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59345
- 條形碼:9787108059345 ; 978-7-108-05934-5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本書特色
本書為張旭東“魯迅三部曲”首卷,分析魯迅文學在1924—1927年間如何以“雜文的自覺”為標志從而“成為自己”。作者表明,此期間魯迅文學所面對的空前的外部挑戰和內部壓力,帶來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風格史及文學原理意義上的選擇、決定和突變。通過作者論、文本分析與理論闡釋相結合的總體批評方法,本書探討以文體混合和寫作的政治本體論為核心的魯迅雜文句法和現象學結構。結論是:有必要在新文學和近代世界文學的歷史與價值論范疇,在“藝術的終結”的哲學命題層面,去分析和把握雜文這一高于“純文學”建制及其意識形態的文體實驗與風格運動。
這種魯迅文學內部闡釋的“中間突破”,在第二卷對魯迅“上海時期”(1927—1936)文字的“批判的文獻學”考察中打開歷史縱深,并在“雜文的自由”標題下呈現更寬廣的社會政治視野及更復雜的現實與其表象之間的批判性敘事性關系。魯迅的短篇小說、散文詩和自敘文創作,將在第三卷“啟蒙與新文學的造型藝術”中專門分析。“三部曲”各卷沿環環相扣的六個命題展開:文學在魯迅研究中的首要性;雜文在魯迅文學中的首要性;魯迅文學的現代主義和世界文學本質;魯迅文學的生物決定論及時間構造;魯迅文學的政治本體論;及魯迅文學的“著譯一致”特征。
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內容簡介
本書為張旭東“魯迅三部曲”首卷,分析魯迅文學在1924—1927年間如何以“雜文的自覺”為標志從而“成為自己”。作者表明,此期間魯迅文學所面對的空前的外部挑戰和內部壓力,帶來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風格史及文學原理意義上的選擇、決定和突變。通過作者論、文本分析與理論闡釋相結合的總體批評方法,本書探討以文體混合和寫作的政治本體論為核心的魯迅雜文句法和現象學結構。結論是:有必要在新文學和近代世界文學的歷史與價值論范疇,在“藝術的終結”的哲學命題層面,去分析和把握雜文這一高于“純文學”建制及其意識形態的文體實驗與風格運動。
這種魯迅文學內部闡釋的“中間突破”,在第二卷對魯迅“上海時期”(1927—1936)文字的“批判的文獻學”考察中打開歷史縱深,并在“雜文的自由”標題下呈現更寬廣的社會政治視野及更復雜的現實與其表象之間的批判性敘事性關系。魯迅的短篇小說、散文詩和自敘文創作,將在第三卷“啟蒙與新文學的造型藝術”中專門分析。“三部曲”各卷沿環環相扣的六個命題展開:文學在魯迅研究中的首要性;雜文在魯迅文學中的首要性;魯迅文學的現代主義和世界文學本質;魯迅文學的生物決定論及時間構造;魯迅文學的政治本體論;及魯迅文學的“著譯一致”特征。
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前言
作者小序
對于許多1980年代初進入大學校園的人來說,魯迅不只是一位現代文學作家,更是個人閱讀史上的一個保留節目。在始發于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讀書無禁區”和“歐風美雨”的時代洗禮中,魯迅像一道時隱時現的風景,有時是近景和外景,有時則是遠景和內景。在各種各樣私人或群體必讀書單上,“魯迅”恐怕并不屬于那些曾給人帶來終身難忘的震撼和醍醐灌頂的啟示的偉大時刻,甚至多數時候并不占據意識的前臺。事實上他或許更像一個幽靈獨自徘徊在后臺。相對于《約翰·克里斯朵夫》、《浮士德》、《精神現象學》、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卡夫卡,魯迅作品也許更像一段舊時記憶、一個放不下但卻尚未來得及回答或細想的問題。這個幽靈般的影子或“腳步聲”從不曾消失。不如說,正是通過這種略顯邊緣化的、不連貫的在場,它構成我們閱讀史內部一條隱秘線索,進而揭示出其中超越個人興趣的集體性和歷史性。
