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圖解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數字化基礎及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40049
- 條形碼:9787111740049 ; 978-7-111-74004-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數字化基礎及應用 本書特色
產品數字化設計、制造與檢測認證基礎
新版國家(國際)標準的解讀與應用指南
新一代GPS數字化 “落地”工具與方法
深度解析GPS數字化實用案例,全面推廣應用經驗
●標準全新:本書采用*新的數字化基礎國家(國際)標準
●內容全面:GPS數字化基礎規范內容全覆蓋,內容豐富、重點突出
●實用性強:圖、表、示例圖釋、軟件工具系統有機結合,便于參考使用
跟蹤ISO的發展更新,以GPS數字化基礎為對象,著重通過示例、圖解以及對照分析等手段,實現對GPS數字化規范及應用方法的詳細闡述,圖文并茂、實用性強,滿足制造業數字化、信息化的需要。
圖解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數字化基礎及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以示例、圖解及對照分析等形式圖文并茂地詮釋了新一代GPS的數字化理論基礎及關鍵技術。本書內容包括:GPS概述、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矩陣模型圖解、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基本原則和規則圖解、新一代GPS的數字化建模理論基礎圖解、新一代GPS的通用概念及應用圖解、工件與測量設備的測量檢驗及應用圖解、GPS測量設備及校準標準圖解,以及新一代GPS的幾何公差數學建模和幾何誤差檢驗中的不確定度分析。 本書主要適用于從事機械設計(包括機械CAD、機械制圖)的設計人員,從事加工、檢驗、裝配和產品質量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本書也可作為產品幾何特征的規范設計與檢測驗證相關國家標準的宣貫教材、大學畢業生崗前培訓的參考資料和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及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圖解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數字化基礎及應用 目錄
叢書序言
前言
第1章 GPS概述1
1.1GPS標準體系的形成過程1
1.1.1GPS概念的提出1
1.1.2**代GPS語言2
1.1.3新一代GPS語言3
1.1.4ISO/TC 213的組織結構4
1.1.5ISO/TC 213的工作范圍4
1.1.6ISO/TC 213的商業計劃5
1.2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特點與發展趨勢6
1.2.1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特點6
1.2.2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發展趨勢8
1.3國內外GPS標準體系的現狀9
1.3.1國外GPS標準體系的現狀9
1.3.2我國GPS的標準體系的發展與現狀10
1.4我國新一代GPS標準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及意義10
1.4.1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發展的必要性10
1.4.2建立我國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重要意義11
1.5建立和發展我國新一代GPS 標準體系的實施戰略12
1.5.1建立我國GPS新體系所面臨的主要問題12
1.5.2我國GPS標準體系構建的原則12
1.5.3我國GPS標準體系構建和實施應對策略的建議13
第2章 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矩陣模型圖解15
2.1GPS標準的類型15
2.1.1GPS基礎標準15
2.1.2GPS綜合標準15
2.1.3GPS通用標準17
2.1.4GPS補充標準17
2.2GPS通用標準矩陣17
2.2.1矩陣行18
2.2.2矩陣列18
2.3制定GPS標準的規則和要求19
2.3.1制定GPS標準的規則19
2.3.2GPS標準*后一個附錄的要求19
2.4GPS矩陣模型的應用示例20
2.5GB/T 20308—2020的主要變化22
第3章 新一代GPS標準體系的基本原則和規則圖解24
3.1GPS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24
3.1.1GPS基本概念24
3.1.2圖樣上讀取規范的基本假設25
3.1.3GPS基本原則25
3.2GPS缺省規范操作集的標注規則30
3.2.1ISO缺省GPS規范的一般規范30
