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3087
- 條形碼:9787101163087 ; 978-7-101-16308-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本書特色
1.當代經典的升級之作。
1)張國剛教授著《〈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自2016年出版后暢銷不衰,先后入選“2016中國好書”,榮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提名獎”“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獎項,銷售二十余萬冊,成為讀者接近、了解《資治通鑒》的優秀入門書。
2)有感于讀者的厚愛,張國剛教授“升級”原作,將原書從二十講擴大為二十三講,從而精當涵蓋了《資治通鑒》的全歷史,令讀者一本書全面了解《資治通鑒》及其歷史智慧。
2. 當代大家講讀歷史名著。
1)張國剛教授潛心研究《資治通鑒》四十余年,以學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力來探討《資治通鑒》留給后人的歷史智慧。
2)從原典出發,以學者的史學功力解讀傳統經典,以士人的經世情懷闡發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3. 大家講史新高度:中西文化比較的宏大視野 貫通古今的宏闊思維。
1)張國剛教授是著名的中古史研究專家,也是國內中西文化關系研究的先驅大家。中西會通的學術大視野下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新意迭出,耳目一新。
2)精心選取23個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點,從三家分晉到五代十國終結,通貫《資治通鑒》涵蓋的1362年中國歷史,聯動古今。
4. 面向大眾的通俗講法,把浩繁的古典原著濃縮為大眾樂讀的智慧精華。
1)以講故事的形式,用通暢淺近的語言,向大眾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學者的高度、思想的力度、面向的廣度。
2)文本貼近《資治通鑒》原典、解讀貼近日常生活的大眾歷史讀本。
3)一本書讀懂《資治通鑒》的同時,也明白了為什么毛澤東會讀十七遍《資治通鑒》,為什么曾國藩會認為《資治通鑒》是一本出色的經世治國之作,為什么歷代大學者會認為《資治通鑒》是“必不可無之書”。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了解中國歷史和歷史智慧的重要經典,是歷來帝王將相、大臣學者治國、為學的經典。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國剛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載,以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歷史的思維深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三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從《資治通鑒》文本出發,觀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三家分晉至五代十國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于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目錄
歷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晉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愿意跟你走,愿意為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才,應該比別人更加謙卑。有擔當、有事業、有未來的人,尤其將來可以成為領袖的人物,應該比別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標堅定,又要步履穩妥,這是成事者應有的風度。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國崛起
三 吳起悲劇 第二講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后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大家的欲望都釋放出來了,對成功的欲望,對財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欲望,就成了賈誼《過秦論》及后世執政者一直在探討的根本要旨。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變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講 縱橫捭闔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著名的遠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攬人才。秦王嬴政啟用了很多從六國投奔來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的統一大戰略得以順利展開。
戰略的制定是一方面,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對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國領導層比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幫助秦國實施其謀略。
一 南取巴蜀
二 遠交近攻
三 逐客風波
四 破壞人才 第四講 千古一帝
商人呂不韋發現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幾方斡旋,將異人推上太子的寶座。從別人的需求出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呂不韋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個顧全大局的人,他能改過遷善,能使用不同類型的人,并讓他們各盡其才,所以成就了千古偉業。但他沒能在制度上設計對權力的制約機制,沒能建設發展大一統國家的配套軟件,成了后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一 奇貨可居
二 趙姬身世
三 茅焦之諫
四 始皇功過 第五講 亡秦必楚
劉邦起兵之初,一無家世,二無德行,卻憑借強大的人格魅力贏得張良等人的追隨。在入咸陽之前,劉邦擁有什么呢?一是一支獨立的軍隊,二是仁義甲天下的江湖聲譽。
整個戰爭,項羽都在自己打,誰也打不過他;而劉邦卻自始至終在下一盤棋。劉邦*大的本事,在于他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一 高祖起兵
二 先入關中
三 鴻門宴 第六講 楚漢之爭
在與項羽的對抗中,劉邦實際的工作是建立統一戰線。他一直在爭取團結所有跟項羽不和的人、過去反對項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夠跟項羽單獨作戰的人。
項羽長嘆“天之亡我,我何為渡”,看上去是英雄氣概、殺身成仁,但從領導者素質的角度講,這是在逃避責任、逃避奮斗。
一 漢王拜將
二 陳平獻計
三 韓信將兵
四 垓下之圍 第七講 西漢開國
劉邦建國后,花了相當大的氣力來解決功臣問題。對異姓諸侯王,劉邦未必一定要在肉體上消滅他們,但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不能危及國家安全。劉邦封賞功臣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開始重視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誠為**的價值觀。
漢承秦制立國,但沒有用苛嚴的秦政,而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盡量為百姓創造自由寬松的環境,讓他們去創造財富,是為“文景之治”。
一 漢承秦制
二 兔死狗烹
三 封賞功臣
四 諸呂之亂
