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實用教程(本科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58118
- 條形碼:9787117358118 ; 978-7-117-35811-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實用教程(本科教材) 本書特色
本書由湘雅醫院的周智廣教授組織編寫,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結構化教育是該團隊在國內首先提出并推廣,本書內容詳實易懂,具有較好的健康宣教科普價值,適用于各層次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培訓使用,便于他們理解后更好地開展患者教育。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實用教程(本科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主要介紹糖尿病結構教育,以1型糖尿病為主要特色,面向各級糖尿病專科醫務人員,旨在推動糖尿病結構化教育的規范與普及,特別是提高國內1型糖尿病照護和健康教育水平。本教程分為三大部分:
**部分:糖尿病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以1型糖尿病為重點和核心,以問答形式對糖尿病基本理論知識深入淺出進行解答;
第二部分:1型糖尿病教育實踐案例,包括糖尿病診療基本操作及結構化教育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方法以及結構化教育課程教案,包括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基礎知識及1型糖尿病結構化教育課程實操,以教案形式生動呈現特色化的1型糖尿病結構化教育。
本教程依托中國醫師協會,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團隊成員長期從事糖尿病診療及糖尿病教育領域,具有豐富的1型糖尿病教育實踐經驗,且具有全國糖尿病教育師培訓基礎。"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實用教程(本科教材) 目錄
理 論 篇
**章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相關基礎知識/ 2
1. 什么是糖尿病結構化教育?/ 2
2.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團隊由哪些成員構成?/ 2
3. 在糖尿病結構化教育中,教育師的職責和義務是什么?/ 2
4.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3
5.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的課程標準和內容是什么?/ 3
6.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如何實施?/ 3
7. 如何評價糖尿病結構化教育的質量?/ 3
8. 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的結構化教育有何不同?/ 4
9. 國外有哪些代表性的糖尿病結構化教育項目?/ 5
10. 國內有哪些代表性的糖尿病結構化教育項目?/ 7
第二章 糖尿病相關基礎知識/ 10
11. 血糖保持穩態的調控機制是什么?/ 10
12.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典型臨床表現及其發生機制是什么?/ 10
13. 糖尿病診斷的注意事項包括哪些?/ 11
14. 糖尿病有哪些分型?/ 11
15. 如何對糖尿病準確分型?/ 12
16. 如何評價胰島β細胞功能?/ 14
17. 胰島自身抗體的類型與作用是什么?/ 14
18. 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 15
19. 黎明現象、黃昏現象、索莫吉反應是什么?/ 16
第三章 1 型糖尿病相關基礎知識/ 18
20. 我國1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點是什么?/ 18
21. 1 型糖尿病具有哪些基本的臨床特征?/ 18
22. 1 型糖尿病的診斷要點是什么?/ 18
23. 兒童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就是1 型糖尿病嗎?/ 19
24. 1 型糖尿病可分為幾種亞型?/ 19
25. 1 型糖尿病發生的自然病程是怎樣的?/20
26. 1 型糖尿病發病可分為哪幾期?/ 21
27. 什么是1 型糖尿病的“蜜月期”?/ 21
28. 1 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22
第四章 血糖監測相關基礎知識/24
29. 評價血糖水平的方法有哪些?/24
30. 如何設立患者個體化的血糖控制目標?/24
31. 如何設立患者個體化的血糖監測頻次?/25
32. 什么是持續葡萄糖監測?/26
33. 什么是持續葡萄糖監測圖譜?/27
34. 持續葡萄糖監測包含哪幾種類型?/28
第五章 胰島素治療相關基礎知識/30
35. 胰島素如何發揮降血糖作用?/30
36. 影響胰島素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31
37. 胰島素除了降糖外還有哪些生物學作用?/ 31
38. 外源性胰島素和內源性胰島素有哪些不同?/32
39. 胰島素制劑如何分類?/32
40. 不同胰島素的作用特點是什么?/33
41. 胰島素的適用人群有哪些?/35
42. 兒童、妊娠期、哺乳期可以使用哪些胰島素?/35
43. 胰島素的副作用有哪些?/37
44. 胰島素起始治療方案有哪些?/38
45. 什么是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39
46. 什么是每日多次胰島素注射?/39
47. 什么是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40
48. 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有哪些優勢?/ 41
49. 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的適用人群和不適用人群有哪些?/42
50. 新型胰島素制劑有哪些?/42
第六章 糖尿病飲食相關基礎知識/46
51. 什么是糖尿病飲食?/46
52. 糖尿病飲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46
53. 食物是如何升高血糖的?/47
54. 什么是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47
55. 什么是食物的血糖負荷?/48
56. 對于糖尿病患者,為何特別強調碳水化合物的識別?/49
57.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計數法?它的作用是什么?/49
