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82015
- 條形碼:9787020182015 ; 978-7-02-018201-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本書特色
-《巴黎評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你是什么反應?
-謝默斯•希尼(1995年諾獎得主):有點兒像遭遇了一場大體溫和的雪崩。
《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美國老牌文學季刊,由美國作家喬治•普林頓、彼得•馬修森等人于一九五三年創刊于法國巴黎,后編輯部遷回美國紐約,并持續出版至今。自創刊之日起,《巴黎評論》一直堅持刊發世界頂級的短篇小說和詩歌,并成功發掘推介了眾多文學新人,著名作家如諾曼•梅勒、菲利普•羅斯等人的寫作生涯正是從這里起步。
“作家訪談”是《巴黎評論》*持久、Z著名的特色欄目。自一九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其中就包括三十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巴黎評論》創刊七十周年之際,經《巴黎評論》獨家授權,我們將這三十四篇諾獎作家訪談歸總一處,補充作家生平及獲獎信息,分上、下兩冊迻譯出版。這些訪談是《巴黎評論》與身處世界文學之巔的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持續對話的產物,展現了當代文學世界Z具啟迪和創見的思想。作為一份能夠定義我們寫作生命之精髓的記錄,這些訪談本身亦足以成為當代文學經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內容簡介
上述利息將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進行分配:[……]其中一份將被授予在文學領域某一理想方向創作出Z杰出作品的人。——引自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
-《巴黎評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你是什么反應?
-謝默斯•希尼(1995年諾獎得主):有點兒像遭遇了一場大體溫和的雪崩。
《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美國老牌文學季刊,由美國作家喬治•普林頓、彼得•馬修森等人于一九五三年創刊于法國巴黎,后編輯部遷回美國紐約,并持續出版至今。自創刊之日起,《巴黎評論》一直堅持刊發世界頂級的短篇小說和詩歌,并成功發掘推介了眾多文學新人,著名作家如諾曼•梅勒、菲利普•羅斯等人的寫作生涯正是從這里起步。
“作家訪談”是《巴黎評論》*持久、Z著名的特色欄目。自一九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其中就包括三十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巴黎評論》創刊七十周年之際,經《巴黎評論》獨家授權,我們將這三十四篇諾獎作家訪談歸總一處,補充作家生平及獲獎信息,分上、下兩冊迻譯出版。這些訪談是《巴黎評論》與身處世界文學之巔的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持續對話的產物,展現了當代文學世界Z具啟迪和創見的思想。作為一份能夠定義我們寫作生命之精髓的記錄,這些訪談本身亦足以成為當代文學經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目錄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節選
索爾·貝婁
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獲獎理由:“因其作品中結合了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
《巴黎評論》訪談發表時間:1966年
索爾•貝婁
(Saul Bellow,1915—2005)