在社會性引力場作用下,當年學校內外的讀書口味大體上是重西方輕中國,在“中國”內部則重古代輕現代,中文系概莫能外。教學體系下的現代文學史和魯迅研究課程,似乎也并沒有增加學生對魯迅作品的親近感。就我個人而言,此前閱讀魯迅的個人經驗(它可以直通童年記憶)同專業學習之間的接口,不是現代文學而是比較文學。這同我本科論文指導老師樂黛云先生的學術背景有關,亦可謂一種偶然。樂老師本是現代文學出身,但那時剛結束在哈佛和伯克利為期三年的訪問,回到北大著手組建比較文學學科和全國比較文學學會。但“比較文學視野中的魯迅”或“魯迅與尼采”這樣的題目的確立刻透出一種無可回避的必然性:在所有二十世紀中國作家中,魯迅無疑*具有世界語境中的對話、批評與闡釋價值。按學生時代的急進和武斷態度,其作品簡直是唯一“拿得出手”、“值得”或“經得起”認真持續的思考與討論的現代中國文學文本。
這些置于意識“后臺”和視域“邊緣”的印象、經驗和問題,為日后同魯迅反復的、看似偶然的相遇或遭遇埋下了伏筆。在“文化熱”期間西學理論方法論大潮的高點,魯迅忽然在自己筆下同本雅明的寓言批評和歷史哲學結合在一起,或不如說本雅明的思想和語句,順著中譯者潛意識里的興奮點,在另一個歷史文化時空里鬼使神差般地找到了魯迅。寫于1988年6月的一篇名為《遺忘的譜系:魯迅再解讀》的長文,本為《文化:中國與世界》叢刊第七輯而作,后收錄于1997香港牛津版《幻想的秩序》(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第二版),可算我**篇“魯迅研究”論文。用今天的眼光看,它是標準的“非主流”和“體制外”寫作,對魯迅和本雅明這兩個話語和風格系統的聯系、比較和分析也未免有失生硬、缺乏批評的中介,但其中的問題意識和批評直覺(它由文章的原始副題“寓言、歷史與重讀魯迅”暴露無遺),仍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作者三十多年后對魯迅所做的更為系統的分析與闡釋。
在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本已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了自己**本英文專著《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兩卷本,但卻不顧兩位導師的建議,執意要在畢業赴職前六七個月時間里,另寫一部以周作人小品文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這種行為看似心血來潮,背后卻有魯迅的幽靈作祟亦未可知。系統閱讀周作人并對其小品文寫作作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斷,同進一步閱讀魯迅當然可以構成一種不可或缺的互補和對照關系,或也可算一種“曲線治魯”。事實上,分析周作人的寫作實踐和理論為我打開了白話散文同世界散文和散文史之關系的新視野,為日后從雜文入手重讀魯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系和批評的出發點。也因為這層關系,這部博士論文(1995)至今仍未修改成書出版,只有個別章節及其中譯零星發表。不過,它仍是我在“學院建制內”做“周氏兄弟研究”的“嘗試集”。
再次回到魯迅已是十年之后。彼時在批評理論、美學、政治哲學和中國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藝等領域的工作逐一告一段落,于不經意間也爬完了象牙塔里的職業樓層。但表面上的精力充沛與行動自由,往往隱藏著對新的緊張、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下意識渴求。這種時刻和狀態,或許竟*有利于魯迅像“非自主記憶”(mémoire involontaire)般從“忘卻”下面浮出來。2006年秋冬,我**次受邀訪問東京大學國際哲學中心,幾乎想也沒想就決定以魯迅、尼采和本雅明為題作八場演講。這也是我**次在西方學術語境下,用中國文學經驗為材料,向具有深厚魯迅研究積累并取得非凡成就的日本學界介紹美國批評理論“前沿”問題和方法。回頭看,這次東大訪問,是我將魯迅研究提上議事日程、置于意識前臺和中心的契機與轉折點。自此同日本學界保持的密切聯系和深厚友誼,也成為我閱讀魯迅時一個不可或缺的個人激勵和思想參照系。
