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128297
- 條形碼:9787556128297 ; 978-7-5561-2829-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 本書特色
1、紀念木心逝世十周年,再看三十余位特邀學者筆下的木心。
2、陳子善、陳丹青、孫郁、林少華、童明、馬家輝、張抗抗、李靜等眾多大咖學者作家從專業角度研究、點評木心,為讀者帶來與眾不同的視角與解讀。
3、胡曉申、王琪森、方陽、陳向宏、夏烈等與木心親身交往的友人、晚生后輩傾情回憶木心生平往事。
4、本書內容涵蓋對木心生平往事的回憶與解說,對木心的綜合性評述,對木心具體作品的學術性評論,對其畫作與音樂作品的解析,關于木心紀念館與美術館的篇什,包含木心研究的方方面面,且均為以往的木心紀念專號沒有收錄的。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 內容簡介
木心生前很在乎讀者對自己作品的反應,他看重讀者,也對他們寄予厚望。木心以卓爾不群的才識與風度被廣大讀者注目。這里所匯集的主要是一批專業的讀者,如陳子善、孫郁、童明等,他們從各自的角度談了對木心其人其作的看法,其中多有可觀者。此外,還有在木心晚年的藝術生涯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三位當事人陳英德、陳丹青、陳向宏的文章,讀者借此可以看到久違的相遇與相知。
本書輯收入對木心生平往事的回憶與解說,第二輯收入孫郁、李靜等人對木心的綜合性評述,第三、四輯收入對木心具體作品的學術性評論,第五輯收入對其畫作與音樂作品的解析,第六輯收入關于木心紀念館與美術館的篇什,對于讀者理解木心不無裨補。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 目錄
1 編者的話
輯 一
3 風啊,水啊,一頂橋——我所認識的木心 | 王琪森
12 追憶父親與木心先生 | 胡曉申
19 禮遇之約 | 陳向宏
24 與木心先生的下午茶 | 夏烈
31 “我是一個遠行客”
——木心在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 | 李平
40 “無愧于藝術對我的教養”
——木心人生中的幾次抉擇 | 夏春錦
輯 二
53 在京、海之間的木心 | 孫郁
62 木心: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 李靜
67 木心:帶根的流浪詩人 | 孫萌
77 木心:清雅慵懶的顧影水仙 | 豐云
88 領略漢語之美 | 林少華
91 木心三帖 | 馬家輝
98 木心冊頁 | 胡竹峰
輯 三
123 木心論 | 鄭明娳
131 現當代文學中漢語審美之新變與古韻
—— 木心的語言之趣 | 劉茉琳
145 木心筆下的張愛玲 | 陳子善
148 周氏兄弟之于木心 | 子張
163 木心詩歌與周作人散文的互文性解讀 | 甘宇慧
輯 四
179 《豹變》序 | 童明
205 木心作品中的“我與你” | 李靜
213 木心:“我是日本文藝的知音” | 林少華
217 誅心看木心 | 胡赳赳
223 一個少年虛構的詩人 ——談木心的詩 | 廖偉棠
230 自我完成的詩人木心 | 趙鯤
244 寂寞猛于虎——評木心先生《竹秀》 | 徐小斌
247 “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大自由”
——解碼木心《洛陽伽藍賦》 | 趙思運
輯 五
263 看木心的超自然風景畫 | 陳英德
275 機里藏機,變外生變——木心形上轉印畫 | 隴菲
285 木心繪畫里的精神世界 | 肖小蘭
291 米修與木心:幽靈的交遇 | 陳丹青
297 木心自度曲——談木心遺樂及其整理改編 | 隴菲
輯 六
319 今晚對月亮說的話 | 陳向宏
321 烏鎮的倒影 | 張抗抗
329 “沒有天空,可也沒有翅膀”
——訪木心故居隨想 | 周立民
337 記木心美術館 | 廖偉棠
343 去烏鎮,看望木心先生 | 李娟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 相關資料
編者的話
夏春錦
作者與讀者真是一對耐人尋味的關系。對此,身為作家和詩人的木心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讀者’,在我心目中是浩蕩的、儀態萬方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幾乎是我全部的美學。你是我的讀者,那還得了。”
