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情理法與中國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29691
- 條形碼:9787203129691 ; 978-7-203-12969-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情理法與中國人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國法制史領域的經典著作。截至目前,已再版兩次,并輸出到韓國、香港。令人痛惜的是,本書絕版年久,許多讀者只能復印后閱讀。此次我們重新修訂了全書,并增補了范忠信老師的近期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情理法與中國人 內容簡介
毋庸置疑,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財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貢獻,我們應該珍惜這種文化遺產。本書分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個部分,從宏觀到微觀層層展示了我國傳統法觀念的特質,首次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傳統法觀念的核心,即天理、國法、人情三位一體的觀念的形成、發展及其種種內在邏輯,具有開創性。并且,結合古人言論和古代司法案例,對中華法系之利與弊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論述生動,分析深入。
情理法與中國人 目錄
情理法與中國人 相關資料
中國立國已有數千年,作為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法律制度亦伴隨著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不斷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鑄就了輝煌的歷史。……范忠信、鄭定、詹學農君合著的《情理法與中國人》一書,正是一部對這一基本特征進行初步闡述、分析的好書,是一部頗有創新、頗有學術價值的著作。 ——曾憲義 與僵化的制度相比,文化有著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文化之間并不是那么容易斬斷的……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何在?《情理法與中國人》所著力闡釋的正是這個問題。 ——畢巍明 在古代社會,法是什么,法的用途是什么,法又當如何適用,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范先生這本《情理法與中國人》中找到答案,而所有的答案無不體現著“人情、天理、國法”三位一體的法觀念。 ——李蕊 3個青年人做就了一個大題目——《情理法與中國人》,依據他們當時的學力基礎,對中國古代的情、理與法的關系作了可貴的探索。 ——霍存福 “情理法”問題的系統提出,始于范忠信先生等人1992年初版的《情理法與中國人》。本書不無創見地指出:中國人地法觀念是一個復合的、多元的觀念體系。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是“天理”“國法”和“人情”的三位一體。 ——黃東海 這本書承載著兩代法史學人的薪傳故事。 ——羅鑫、易江波 對情理法觀念的關注較早的是范忠信教授,使情理法觀念最早集中呈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是《情理法與中國人》這本著作。 ——楊秋生 閱讀此書時,就像穿越了幾千年,這里無數思想在碰撞,擦出絢爛的火花,使我備受啟迪。讀完之后,我深深感到:歷史天空劃下的思想印記和思想巨人留下的古老藥方,于今日的問題來講,也許不能藥到病除,但卻是我們據此而解惑答疑的思想根基;它就像理解當今法治建設的鑰匙和避免職業風險的預警儀,不僅使我們透徹理解法治環境和目的,更能讓我們規避某些舊思維模式導致的隱患,從而用在日常工作的不經意之處。 ——張書勤
情理法與中國人 作者簡介
范忠信,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讀于西南政法、中國政法、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杭州師范大學法治中國化研究中心主任,現為華僑大學、上饒師院特聘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當選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現為中國法律思想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入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優秀人才”“當代中國法學名家”。著有《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等。 鄭 定,1963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讀于中國政法、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起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1997年晉升教授。曾任法學院副院長、《法學家》雜志副主編。曾當選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入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優秀人才”。著有《中國法制史研究通覽》《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法律調整》等。2007年10月病逝。 詹學農,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讀于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獲史學學士、法學碩士學位。先后任職于鄭州大學、國家民政部和中國新興集團、中國嵩海實業總公司。參編《中國鄉鎮政權建設》《災害管理》等書,發表論文數十篇。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