄭樵啟發了我對《詩經》的懷疑,我一方面研究鄭樵的思想,一方面研究《詩經》,我要離開了齊、魯、韓、毛、鄭五家的傳統說法,自己來尋《詩經》的真正意義。”
學術研究譬如積薪,后來居上。顧頡剛之所以能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震動中國史學界的“層累說”,撥開籠罩在古史系統上的千年迷霧,是與前代諸多學者的努力和積累分不開的。因此,顧頡剛在后來回顧《古史辨》是如何產生時,總是念念不忘前人在疑古辨偽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對他的啟發。
正如顧頡剛所說,前人疑古辨偽盡管很有成就,但總難以沖破經學的束縛和孔子的權威,無法從根本上廓清籠罩在古史系統上的迷霧。這其中有個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受時代風氣的影響。而顧頡剛所處的時代與前代學者大不相同了,“五四”前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同時代學者著作的影響及師友的直接點撥和刺激,終于使顧頡剛在疑古辨偽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時代成就了顧頡剛,時代造就了《古史辨》。
顧頡剛在《古史辨》**冊自序中,將他編寫《古史辨》的原因概括為三個方面,即時勢、個性和境遇。就時勢而言,顧頡剛認為,清代學者與前代學者相比,敢于脫離應用的束縛,也沖破了一尊的束縛,而且在古文家與今文家的互相攻擊揭短中,使觀戰者破除了對某一家派的迷信。同時,西洋的科學傳了進來,中國學者受到它的影響,對于治學的方法有了根本的覺悟,要把中國古今的學術整理清楚,認識它們的歷史價值。在此背景下,整理國故的呼聲*先倡始于章太炎,而實際領導者則是胡適。對顧頡剛而言,這兩人都是他從事古史辨偽的引路人。
1913年冬,剛入北大預科的顧頡剛曾與同學毛子水一道聽過章太炎的講學,他覺得章太炎的話既淵博,又系統,又有宗旨和批評,以前從沒有碰到這樣的教師,佩服極了。章太炎作為古文經學家,在講學中自然對今文經學大肆詆毀,但在顧頡剛看來,古文學家主張六經皆史,把孔子當作哲學家和史學家看待,是極合理的。因此,他當時愿意隨從章太炎之風,用看史書的眼光去認識六經,用看哲人和學者的眼光去認識孔子。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聽了章太炎的講學,顧頡剛的治學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他認為在學問上則只當問真不真,不當問用不用。學問固然可以應用,但應用只是學問的自然的結果,而不是著手做學問的目的。從此以后,他敢于大膽做無用的研究,不為一班人的勢利觀念所籠罩。他把這一覺悟看作將來在學問上成功的根源,而啟發他覺悟的就是章太炎對今文家“通經致用”的攻擊。
顧頡剛 作者簡介
王林,1966年生,河南正陽人。1996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和社會史的研究和教學。先后出版《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大師的風度與風骨》《山東近代災荒史》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