58. 蛋白質和脂肪是如何影響血糖的?/50
第七章 運動相關基礎知識/ 51
59. 什么是運動?/ 51
60. 科學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哪些益處?/ 51
61. 運動改善血糖的機制是什么?/52
62. 糖尿病患者運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有哪些?/52
63. 運動前需要做哪些評估?/53
64. 什么是運動處方?/54
65. 運動對血糖有哪些影響?/56
第八章 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相關基礎知識/59
66. 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有哪些?/59
67. 如何診斷低血糖癥?/59
68. 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危害?/59
69. 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低血糖?/60
70. 低血糖時的生理調控機制是什么?/60
71.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如何發生的?/ 61
72. 如何診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61
73. 什么是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61
74. 高滲高血糖綜合征是如何發生的?/63
75. 如何診斷高滲高血糖綜合征?/63
76.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是如何發生的?/63
77. 如何診斷糖尿病乳酸酸中毒?/64
78.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綜合征及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的
關聯和區別是什么?/64
第九章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及合并癥相關基礎知識/67
79.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有哪些?/67
80.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機制是什么?/67
81.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危險因素有哪些?/68
82. 1 型和2 型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有哪些異同?/68
83.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篩查時機是何時?/69
84. 慢性并發癥的篩查手段有哪些?/69
85. 如何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69
86. 針對1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重點對哪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進行
篩查?/70
第十章 1 型糖尿病與心理/72
87. 1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面臨哪些社會問題?/72
88. 1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哪些心理問題?/72
89. 1 型糖尿病患者家屬可能出現哪些心理問題?/73
90. 社會心理問題與血糖管理的關系是什么?/73
第十一章 其他治療技術相關基礎知識/75
91. 非胰島素類降糖藥物有哪些類別?/75
92. 1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使用哪些非胰島素類降糖藥物?/76
93. 什么是胰腺(島)移植?/76
94. 什么情況下適合做胰腺(島)移植?/77
95. 接受胰腺(島)移植后的患者情況如何?/78
96. 1 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是什么?/78
97. 1 型糖尿病的細胞治療是什么?/78
98. 1 型糖尿病可以被預防嗎?/79
方 法 篇
第十二章 血糖監測及結果解讀方法/82
99. 如何規范操作快速血糖儀?/82
100. 如何規范操作持續葡萄糖監測儀?/82
101. 如何解讀持續葡萄糖監測圖譜?/83
102. 如何根據持續葡萄糖監測圖譜調整胰島素劑量?/84
103. 案例分析1:持續葡萄糖監測圖譜解讀/85
第十三章 胰島素治療輸注技術/87
104. 如何教患者正確識別不同胰島素制劑?/87
105. 胰島素有哪些注射裝置?/ 88
106. 如何規范注射胰島素?/90
107. 注射胰島素有哪些注意事項?/ 91
108. 胰島素如何正確儲存?/92
109. 使用胰島素泵前應該教會患者哪些內容?/92
110. 如何規范置入胰島素泵?/93
111. 使用胰島素泵時應該注意哪些內容?/95
112. 如何選擇合適的胰島素治療方案?/95
第十四章 胰島素劑量調整方法/97
113. 胰島素劑量調整的基本思路是什么?/97
114. 胰島素劑量調整應遵循的基本順序是什么?/99
115. 如何計算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所需的胰島素劑量?/ 100
116. 如何計算糾正高血糖時的校正胰島素劑量?/ 101
117. 如何計算高/ 低血糖時的餐前胰島素總劑量?/ 101
118. 如何設置初始胰島素劑量?/ 102
119. 案例分析2:初始胰島素劑量設定/ 102
120. 如何調整基礎胰島素劑量?/ 103
121. 如何調整餐前胰島素劑量?/ 103
122. 案例分析3:每日多次胰島素注射劑量調整/ 106
123. 如何設置與調整胰島素泵基礎率?/ 108
124. 案例分析4:胰島素泵劑量設定/ 109
125. 何時適合使用臨時基礎率?/ 110
126. 如何應用胰島素泵的不同波形?/111
127. 如何處理黎明現象/ 黃昏現象?/ 112
展開全部
糖尿病結構化教育實用教程(本科教材) 作者簡介
主要從事自身免疫糖尿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先后主持國家、部省級和國際課題39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獎10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和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稱號。發表論文400余篇。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