從2007年開始,大致按照重讀魯迅全集的節奏,我相繼在紐約大學和北京大學開設了幾次魯迅研究課程;在國內外學界做了一系列關于魯迅文學批評分析和理論闡釋的講座、座談和演講,但內容偏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創作和“思想”。從2008年開始,我的研究興趣逐漸聚焦于魯迅雜文和魯迅文學風格的現代主義維度,于2008年暑期和2011年秋分別在北京大學和紐約大學組織雙邊師生研討會(其中紐約大學會議名字就叫“雜文的時代”)。2009年發表的《雜文的自覺》、《中國現代主義起源的“名”“實”之辨:重讀〈阿Q正傳〉》等文章,就是這一時期閱讀的階段性小結。在此期間,我對魯迅小說現代主義形式手法的分析,對雜文“政治本體論”及其感性外觀的分析,以及對魯迅的記憶-時間結構的分析,得到了國內外不少同事和老友的鼓勵和建設性批評,也在青年學者和學生中間引起一定程度的關注和討論。2012年,經王德威教授引薦,同哈佛大學出版社達成口頭協議,計劃于近期內按擬定的內容提要和章節目錄提供一部魯迅文學研究專著書稿(本書“引言”章介紹的“六大命題”,即取自英文專著簡介中的“六點提綱”)。但隨后幾年,隨著國內兼職工作的展開和國際批評理論中心(ICCT)多邊合作的日益擴大,自己的時間精力變得有些碎片化,英文版魯迅專著寫作計劃一拖再拖,事實上被束之高閣。這期間的文章多收錄于《文化政治與中國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和《批判的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從中可見自己的研究興趣不斷被當代議題、理論議題和政治議題所吸引或“帶跑”。在魯迅研究方面,只是在ICCT北大中心博士后項目下專設了一個魯迅研究平臺,以青年學者為主組織小范圍、國際化的學術研討。這種力不從心的尷尬狀態,直到2020全球疫情爆發,此前二十年多年來視為常態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戛然而止,方才得以徹底扭轉。這個仍在持續的逆境給所有人帶來的不便、艱難和茫然自不待言,但對于自己醞釀多年的魯迅研究寫作計劃來說,卻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話雖如此,在2020年3月紐約大學“封校”后,自己仍經過了長達半年的心理和日常生活習慣上的適應和調整,方才進入魯迅寫作計劃的全速運行狀態。在這六個月里,自己慢慢從風聲、雨聲、叫罵聲爆炸聲聲聲入耳的焦慮煩躁狀態,過渡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潛心寫作狀態。每日有規律的寫作,也逐漸從開始的清掃外圍和“還舊債”模式轉向聚焦于魯迅。起初只是打算把學生數年前就已替我準備好的80萬字講課錄音整理,按出版標準修改打磨一番。但很快我便放棄了這條“捷徑”,決意另起爐灶,從頭寫一部系統的、具有批評方法論意義和文學原理性探討性質的魯迅文學分析闡釋。
按問題、材料和分析闡釋路徑,整個計劃分為三卷:**卷分析魯迅文學在1924-1927年間以雜文為核心的“自覺”和“成為自己”;第二卷分析“上海時期”(1927-1936)的創作;第三卷處理魯迅除雜文和主要翻譯寫作外的創作,包括短篇小說、散文詩和回憶自敘體“美文”。呈獻于讀者手中的這本《雜文的自覺和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是這部魯迅研究三部曲的**卷。
三卷本圍繞六個命題展開論述,即:一、文學在魯迅研究中的首要性;二、雜文在魯迅文學分析中的首要性;三、魯迅風格的現代主義特征;四、魯迅文學的哲學構造;五、魯迅文學的政治性或政治本體論;六、“作為寫作的翻譯,作為翻譯的寫作”。在本卷“引言”章里,我對這六個命題做了初步的介紹。各卷開頭都有一個長篇“批評導論”,扣住各卷具體處理的文學經驗和文學現象,進一步對這六個命題逐一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在北京大學32周年之際,周作人曾作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北大的支路”。他寫道:
