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評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613044
- 條形碼:9787519613044 ; 978-7-5196-1304-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評價 本書特色
構建了城鎮化質量的測評體系,運用相關數據對我國近十年的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了定量分析。
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評價 內容簡介
本書從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以人為本、產城融合等視角,闡述和分析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路徑、智慧型城鎮化的邏輯與支撐、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生態文明、打造低碳依據的城鎮化格局、構建人才友好宜居的城鎮化、推進城市高質量轉型和升級、產業發展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等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和國家政策。本書評價研究部分,構建了城鎮化質量的測評體系,運用相關數據對我國近十年的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了定量分析,力求大致把握我國城鎮化質量的現狀,并能對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難題進行一定的監測和反饋,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評價 目錄
前言1
**章創新發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路徑1
一、品質導向的城市產品創新3
二、融合導向的城市技術創新5
三、多元導向的城市治理創新7
四、開放導向的城市協同創新9
第二章科技驅動—智慧型城鎮化的邏輯與支撐11
一、綠色科技是中國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驅動力13
(一)綠色科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所在14
(二)發展綠色科技首先需要進行三個方面的創新15
(三)綠色科技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支撐16
二、建設“智慧城市”亟須理順四組關系17
(一)“智慧”不是“智能”,以人為本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7
(二)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激發市場的活力,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18
(三)“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注意“全面開花”與典型示范的協調,寧缺毋濫19
(四)公共服務領域的共享發展是重點,兼顧私人服務領域的跨越式發展20
三、建設“智慧城市”需與“五大發展”理念有機融合21
(一)創新發展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前提和首要任務21
(二)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22
(三)探索破解城市病問題,推動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22
(四)“騰籠換鳥”與“一帶一路”相結合,開放發展23
(五)著重加強公共服務產品的普及和推廣,共享發展25
第三章綠色發展——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生態文明—以北京市為例27
一、北京市“兩山論”踐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30
二、北京市“兩山論”踐行效果的評價31
三、“兩山論”踐行效果省際比較35
第四章雙碳約束——打造低碳宜居城市空間格局37
一、碳排放對城市綠色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41
(一)模型設定41
(二)變量說明41
(三)計量檢驗44
二、城市綠色競爭力的時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48
(一)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48
(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50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52
(一)研究結論52
(二)政策建議52
第五章以人為本——構建人才友好宜居的城鎮化55
一、問題的提出57
二、構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理論價值60
(一)產業布局和創新趨勢對人才集聚提出“新要求”60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重塑人才集聚“新趨勢”60
(三)吸引集聚人才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必修課”61
(四)人才紅利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新動能”62
(五)城市空間成為各類人才成長和發展的“蓄水池”62
(六)人才友好成為未來城市轉型變革的“新底色”62
三、“人才友好型城市”的五維內涵63
(一)環境友好:在城市人才服務環境優化上破題發力63
(二)制度友好:在城市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上破題發力63
(三)發展友好:在城市人才發展平臺建設上破題發力64
(四)民生友好:在城市人才民生福祉增進上破題發力64
(五)文化友好:在城市人才精神文化引領上破題發力65
四、加快構建“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現實路徑65
(一)“謀”字開路,加強人才友好型城市戰略規劃65
(二)“改”字當先,破除城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壁障66
(三)“用”字立基,拓寬城市人才成長和價值實現平臺66
(四)“優”字入手,提升城市人才公共服務品質67
(五)“融”字支撐,營造城市愛才敬才文化氛圍67
第六章共同富裕——超大城市的挑戰與解決路徑—基于北京的調查研究69
一、北京推動共同富裕的經驗與成效72
(一)人才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城市共同富裕的動力基礎72
(二)促進城市就業和產業匹配,提高初次分配勞動份額72
(三)各類城市資源傾斜投向薄弱地區,強化再分配導向73
(四)推動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擴圍提質”,保障促進社會公平74
(五)深挖城市文化資源寶藏,推動人民群眾精神富裕75
(六)樹立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導向,滿足市民多元化訴求75
二、北京推動共同富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76
(一)農村居民大多還屬于低收入群體76
(二)中等收入群體發展仍存在“脆弱性”76
(三)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依然偏大77
(四)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77
三、推動超大城市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78
(一)進一步拓寬城市勤勞創新致富渠道78
(二)在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同時鞏固城市現有中等收入群體78
(三)加快探索超大城市實現城鄉融合的有效路徑79
(四)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城市居民的獲得感79
(五)完善群眾訴求驅動的市域社會治理機制,完善和推廣北京“五個一”的做法80
第七章城市更新——推進城市高質量轉型和升級81
一、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的比較與建議83