五 文景之治 第八講 漢武大帝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儒外法內,王霸雜用。他一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另一方面在實際選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實際干才。
漢武帝熟諳權變之道。原則、制度是不變的,而社會和世事是不斷變化的,兩者之間難免會有不契合之處,采取變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權變之道來處理,是*好的選擇。
一 金屋藏嬌
二 漢家故事
三 武帝功過
四 巫蠱之禍 第九講 昭宣中興
從昭帝霍光輔政到宣帝親政,其間的四十年,史稱“昭宣中興”。霍光沒有文化,沒有戰功,僅依靠謹慎、機敏爬到了人臣權力的巔峰,體現了他的政治魄力。但當他的權力大到沒有什么可以制約的時候,自我膨脹使他聽不進任何人的建議,自己不知進退,又疏于對家人的約束,*后滿盤皆輸。
一 霍光輔政
二 宣帝繼位
三 霍光之死
四 禍萌驂乘 第十講 王莽始末
王莽在時代理論營造的氛圍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萬人推戴下,和平演變登上了帝位。有道是,風光的背后,不是滄桑,就是骯臟。王莽手上的權力,是骯臟的。
西漢在王莽的禪讓中,壽終正寢;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飛煙滅了。王莽沒有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能力,卻設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國家的災難,也置個人于危險的境地。
一 純儒起家
二 萬人擁戴
三 新莽改革
四 王莽末路 第十一講 光武中興
南宋的陳亮認為,中興之盛,沒有能超過光武帝的,他的功業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謀略——“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劉秀是個寬厚的人,也是個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無論精明還是寬厚,劉秀都是從事業的需要出發的。
一 少年有志
二 榻下之對
三 劉秀立國 第十二講 士風矯激
桓帝和靈帝時期,宦官掌握著朝廷大權,士人羞與為伍,卻又與之爭權奪利。他們實現自己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途徑,是利用輿論工具:**批評時政,評騭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揚名聲。
東漢的士人們標榜自己的行為是為了伸張社會的正義,但實際上這種行為背后潛伏的卻是自身的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他們鼓動全社會瘋狂,實際上無助于社會的進步。
一 宦官專權
二 清議名士
三 黨錮之禍
第十三講 曹操成敗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歷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么會以阿瞞自詡呢?
年輕時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準的審時度勢的判斷力,這使他在數次大事關頭都能處理得當,未屆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卻也躲不過人性*低級的弱點——驕傲輕敵,他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赤壁之戰慘敗而回。
一 機警權變
二 亂世奸雄
三 成敗關口 第十四講 劉備百折
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隨著他一次一次兵敗而不斷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發力,則是他仁厚之外堅忍、通權變的特征表現。比起曹操的雄才偉略,劉備確實甘拜下風。然而他廣播恩信,“折而不撓”,*終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業。
一 江湖聲譽
二 困境機遇
三 赫然寂滅 第十五講 孫權偏霸
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于挺矛操戈、沖鋒陷陣,他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才。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善于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但在古代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為,造成悲劇,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宿命。
一 父兄好漢
二 任才善謀
三 處世用人 第十六講 曹魏國運
與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實在相去甚遠。繼位之前發生的瑣屑小摩擦,曹丕卻在繼位后用帝王的權力來實施報復,其格局可見一斑。
曹魏政權,從曹丕到曹叡,片面接受東漢末年的教訓,把權力集中于秘書,依靠秘書治國,導致了大權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權時代,領袖人物的才能和智慧,對國家安全和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曹丕稱帝
二格局有別
三曹魏之弊
四明帝托孤
五司馬篡權 第十七講 西晉亂局
東漢之后,國家分裂了近兩百年才重現統一。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有統一之功。可是為什么統一之后只有三四十年,這個王朝就滅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是一個問題,有沒有能力強、合適的人來執行制度,是另外一個問題。在帝制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優秀的接班人,對于王朝興衰,非常重要。
一 三分歸晉
二 繼位風波
三 八王之亂 第十八講 南北并立
東晉南朝的政權切換,關鍵人物是寒族將領劉裕,他開啟了南朝**朝,立國前后六十年,史稱“劉宋”。其后的蕭齊、蕭梁、陳朝更為短促。蕭衍是南朝君主中*有學問的皇帝,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儒法兵道佛,無所不通。在他的統治下,南朝蕭梁社會穩定、文化繁榮。說蕭衍統治的梁朝是東晉南朝近三百年文化*發達的時代,也不為過。
北魏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權,經過三代君主的努力,完成了統一的歷程。493年,孝文帝將首都從大同遷往洛陽,同時改鮮卑姓氏為漢人姓氏,穿漢服、講漢語,北魏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然改革引發了“六鎮起兵”,來自懷朔鎮的高歡在控制的關東地區建立東魏(都鄴城),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在控制的關中建立了西魏(都長安)。北方又一次陷入東西政府對立的分裂局面。
一 劉宋起家
二 梁武治國
三 北魏遷都
四 爾朱功過
五 高歡崛起
六 宇文家族
第十九講 隋唐霸業
從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到楊堅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長達四百余年的分裂。從入宮輔政到當上皇帝,楊堅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難怪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來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楊隋者。短短三十幾年時間,楊隋就被李唐取代。罷黜高颎、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轉折點。
隋末起兵的各個勢力中,李密和李淵是*有實力的兩隊人馬。開始是李密占優勢,而*后卻是李淵得天下。為什么呢?