有人說北大的光榮,也有人說北大并沒有什么光榮,這些暫且不管,總之我覺得北大是有獨特的價值的。這是什么呢,我一時也說不很清楚,只可以說他走著他自己的路,他不做人家所做的而做人家所不做的事。我覺得這是北大之所以為北大的地方,這假如不能說是他唯一的正路,我也可以讓步說是重要的一條支路。(周作人,《北大的支路》,1930)
周作人自稱并不懷抱著什么“北大優越主義”,只是覺得它應該保持自己的精神。對于這種精神,周作人并未故弄玄虛,只直白地說無非是“積極的工作,要奮勇前去開辟人荒,著手于獨特的研究”;此外還有不模仿他人,不隨大流等,但這些其實本已包含在“奮勇開荒”和“獨特的研究”里面,是學術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所謂“支路”,自然相對于“干路”而言。對此周作人有些閃爍其詞,只道在“讀書”和“救國”之間,他也說不清主次關系,“或者革命是重要一點亦未可知?” 因此他“姑且假定”:“救國,革命是北大的干路吧,讀書就算作支路也未始不可以”,于是便有了“支路”一說。然而,魯迅雜文倒真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支路”,正如魯迅和魯迅文學的存在方式,本身也都指向一條“重要的支路”,且在這個特殊意義上,成為中國現代性道路和現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寓言和象征。今天日漸專業化體制化碎片化的學界,固然不再為“救國”“革命”“啟蒙”這樣的“大敘事”所左右,但我仍愿意把自己在魯迅文學批評闡釋上所作的一點努力,視為魯迅研究“支路”上的一次探索。
2022年9月8日于紐約
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目錄
引 言 1
偉大文本的開放性與自我再生能力 1 ◆ 文學魯迅的首要性 8 ◆ 魯迅的
哲學,或魯迅文學的存在與時間 15 ◆ 雜文魯迅的首要性 17 ◆ 現代主
義 21 ◆ 魯迅文學的政治性與政治本體論 25 ◆ 作為寫作的翻譯 27 ◆
章節組織與方法論說明 30
導 論
批評對象的重建 37
一、形象/符號:意義的基本單位 44
二、句子/句式:文章學的基本單位 55
三、話語:表意-交流系統 74
魯迅文學風格的結構與歷史性 84
四、風格:結構與歷史性 84
五、時代精神的“感性顯現”:理想與類型的歷史發展 106
六、雜文與魯迅文學的“藝術的終結” 120
**部 人生的中途
**章 魯迅文學的危機 133
一、階段論 136
二、“中間點”、“過渡期”與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 144
三、文學魯迅的“中年折疊” 155
四、前期創作的批評觀察 170
第二章 “雜文自覺”的萌動(上) 177
一、新文學的困境與魯迅文學的多重源頭 178
二、重讀《〈吶喊〉自序》:誕生與“終結” 189
附錄 “兄弟失和”與“沉寂的1923年” 205
三、 作為“過渡期”的《彷徨》和《野草》:
1924年的文體嘗試 207
《祝福》 ◆ 《在酒樓上》 ◆ 《秋夜》 ◆ 《影的告別》 ◆ 《我的失戀》
第三章 “雜文自覺”的萌動(下) 231
一、《苦悶的象征》與“過渡期”的語言準備 231
二、雜文與“論文”的分野:《墳》(1924年部分) 249
《娜拉走后怎樣》(及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之比較) ◆ 《論雷
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及其他
第四章 世界之路與雜文的歧途 259
一、世界之路:魯迅的“成長” 259
二、雜文的歧途與希望的形而上學 267
三、魯迅文學的“成為自己” 272
四、作為言語行為的寫作:魯迅風格的獨特性與合目的性 281
第二部 “運交華蓋”:雜文發生學
第五章 希望與躁動(雜文發生學小史之一):
1925年上半年的創作 299