(一)發達國家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比較與啟示83
(二)國內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建設的實踐進展和特點86
(三)優化我國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的建議89
二、城市更新中文化活力的多維屬性92
(一)從歷史維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強化文化傳承性92
(二)從比較維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強化文化差異性93
(三)從治理維度看,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強化文化包容性94
三、城市更新中文化活力的主要形態特征95
四、我國城市更新主要面臨的文化活力問題97
(一)城市文化價值挖掘不夠,同質化現象仍然突出97
(二)城市風貌缺乏美學設計,空間文化記憶流失較為嚴重98
(三)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不足,對城市更新帶動作用有限99
(四)社會公眾獲得感不夠充分,共治共享機制仍需完善100
五、激發文化活力、促進城市更新的實現路徑101
(一)以規劃引領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為重點,彰顯城市特色文化價值101
(二)以城市設計和“微更新”為重點,營造城市文化品質空間102
(三)以數字文化和文旅融合為重點,增強城市文化產業實力102
(四)以保留“煙火氣”和社會共治為重點,涵養城市文化的社會厚度103
第八章產城協調——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綠色融合105
一、中國綠色工業化與綠色城鎮化的邏輯關系108
二、綠色工業化與綠色城鎮化互動的制度因素112
(一)綠色工業化與綠色城鎮化互動的正式制度114
(二)綠色工業化與綠色城鎮化互動的非正式制度116
(三)綠色工業化與綠色城鎮化互動的實施機制117
第九章高質量發展——建立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119
一、中國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122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依據122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和內容127
二、中國城鎮化質量評價136
(一)整體結果分析136
(二)各省份城鎮化質量評價分析138
(三)各區域城鎮化質量評價分析140
三、城鎮化質量的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142
(一)城鎮化質量的空間差異分析142
(二)城鎮化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147
第十章縣域城鎮化——有效固化人口實現鄉村振興161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163
(一)鄉村振興的關鍵難點在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163
(二)縣域城鎮化是有效固化農村人口的關鍵第三極164
(三)教育固化人力資本是城縣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164
二、模型與實證檢驗165
(一)構建人口三級流動模型165
(二)實證檢驗結果及結論166
三、政策建議167
(一)縮小收入差距是有效固化縣域勞動力的關鍵167
(二)擴大就業機會是增強縣域就業吸引力的核心168
(三)發展職業教育是就地固化縣域勞動力的重要手段169
(四)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縣域發展的必經之路170
后記171
報告參考文獻173
展開全部
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評價 作者簡介
宋濤,男,經濟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亞洲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北京市優秀人才。現任城市綠色發展科技戰略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城市經濟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城市病”、宏觀經濟研究。近5年來,宋濤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課題10余項,參加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項目、中央組織部委托項目、國家統計局委托重點項目、生態環境部委托項目、國務院扶貧辦委托項目、北京市科委委托專項課題等在內的各類課題30余項,承接地方規劃研究近10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參著或參編著作10余部。獲批國家軟件著作權1項,獲批國家專利1項。參與的著作曾獲第二屆中國軟科學獎、北京市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生產力發展重要理論成果獎等。宋濤,男,經濟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亞洲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北京市優秀人才。現任城市綠色發展科技戰略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城市經濟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城市病”、宏觀經濟研究。近5年來,宋濤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課題10余項,參加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項目、中央組織部委托項目、國家統計局委托重點項目、生態環境部委托項目、國務院扶貧辦委托項目、北京市科委委托專項課題等在內的各類課題30余項,承接地方規劃研究近10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參著或參編著作10余部。獲批國家軟件著作權1項,獲批國家專利1項。參與的著作曾獲第二屆中國軟科學獎、北京市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生產力發展重要理論成果獎等。
趙崢,經濟學博士。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北京師范大學、亞洲理工學院亞太地區資源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共建亞太綠色發展中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綠色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全球未來展望項目中國專家;中國-歐盟環境政策對話項目中方專家;中國城市經濟學學會學科建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近年來,主要圍繞城市化、區域與城市發展、創新戰略、綠色經濟等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現為《亞太城市綠色發展報告》主編,《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副主編。先后出版《中國城市化與金融支持》《北京城市產業體系選擇研究》《產業升級與國家競爭優勢》等多部著作,參與編著《首都科技創新發展報告》《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中國市場經濟報告》《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等知名研究報告十余部,在國家各類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獲中國軟科學獎、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主持及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成都市、西安市等的數十項研究課題,并為多地政府編制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或開展決策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