美國小說家,迄今唯一一位三獲長篇小說類美國國家圖書獎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馬奇歷險記》(1953)、《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院長的十二月》(1982)等。
2005年4月病逝于美國馬薩諸塞州。
索爾•貝婁訪談
楊向榮/譯
對貝婁的訪談陸續“發生”了若干個星期。從一九六五年五月的一些探索性討論開始,夏天時又被擱置,實際完成已在九、十月間。期間進行了兩次錄音訪談,總共花了大約一個半小時,但這只是貝婁先生為這次訪談所做努力的一小部分。在五個多星期的時間里,我們做了一系列面談,專門對原始材料進行了極為仔細的修改。從一開始他就意識到自己將為這次訪談付出不小的努力,所以對于開始做這次訪談,他其實是非常不情愿的。然而一旦做出決定,他就無所顧忌地將大量時間投入這項工作——在為期整整五周的時間里,每天多達兩個小時,每周至少有兩次,經常是三次,投入其中。正如他所說,這次訪談已經成為某種機會,他可以借此說出一些重要卻未曾被說出的東西。
某些類型的問題在早期的討論中即被排除在外。貝婁先生對那些他認為對自己作品所做的無聊或愚蠢的批評沒有興趣回應。他引用了一句猶太諺語,說一個傻瓜把一塊石頭扔進水里,十個聰明人都找不回來。他也不想討論他認為純屬自己個人寫作習慣的問題,是用筆還是用打字機寫作,他在紙上按壓的力度有多大之類。對于藝術家來說,如此關愛自己的鞋帶是危險,甚至是不道德的。*后,有些問題會使這次訪談的“空間過于寬泛”,需要在其他場合做更為充分的處理。
兩次錄音訪談都是在貝婁所在的芝加哥大學社科樓五樓辦公室進行的。這間辦公室雖然很大,卻是那種相當典型的正四邊形格局:大部分地方相當黑暗,只有一塊明亮的區域,被他的桌子所占據,桌子緊挨并且正對一組三扇的屋頂窗;靠墻壁排列著幾個深綠色的金屬書架,偶爾被用來充當存放各種書籍、雜志和信件的地方。一套《魯迪亞德·吉卜林全集》(“這是送給我的”)與幾本新小說的試讀本以及貝婁本人的書放在一起,包括*近剛出的《赫索格》法語和意大利語譯本。一張桌子,幾個打字臺以及各種破舊和不匹配的椅子,以明顯隨意的方式散落在整個房間里。門里面的一個墻架上掛著他那頂漂亮的黑色氈帽和手杖。成堆的紙張、書籍和書信扔得到處都是,總的感覺是凌亂。當你走到門口時,會看到貝婁經常坐在他的打字臺邊,快速地用一臺便攜式打字機敲打著,回復他每天收到的眾多信件中的幾封。偶爾會有一位秘書走進來,在房間的另一邊繼續打計劃之類的東西。
兩次訪談期間,貝婁坐在他的桌邊,在明顯伸進房間的屋檐投影之間,室內反射著從南面的屋頂窗透進的午后陽光。往下四層就是五十九號大街和米德路,大街上汽車和行人發出的噪聲不絕如縷地扎進辦公室。提問時貝婁總是仔細聆聽,而且回答得也很緩慢,頻頻停下來琢磨他所能想到的精確說法。他的回答都很嚴肅,但充滿自己的幽默特色。顯然這種愉快的思想兜轉游戲讓他感到很開心,往往在這樣的兜轉中問題已經作答。為了把自己的想法向記者解釋得更清楚,他在整個過程中可謂備受辛苦,反復詢問這句話是否說清楚了,或者是否應該就這個話題多講些內容。訪談期間,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足以讓人感到疲憊,兩次錄音都以他坦承自己精疲力竭而結束。
每次錄音訪談結束后,都會打出一份談話的文字稿。這些打印稿上處處都留下了貝婁用鋼筆和蘸水筆修改的痕跡,完成這樣一次完整修改需要花費多達三次的面談時間。然后再打印出一份修改稿,整個過程重新開始。這項工作是在訪談者在場時完成的,相關改動會被反復斟酌。這些工作通常在貝婁的辦公室或者他的寓所進行,從他的寓所可以俯瞰奧特爾大街和密歇根湖。不過,有一次修改工作是貝婁和訪談者坐在杰克遜公園的一張條椅上進行的。那是一個美麗的十月的午后。其中一份錄音打字稿是在當地一家酒吧,在啤酒和漢堡的款待中完成的。
修改的內容可謂形形色色。經常會有意思上的微妙變化:“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其他變動不是讓語言更簡練,就是涉及風格性質的改進。任何他認為偏離主題的片段都會被刪除。訪談者*為后悔的就是修修剪剪,這種修剪讓好多極具貝婁特色的機智不見了蹤影:有幾個地方,他開始覺得完全是在“展示”自己,然后這些地方便被抹去了。另一方面,只要他能用一種意想不到的口語化措辭——在語境中往往證明是很幽默的——來代替傳統的文學術語時,他都會盡量那么做。
——訪談者:戈登·勞埃德·哈珀,一九六六年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相關資料
每期《巴黎評論》我都有,我非常喜歡上面的訪談。如果把它們編成書,那將是偉大的書,對《巴黎評論》本身也很有益。
