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三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5038
- 條形碼:9787543235038 ; 978-7-5432-3503-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三版) 本書特色
在距離《空間的力量》**版出版十周年之際,第三版《空間的力量》得以出版,這本學術著作總結了全球經驗,基于中國實際,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制度背景和空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空間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路,展現了中國區域經濟的“雙重中心—外圍”格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方向與政策建議。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三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空間的力量》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新增了三章全新的內容,豐富了先前的研究,同時,更新了部分數據和相關內容。作者運用空間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理解中國的城市化、區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本書的主體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關城市和區域發展的疑問,包括:“為什么不當的區域發展政策造成效率與平衡的沖突?”“為什么城市間出現人力資本的分化?”“為什么城市規模將損失就業與公平?”“為什么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為什么扭曲土地供應不利于經濟競爭力?”“為什么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進福祉?”“為什么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債務相關?”等。基于以上討論,本書提出應該通過一系列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和地區間自由流動,能夠使區域經濟“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實現增長與和諧的共贏。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三版) 目錄
1.1關于城市的三個故事
1.2地理:凹凸不平的中國
1.3開放:面朝大海的中國
1.4政治:市場分割的中國
1.5本書的視角、結構和主要發現 2中國城市發展的效率與扭曲
2.1地理、集聚與“中心—外圍”的城市體系
2.2中國的城市體系
2.3經濟開放與中國城市體系的演化
2.4扭曲的城市化和經濟的結構性矛盾
2.5小結 3中國區域發展的集聚與平衡
3.1平衡區域發展的路徑與成效
3.2大轉折:2003年以來的區域平衡政策
3.3區域發展水平收斂的伴生后果——生產率增長的拐點
3.4配置效率的惡化
3.5小結 4為什么城市間出現人力資本的分化?
4.1城市、人力資本外部性與教育回報
4.2高技能勞動力促進城市發展
4.3城市發展中的技能互補與戶籍制約
4.4小結 5為什么后工業化時期城市化相關改革更緊迫?
5.1城市學習效應的理論假說
5.2數據與模型
5.3實證研究
5.4機制檢驗
5.5結論與政策含義 6為什么限制城市規模將損失就業與公平?
6.1規模經濟對就業和收入的提升
6.2數據與模型
6.3城市規模與就業:實證結果
6.4城市規模對就業效應的異質性
6.5小結 7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
7.1地理與城市群發展
7.2模型設定和數據
7.3內需是否會使城市體系分散化?
7.4小結 8為什么扭曲土地供應不利于經濟競爭力?
8.1影響中國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政策背景
8.2中國的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效率比較
8.3城市土地利率效率的決定及跨時比較
8.4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應如何推升了東部工資
8.5小結 9為什么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
9.1地理、政策與經濟增長
9.2數據和研究方法
9.3實證分析
9.4小結 10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進福祉?
10.1資本深化與就業彈性的下降
10.2為什么政府干預會降低就業彈性:背景與機制
10.3數據與模型
10.4實證結果
10.5小結 11為什么“遠、大”的新城導致債務風險?
11.1新城建設:我們知道了什么?
11.2中國的新城建設
11.3新城融資模式和債務風險
11.4小結 12為什么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債務相關?
12.1央地關系與政府債務
12.2研究設計與數據說明
12.3實證結果與分析
12.4小結 13邁向分工與協調:“雙重中心—外圍”模式下的中國區域發展
13.1新發展階段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13.2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新理論
13.3暢通國內大循環與央地關系
13.4分工與協調并重的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13.A附錄:中國區域經濟“雙重中心—外圍”結構的實證依據 14再論“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展望中國經濟的未來
14.1轉型與發展中大國的困境與出路
14.2制度障礙與政策調整
14.3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發展基于中國實踐的空間政治經濟學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三版) 作者簡介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教育 部長江學者、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工作于復旦大學,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工作于美國哈佛大學和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曾擔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咨詢專家。著有專著《大國治理》和《空間的力量》等,以及學術科普著作《大國大城》《向心城市》。現擔任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編輯和《世界經濟》等期刊編委。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勞動經濟學。近年來的研究主要是對城市和區域發展政策進行評估,并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和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來自空間政治經濟學的戰略思考。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