這后一聲,是木心發現自己的讀者時的驚嘆。他看重讀者,寄予厚望,覺得他們至少應該與自己等量,甚至高于自己。為此他像追索理想一般尋找自己心目中的讀者。
木心自1983年恢復寫作并發表作品以來,至2021年已三十八年。按理說,有了這數十年的檢驗,如果真如某些人所說的“不過如此”,那理應如曇花之一現,彗星之劃過蒼穹也。
但事實是,即便在劫后余生之初,木心也能以卓爾不群的才識與風度折服身邊有數的幾位慧眼者。書中所收王琪森的《風啊,水啊,一頂橋——我所認識的木心》和胡曉申的《追憶父親與木心先生》即是這樣的記錄。
出國不久,木心的才華便得以顯露。特別是陳英德夫婦和陳丹青等友朋的賞識與鼓勵,使他重拾了創作的信心,旋即在海外贏得聲名。有意思的是,人們對木心的關注,竟是起于繪畫,而聚焦于文學。書中陳英德的《看木心的超自然風景畫》一文即是在這樣的歷史機緣下寫成的。此文給了驚魂未定的木心以極大的關懷與鼓舞,因此被他視為自己“藝術歷程上首次出現的頭等大事”。他為此還在感謝信中興奮地寫道:“如果我終于為人所‘知’,便是始于二位‘先知’。”
在木心晚年的藝術生涯中,除了陳英德夫婦,還有陳丹青和陳向宏兩位晚輩與之相知深,他們對木心的禮遇已被廣為傳頌。陳丹青于2019年出版了《張岪與木心》,選進本書的是一篇散落集外的《米修與木心:幽靈的交遇》,本色的文字,在在透出作者的真性情。陳向宏被木心稱作“忙碌的陶淵明”,曾經的文藝青年,如今以實干家著名,從其《禮遇之約》與《今晚對月亮說的話》兩文中,讀者可以探知其力邀木心歸來的初衷。
“知”木心者,還有時間就以木心散文為研究課題的臺灣學者鄭明娳。她在木心的部書《散文一集》出版當年(1986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現代散文縱橫論》。其中《木心論》一文指出:“就現代散文的發展而言,這樣的散文實在是值得開拓的一種類型,值得作者去努力耕耘,也值得讀者去細心再三品味。”
編者的話
夏春錦
作者與讀者真是一對耐人尋味的關系。對此,身為作家和詩人的木心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讀者’,在我心目中是浩蕩的、儀態萬方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幾乎是我全部的美學。你是我的讀者,那還得了。”
這后一聲,是木心發現自己的讀者時的驚嘆。他看重讀者,寄予厚望,覺得他們至少應該與自己等量,甚至高于自己。為此他像追索理想一般尋找自己心目中的讀者。
木心自1983年恢復寫作并發表作品以來,至2021年已三十八年。按理說,有了這數十年的檢驗,如果真如某些人所說的“不過如此”,那理應如曇花之一現,彗星之劃過蒼穹也。
但事實是,即便在劫后余生之初,木心也能以卓爾不群的才識與風度折服身邊有數的幾位慧眼者。書中所收王琪森的《風啊,水啊,一頂橋——我所認識的木心》和胡曉申的《追憶父親與木心先生》即是這樣的記錄。
出國不久,木心的才華便得以顯露。特別是陳英德夫婦和陳丹青等友朋的賞識與鼓勵,使他重拾了創作的信心,旋即在海外贏得聲名。有意思的是,人們對木心的關注,竟是起于繪畫,而聚焦于文學。書中陳英德的《看木心的超自然風景畫》一文即是在這樣的歷史機緣下寫成的。此文給了驚魂未定的木心以極大的關懷與鼓舞,因此被他視為自己“藝術歷程上首次出現的頭等大事”。他為此還在感謝信中興奮地寫道:“如果我終于為人所‘知’,便是始于二位‘先知’。”
在木心晚年的藝術生涯中,除了陳英德夫婦,還有陳丹青和陳向宏兩位晚輩與之相知深,他們對木心的禮遇已被廣為傳頌。陳丹青于2019年出版了《張岪與木心》,選進本書的是一篇散落集外的《米修與木心:幽靈的交遇》,本色的文字,在在透出作者的真性情。陳向宏被木心稱作“忙碌的陶淵明”,曾經的文藝青年,如今以實干家著名,從其《禮遇之約》與《今晚對月亮說的話》兩文中,讀者可以探知其力邀木心歸來的初衷。
“知”木心者,還有時間就以木心散文為研究課題的臺灣學者鄭明娳。她在木心的部書《散文一集》出版當年(1986年)也推出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現代散文縱橫論》。其中《木心論》一文指出:“就現代散文的發展而言,這樣的散文實在是值得開拓的一種類型,值得作者去努力耕耘,也值得讀者去細心再三品味。”
