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伐木 : 一場情感波瀾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3438
- 條形碼:9787208183438 ; 978-7-208-18343-8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伐木 : 一場情感波瀾 本書特色
★托馬斯·伯恩哈德是20世紀*偉大的德語作家之一,厄普代克、卡爾維諾、桑塔格、帕慕克、耶利內克推崇的文學大師 ★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和社會現實,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誕與悖謬 ★我的生活,我的存在,都是在演戲,總是在表演給人看,從來不是我的真實生活 ★格里爾帕策獎、奧地利國家文學獎、畢希納獎、自由漢莎城市不來梅文學獎、尤利烏斯·卡姆佩獎、安東·維爾德甘斯獎、弗朗茨·特奧多爾·喬科爾文學獎、聯邦商會文學獎、德國工業聯邦協會文化委員會文學獎等獎項得主 托馬斯·伯恩哈德 經典小說 ★2015年話劇《伐木》在華演出,近5個小時的劇場馬拉松成為當時*熱文化事件
伐木 : 一場情感波瀾 內容簡介
小說《伐木》記敘了一位作家在維也納受邀參加藝術家晚宴的心理獨白。“我”一邊坐在沙發椅上,一邊回想著白天去參加摯友喬安娜的葬禮、思索眼前的所見,以及幾十年來在奧地利文藝圈的交往與發展,整個晚上往事與現實交疊眼前,“我”發現周圍盡是虛偽與卑劣,而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假象中”。
伐木 : 一場情感波瀾 目錄
伐木 : 一場情感波瀾 相關資料
最能代表奧地利文學的只有伯恩哈德,他同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德語文學的核心人物之一。——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 伯恩哈德是獨一無二的。——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 伯恩哈德的散文見證了一個“擁有崇高藝術且對道德持嚴肅態度的歐洲,其重視內心生活和心靈感受的傳統,以及那既不可通過任何電子技術強化,也不是由機器可以復制的心靈的探索,具有極高的價值”。——蘇珊•桑塔格 伯恩哈德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 伯恩哈德塑造的人物拒絕想疾病、失敗和不公正低頭;他們懷著瘋狂的怒火和魯莽的意志堅持抗爭,盡管結局慘烈。但即便這些人最終都失敗了,我們看到的,卻并非失敗或屈服,而是他們的執著的爭辯和抗爭。——奧爾罕·帕慕克 伯恩哈德是當代歐洲小說大師之一……繼卡夫卡和卡內蒂之后,感受力最敏銳的作家之一,能夠出神入化地表現形象與姿態。——喬治·斯坦納 他的生活就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他不是空想家,也不是大發明家,他所創造的巨大成就,是他的獨特語調,他的語言的音樂性……是他將語言引進了德語語境,這樣一種語言將永遠與他和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維蘭特·施密特 20世紀世界文學范圍內的一個非主流的獨特聲音。——曼弗雷德·米特邁爾 《伐木》其實是德文劇名的翻譯,這個詞在德語里有多種含義,一方面它是指一棵樹被砍以后慢慢倒地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有樹被砍掉的意思。這個劇名在劇中有兩重含義。一方面,劇中的人厭惡自己的生活環境,想回到森林和自然去。另外一方面,伯恩哈德批判的那些伐木者,其實是那些毀滅真實的虛偽藝術家,他們背叛了自己的真實和初衷。伯恩哈德寫這部小說很大膽,因為他罵完后,拋棄了自己的朋友和圈子。但他為什么要罵?我覺得他不只是罵他們,也是罵自己,罵我們所有的人。一個藝術家有這樣反抗的態度,是在拼命尋找真實,尋找自己的路。——話劇《伐木》導演克里斯蒂安·陸帕 伯恩哈德的《伐木》字字珠璣,句句擲地有聲,毫不留情。這部作品是對維也納上流社會,藝術界、戲劇界和表演界的尖刻批判。作者具有精確觀察的迷人天賦。然而,這也是伯恩哈德的真正高明之處,他所表現的并不是一個義憤填膺的老頑固的哀嘆。相反,書中的文字處處透著幽默,甚至怪誕得讓讀者在讀到“藝術家晚宴”的描述時不禁會心一笑,不,是放聲大笑。這本書讀起來讓人如癡如醉。——威廉·魯普雷希特·弗里林,Literaturzeitschrift.de 一場“藝術家晚宴”由其中一位賓客——中年作家兼敘述者——的獨白和狂熱的思索在我們面前展開。敘述者以典型的伯恩哈德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愛恨,他認為這個社會摧毀的正式其聲稱要頌揚的藝術天才。——《圖書館雜志》 主人公的獨白式敘述被寫成了一個漫長的段落,從小說的第一頁開始,一直到最后一頁。連續不斷的意識流對讀者的要求很高,但完全適合這篇充滿諷刺的悲嘆。——《出版人周刊》
伐木 : 一場情感波瀾 作者簡介
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作家之一,也是“二戰”之后德語文壇風格最獨特、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對他有很多稱謂:“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敵視人類的作家”“以批判奧地利為職業的作家”“災難與死亡作家”“夸張藝術家”“故事破壞者”等。
特立獨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機)和社會現實(人道與社會變革)。文字極富音樂性,以犀利的夸張、重復和幽默,將人類境遇中種種愚鈍與疾病,痛苦與冷漠,習慣與禁忌推向極端,向紛亂昏暗的世界投擲出一支支光與熱的火炬。
譯者簡介:
馬文韜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作家之一,也是“二戰”之后德語文壇風格最獨特、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對他有很多稱謂:“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敵視人類的作家”“以批判奧地利為職業的作家”“災難與死亡作家”“夸張藝術家”“故事破壞者”等。
特立獨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機)和社會現實(人道與社會變革)。文字極富音樂性,以犀利的夸張、重復和幽默,將人類境遇中種種愚鈍與疾病,痛苦與冷漠,習慣與禁忌推向極端,向紛亂昏暗的世界投擲出一支支光與熱的火炬。
譯者簡介:
馬文韜
北京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教授,曾任《世界文學》雜志顧問,中國外文局翻譯專業資格考評中心專家,德國格里美豪森學會理事,2007年起擔任奧地利托馬斯·伯恩哈德基金會顧問委員會委員。主要論著有《瑞士德語文學史》等。主要譯著有小說《黑白天使》《歷代大師》,戲劇《縱火犯》《罵觀眾》《英雄廣場》,詩歌《傅立特詩選》《薩拉·基爾施詩選》,以及文學論著《歌德與席勒》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