3.2.2其他的缺省GPS規范30
3.3特定規范操作集的標注規則31
3.3.1ISO基本規范的附加補充信息(要求)31
3.3.2括號中表述的規則31
3.4GB/T 4249—2018的主要變化32
第4章 新一代GPS的數字化建模理論基礎圖解33
4.1表面模型34
4.1.1表面模型的定義及分類34
4.1.2表面模型術語之間的關系35
4.2幾何要素36
4.2.1理想要素和非理想要素36
4.2.2公稱要素、實際要素、離散要素、采樣要素、規范要素和檢驗要素39
4.2.3單一要素、組合要素和要素對40
4.2.4組成要素和導出要素43
4.2.5提取要素、擬合要素、候選要素、替代要素、濾波要素和重構要素47
4.2.6無限要素、限定要素、完整要素和部分要素51
4.2.7使能要素、截面要素和接觸要素53
4.2.8幾何要素術語之間的關系55
4.2.9幾何要素與表面模型的關系56
4.3特征62
4.3.1基本特征62
4.3.1.1本質特征63
4.3.1.2方位特征63
4.3.2單個特征和批量特征66
4.3.3計算特征和復合特征68
4.3.4單一特征和關聯特征68
4.3.5輸入要素、偏差要素、參考要素和面向要素69
4.3.6單個工件的GPS特征71
4.3.7裝配體或子裝配體特征81
4.3.8特征術語之間的關系84
第5章 新一代GPS的通用概念及應用圖解86
5.1幾何規范和檢驗的模型87
5.1.1恒定類別和恒定度87
5.1.2操作89
5.1.2.1操作的定義及分類89
5.1.2.2操作的應用示例92
5.1.3規范96
5.1.4偏差97
5.1.5對偶性97
5.1.6數學符號與定義98
5.2GPS規范、操作集和不確定度105
5.2.1規范操作和檢驗操作105
5.2.2操作集106
5.2.3GPS不確定度的基本概念109
5.2.4GPS規范的基本概念111
5.2.5GPS不確定度對基本原則的影響112
5.2.6規范過程113
5.2.7檢驗過程114
5.2.8不確定度、操作集和操作之間的關系114
5.3被測要素115
5.3.1被測要素術語的定義115
5.3.2基本被測要素的建立115
5.3.3建立幾何要素的缺省規則117
5.3.3.1缺省規則117
5.3.3.2建立組成要素的缺省規則117
5.3.3.3建立中心要素的規則119
5.4幾何特征的GPS偏差量化123
5.4.1局部幾何偏差123
5.4.1.1局部幾何偏差的定義123
5.4.1.2局部幾何偏差類型123
5.4.2量化函數123
5.4.2.1量化函數的定義123
5.4.2.2變動曲線125
第6章 工件與測量設備的測量檢驗及應用圖解128
6.1按規范驗證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規則128
6.1.1按規范驗證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規則術語的定義129
6.1.2默認判定規則130
6.1.2.1通則130
6.1.2.2默認的合格和不合格概率限133
6.1.3按規范驗證合格或不合格的規則及不確定區133
6.1.3.1按規范驗證合格的規則133
6.1.3.2按規范驗證不合格的規則133
6.1.3.3不確定區134
6.1.4判定規則在供應商與顧客關系中的應用134
6.1.5GB/T 18779.1—2022與GB/T 18779.1—2002的不同134
6.2GPS測量、測量設備校準和產品驗證中的測量不確定度評估指南136
6.2.1測量不確定度術語的定義136
6.2.2測量不確定度評估的迭代GUM法137
6.2.3不確定度管理程序(PUMA)139
6.2.3.1給定測量過程的不確定度管理139
6.2.3.2設計和開發測量過程或測量程序的不確定度管理139
6.2.4測量不確定度來源141
6.2.5測量不確定度的評估方法142
6.2.5.1不確定度分量的A類評估143
6.2.5.2不確定度分量的B類評估143
6.2.5.3不確定度分量的評估示例144
6.2.5.4合成標準不確定度uc的評估方法146
6.2.5.5擴展不確定度U的評估147
6.2.6基于PUMA的不確定度概算方法147
6.2.6.1不確定度概算的前提條件147
6.2.6.2不確定度概算的標準程序148
6.2.7環規兩
圖解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數字化基礎及應用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團隊由相關標委會專家組成,專業性權威性均強。主要由全國產品幾何技術規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40)專家和多年來從事該領域研究及有關標準制、修訂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編撰。本書由趙鳳霞(SAC/TC 240委員)、張琳娜(SAC/TC 240副主任委員)、明翠新(SAC/TC 240主任委員)任主編。參加本書編寫的人員有:方東陽、鄭鵬(SAC/TC 240委員)、俞吉長(SAC/TC 240委員)、王慶海、韓思蒙、潘康華(SAC/TC 240秘書長)、王玉霞。另外,趙晨、姚松臣、王吉慶、鄭晨晨、費文倩、鄭嘉琦等參與了本書圖表及相關內容的整理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