較早被木心吸引的專業讀者還有后來執教于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童明,他經由小說家郭松棻的介紹開始與木心對話,從此相知相契二十余年。童明因與木心就文學話題進行過長時期的深入交流,對其知識背景與創作風格可謂知根知底,所以總能準確地把握住木心文學的肌理。他專為《豹變》所作的序言在跨文化語境下打量木心文學的特質,讀后真是“有如晨風喚起了回憶,清新,也令人意外”。
與童明一樣具有敏銳觸角的還有國內的一批讀者,他們中包括陳子善、孫郁、李靜、孫萌、夏烈、胡赳赳、趙鯤等數位。
陳子善是在現代文學與海外文學史料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資深學人,正是因為他的獨具慧眼,早在2001年就在《上海文學》分期連載了木心的《上海賦》,木心得以首次以體面而靚麗的姿態走進大陸讀者的視野。這種眼界在其新作《木心筆下的張愛玲》一文中也得到了體現。
孫郁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作家型學者,先后從多個維度提醒人們木心文學的諸般意義。其《在京、海之間的木心》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別樣的視角,他感嘆木心風格的“另類”,也提醒我們想要真切地理解木心,有必要“尋覓主義遮蔽的存在”,可謂高明之見。
縱觀對木心感興趣的研究者,大體存在兩個特征,一是孫郁所說的“大部分都不是當代文學批評界的人”,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現代學科條框的羈絆,做出相對非功利的審視;另一個就是普遍看重木心突出的詩性思維和特異的美學風貌,他們常常表現出彼此之間的意氣相投,呼應,也就顯得合乎情理。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幾位,陸續站出來談論木心的還有徐小斌、馬家輝、林少華、姜玉琴、子張、李平、豐云、周立民、廖偉棠、胡竹峰、李娟等,從他們的文字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到某種相近的氣息在彼此之間流轉。
木心作為獨特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學院派的研究理路中,此次特意收錄趙思運、甘宇慧、劉茉琳等所作的少數幾篇論文。內容涉及木心作品的言外之旨、木心詩歌與周作人散文的互文關系等,都是頗值得一讀的用心之作。
由于木心的多面性,文學之外其繪畫與音樂作品也頗受矚目。肖小蘭的《木心繪畫里的精神世界》及隴菲的《機里藏機,變外生變——木心形上轉印畫》和《木心自度曲——談木心遺樂及其整理改編》,對此均做了初步的闡發。
后,還收錄與木心故居紀念館和美術館相關的篇什,正如其中張抗抗一文所寫到的:“立于水中的木心美術館,是烏鎮留給后世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在向未來——致敬。”
2021年適逢木心逝世十周年,也是其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在大陸出版十五周年,領讀文化于上半年推出了筆者的《木心先生編年事輯》,因有感于廣大讀者的熱忱,遂相約再編一冊眾人談論木心的合集,于是就有了現在這本書。
木心生前很在乎讀者對自己作品的反響,相關評論文章都愿意找來讀。但他不知道他的讀者會奇跡般地散布于各行各業和各個年齡層。這里所匯集的主要是一批專業的讀者,他們從各自的背景和角度談了對木心其人其作的看法,無論正解還是誤解,其中多有可觀者,特此推薦給大家。
2021年11月7日,辛丑年立冬 初稿 2022年5月,壬寅年夏初 定稿
我之為我,只在異人處 作者簡介
夏春錦
青年學者,閱讀推廣人,供職于桐鄉市圖書館,系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杭州師范大學中美木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入選浙江省“新荷計劃”人才庫。著有《木心考索》《文學的魯濱遜:木心的前半生》《木心先生編年事輯》等,主編和策劃有“知新文叢”“蠹魚文叢”及《愛木心》《谷林鍾叔河通信》《書信(辛丑卷)》等。
唐芳
木心讀者,桐鄉市振東中學語文教師。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