——歐內斯特·海明威
《巴黎評論》是二十世紀——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少數幾份真正重要的文學雜志之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在最好的情況下,《巴黎評論》的訪談揭開了文學人物的面紗,從源頭上揭示了有血有肉的作家。通過揭示寫作的內在運作機制,它們把讀者置于文學的駕駛座上。
——比利·柯林斯
幾乎從記事起,我就被《巴黎評論》的訪談所深深吸引。它們匯集在一起,構成對“文學是怎樣的”這一問題最好、最現成的探究。
——薩爾曼·魯西迪
沒有什么比當一個作家更孤獨或危險的了,這些訪談為各個階段的作家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陪伴和指導。
——埃德蒙·懷特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系列的采訪者和編輯已成為文學天才的發現者,他們就好像令人驚嘆的文學標本剝制師,沒有鮮血淋淋的場景,就能技藝嫻熟地將那些杰出的文學大腦做成標本。這是人類文化對話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系列,也是我們國家偉大的遺產。
——喬•大衛•貝利亞米,《千禧年末尾的寫作》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會把你帶到一群經過精挑細選、不可救藥地自我中心主義且情感脆弱的書迷中間。
——《觀察者報》
如果你只想認識你喜歡的作家,那么你應該去他的朗誦會或者簽售會;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們,你應該閱讀《巴黎評論·作家訪談》。
——《泰晤士報》
正如《巴黎評論·作家訪談》所揭示的那樣,訪談是一種藝術,它帶來一種價值……在最好的采訪中,問題和答案的交流使作家重獲生命。
——《華爾街日報》
《巴黎評論》的訪談當然是一種自成一體的體裁。我們閱讀這些采訪,希望采訪對象能以某種方式背叛自己,把他們的寫作秘密傳給我們。雖然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但這些采訪使我們更接近于了解天才。
——約翰·阿什貝利
在我寫首部長篇小說時,每次卡住,我都會本能地從桌旁站起來,在那個煙霧繚繞的房間里,重讀《巴黎評論》對福克納、納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訪談,努力找回對寫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
——奧爾罕·帕慕克
別的地方哪里還能讓我找到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和他們說過的智慧、荒唐、憤怒之言,并把它們帶進課堂呢?這些訪談精彩紛呈,令人激動,不可或缺。
——科倫·麥凱恩
《巴黎評論》的訪談總是從最佳的視角切入大作家們的內心和寫作倫理。你獨自坐在沙發上集中閱讀它們,就能獲得藝術碩士(MFA)創意寫作課程的訓練。
——戴夫·艾格斯
不設防的時刻……對于任何試圖發現作家的特質的采訪者來說,《巴黎評論·作家訪談》都是圣杯。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作家訪談中,《巴黎評論》一直在提供這樣的時刻。
——《西雅圖時報》
引人入勝……《巴黎評論·作家訪談》將使任何嚴肅的讀者或作家感到好奇和高興。它甚至可能激發靈感。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這是一部偉大思想的正典……一次深入了解作家工作方式的迷人嘗試。
——《金融時報》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作者簡介
《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美國老牌文學季刊,1953年由美國作家喬治·普林頓、彼得·馬修森等人創刊于法國巴黎,后編輯部遷回美國紐約,并持續出版至今。自創刊之日起,六十多年來,《巴黎評論》一直堅持刊發世界很好的短篇小說和詩歌,并成功發掘推介了眾多文學新人,著名作家如諾曼·梅勒、菲利普·羅斯等人的寫作生涯正是從這里起步。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