一 北朝政局
二 楊隋代周
三 罷黜高颎
四 廢勇立廣
五 二李得失
六 天下歸唐 第二十講 治世明君
從馬背到龍椅,唐太宗李世民認識到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幫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識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起用了大批人才輔佐他治國,這是他得以開創盛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皇帝制度下,對皇權沒有制度化的約束機制,因此,皇帝對臣下意見的準確判斷和自我約束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貞觀政要》所討論的重點并不是如何駕馭臣下,而是如何約束皇帝及其權力,這正是李世民超邁古今帝王的所在。
一 文武治道
二 治國用人
三 克己納諫
四 律身“帝范” 第二十一講 開天治亂
開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向榮的盛世圖景后,有沒有藏著亂世的危機呢?
唐太宗曾擔心的守天下問題,在其曾孫李隆基身上得到了應驗。晚年的唐玄宗,不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賢納諫上也犯了嚴重的錯誤,再加上對自我約束的懈怠,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的輝煌一去不返。
一 玄宗其人
二 開元之治
三 盛世危機
四 浪漫天子
五 安史之亂 第二十二講 大唐日落
唐朝的衰落與安史之亂密切相關,但究其根本,是土地兼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到了唐中后期,藩鎮割據和宦官擅權成了兩個政治頑疾。雖然中后唐的歷代皇帝為了解決危機做了不少努力,但要么鎩羽而歸,要么功敗垂成。
唐代中晚期的朝廷士大夫,雖優秀如李德裕,卻也外無法對付驕藩,內不能抗拒宦官,又在權力和政策問題上陷入個人恩怨,制造了歷史所稱的“牛李黨爭”。即使皇帝頗有明君品質,朝中又有干練忠臣,卻不能合作開創唐后期的新局面,這不能不說明唐朝氣數已盡,無可奈何。
一 中唐整頓
二 涇原兵變
三 永貞革新
四 甘露之變
五 會昌之政
六 末日挽歌 第二十三講 五代流光
907年,黃巢麾下大將朱溫借勢唐末起義實現改朝換代,建立后梁,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統治格局小,沒有合格接班人,是整個五代王朝更替的共同問題。后周世宗柴榮,頗具雄才大略,可惜壽命不永,子嗣幼弱,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成為*高軍事長官。
趙匡胤整頓軍隊,削弱地方節度使勢力,為化解五代藩鎮坐大、問鼎中原提供了基本條件。這樣一個有文韜武略的青年軍官出來收拾五代的殘局,也真算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歷史選擇。
一朱溫后梁
二 克用遺志
三 伶人天子
四 燕云割讓
五 黃袍加身
六 南唐風云 增訂版后記
初版后記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相關資料
1. 《資治通鑒》曾被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王鳴盛語),無疑是了解中國古代史的首選經典。作為唐史名家,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諳熟《通鑒》不在話下,他面對青年學子和大眾的新作《〈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精心選講了關乎家國興衰的大事件,探討歷代的興衰治亂,不僅有學術見解,更有對歷史的理解,可謂自有機杼。文中其對帝王將相等歷史人物的點評,也都耐人尋味。要之,這是一部當今真正的史家對《資治通鑒》不同凡響的解讀。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虞云國
2. 《資治通鑒》是治中國史的大書。本書作者以寬廣的文化視野,深厚的史學功力,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讀此書,追尋王朝興衰之跡,探討經世治國之道,是一部難得的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引讀物。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
3. 《資治通鑒》是一部有幾百萬字的歷史巨著,內容十分豐富,如何向當代人講述它,如何把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可以接受的語言,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化,是擺在學術界和出版界面前的重要課題,而張國剛教授著《與家國興衰》,無疑是這方面的典范之作。
作者的史家之識,開放的思維,讓古老的歷史煥發新的生機,讓傳統的觀念得以新的闡釋,而且我特別注意到,作者不拘于中國史,經常與世界史有橫向的對比,讓我們對中國史的認識更為全面和立體。
本書在編輯上所下的功夫也可圈可點,提示語、章節語的選擇和設置,要言不煩,殊為精當。大氣樸素的裝幀設計,超越普通大眾讀物的粗制濫造。以上種種都可見編輯和出版者的良苦用心。
——文化評論家、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
4. 近年來讀史之風日盛,但缺乏專業學術訓練,不熟史料,使很多讀者讀了不少書,但仍停留在讀故事讀傳記的層面。張國剛教授以《資治通鑒》為用,討論家國興衰、民生休戚之體,旁征博引,舉重若輕,讀后啟人智慧,拓深對歷史的理解與視界。
——資深媒體人劉憶斯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增訂本) 作者簡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關系史的研究。所著《〈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入選“2016中國好書”。 主要著述包括《〈資治通鑒〉通識》《〈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中西文化關系史》《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資治通鑒啟示錄》等。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