《希望》 ◆ 《咬文嚼字(一)(二)》 ◆ 《雪》(野草之八) ◆ 《青年必
讀書》 ◆ 《忽然想到(一至四)》《通訊》 ◆ 《出了象牙之塔》 ◆ 私人通
信、《戰士和蒼蠅》、《忽然想到(五、六)》 ◆ 《雜感》 ◆ 《北京通信》
第六章 “碰壁”(雜文發生學小史之二):
“女師大風潮”期間的創作 345
《“碰壁”之后》 ◆ 《并非閑話》及其他 ◆ 《論睜了眼看》 ◆ 形式的
破裂:《傷逝》的文體混雜 ◆ 《這樣的戰士》與《論“費厄潑賴”
應該緩行》 ◆ 《〈華蓋集〉題記》
第七章 “我還不能‘帶住’”(雜文發生學小史之三):
“三·一八慘案”前后的創作 409
一、“我還不能‘帶住’” 410
《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 ◆ 《有趣的消息》及其他 ◆ 《我還
不能“帶住”》與《無花的薔薇》(之一)
二、“三·一八慘案” 427
《無花的薔薇之二》 ◆ 《“死地”》 ◆ 《記念劉和珍君》
三、雜文的蘇醒與《野草》的終結 435
第八章 魯迅雜文的力學結構、政治本體論與感性外觀 441
一、作為essay的雜文與魯迅雜文的特殊性 441
二、“執滯于小事情”與雜文現象學 455
三、“碰壁”與雜文力學 466
四、“擠了才有”與雜文空間構造及生產流程 471
五、政治本體論與感性外觀 482
六、小結:“自覺”及其風格外化 501
第三部 在路上:漂泊與雜文的風格擴張
第九章 記憶與漂泊:《朝花夕拾》與
“路上雜文”的纏繞 512
一、“舊事重提”的雜文因素 512
二、漂流:內景與外景 517
三、記憶光影的雜文畫框 521
四、“超驗之家”與“世界的雜文” 532
第十章 雜文文體的多樣性:“馬上日記”系列 539
一、雜文的敘事沖動和虛構性紀實 540
二、情動的語言構造:魯迅雜文的“體驗與詩” 550
三、積極的虛無主義 556
第十一章 在路上:通信研究 569
一、《上海通信》 569
二、“廈門通信”(三則) 578
《廈門通信》 ◆ 《廈門通信(二)》 ◆ 《廈門通信(三)》
三、《海上通信》 609
第十二章 雜文自覺的墓志銘:《墳》序跋 615
一、《墳·題記》 620
二、《寫在〈墳〉后面》 624
“生活”和“工作”的象征替代 ◆ 政治的邏輯:“敵人”及其超克 ◆
魯迅雜文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 ◆ “存在的詩”:雜文斗爭的內與
外 ◆ “集雜文而名之曰《墳》”:編纂學方法發端
三、辭青年導師:雜文的真與實 654
四、“余文”、“中間物”與“存在的家” 657
第四部 進向大時代:雜文與歷史意識
第十三章 革命時代的文學 675
一、無聲的中國 681
二、革命時代的文學 692
第十四章 “清黨”之后的沉默與言說:
“‘而已’而已”及其詩學展開 705
一、 作為修辭和言語行為的“而已” 706
二、《野草·題辭》:雜文自覺的詩學宣言 717
三、《小約翰》與雜文名物學 731
四、《書齋生活與其危險》(鶴見祐輔作品翻譯系列) 752
第十五章 “魏晉風度”與雜文自覺的歷史化 761
一、從未經驗過的恐怖 763
二、亂世與文章的異彩 769
曹氏父子 ◆ 何晏與吃藥,或“名士派”
三、阮籍與嵇康 780
四、陶潛與歷史諷喻 789
五、雜文自覺的完成 798
第十六章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806
一、“革命時代”之后的“文學革命” 807
二、尾聲:《怎么寫》與《談所謂“大內檔案”》(存目) 829
索 引 831
致 謝 854
雜文的自覺 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作者簡介
張旭東,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東亞研究系教授,國際批評理論中心主任。代表性著作包括《幻想的秩序》、《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反思》和《批判的文學史》等。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