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物結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246371
- 條形碼:9787572246371 ; 978-7-5722-4637-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物結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論與實踐 本書特色
荒漠化是我國乃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題,其有效治理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不僅關乎荒漠化地區人民的生存環境,關乎全球的氣候變化,也關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國際社會紛紛點贊:“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我國的科研團隊采用土壤生物結皮技術進行沙害治理及生態恢復,成效顯著,為防沙治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生物結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項目針對我國干旱區荒漠防治問題,以土壤生物結皮為研究對象,系統介紹土壤生物結皮的概念,分析其在荒漠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從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對沙化土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作用機理、關鍵種的人工培養技術等方面闡述相關的理論認識和應用實踐。本項目是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近期新研究成果,處于同領域國際領先水平,具有較高學術性。該研究團隊長期扎根西部,研究基礎深厚,是國內該學科領域的領先力量。該技術手段在風沙區沙害治理和生態恢復中實用性強、可持續性高,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項目的出版,為荒漠化防治領域的科技工作提供重要參考,有助于促進人工生物結皮技術在防沙治沙中的推廣應用,為“一帶一路”地區解決防沙治沙問題提供中國方案;有助于推動荒漠化防治和風沙區生態恢復與重建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理論創新。
生物結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1.1 科學認知沙化治理與生態恢復的成效 003
1.2 傳統的沙化治理成本高、周期長,亟待研發新技術和新模式 006
1.3 利用微生物技術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實現提速增效 007
第二章 生物土壤結皮研究熱點問題及方向 015
2.1 BSC 群落的組成和演替規律 016
2.2 BSC 對環境脅迫、全球氣候變化的生理生態學響應 019
2.3 BSC 與土壤生態系統過程 021
2.4 BSC 與土壤水文過程 024
2.5 BSC 與維管束植物和土壤動物的關系 026
2.6 BSC 對干擾的響應 028
2.7 BSC 在生態恢復實踐中的應用 029
第三章 BSC 的形成、分布和演變及其機理 033
3.1 BSC 的組成、結構和形成機理 034
3.2 BSC 的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子 059
第四章 BSC 的生態系統多功能性 081
4.1 BSC 對土壤的保育作用 082
4.2 BSC 對土壤理化屬性的影響 127
4.3 BSC 對土壤生物屬性的影響 170
4.4 BSC 對土壤水文的影響 186
4.5 BSC 對地表沙塵釋放、旱區致病生物體傳播與控制的作用 232
4.6 BSC 對維管束植物、植被格局與演替的影響 247
4.7 BSC 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274
第五章 BSC 對沙化土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作用機理 287
5.1 促進沙化土地土壤生境的恢復 288
5.2 為土壤微生物繁衍和生物定居創造生境 294
5.3 促進了沙地碳、氮、磷循環 310
5.4 維持沙地水量平衡 343
5.5 減輕地表風蝕,為植物繁衍與近自然恢復創造了生境 361
第六章 人工 BSC 關鍵物種培養 369
6.1 人工 BSC 關鍵物種分離、篩選和培養方法 372
6.2 人工 BSC 關鍵物種培養的適宜環境因子與抗脅迫鍛煉 382
6.3 人工 BSC 關鍵物種工廠化擴繁技術體系 407
6.4 新材料、新技術在人工 BSC 形成中的應用 415
第七章 人工 BSC 在防沙治沙中的應用 435
7.1 人工 BSC 類型適應的生物氣候帶 437
7.2 不同氣候帶 BSC 的固沙模式 439
7.3 人工 BSC 固沙模式及其在沙化土地恢復中的應用和推廣 446
參考文獻 491
致 謝 612
生物結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李新榮,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研究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趙洋,長期從事荒漠生態系統恢復研究,主持國家級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國家專利10件,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楊昊天,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之光”人才項目、寧夏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和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20 余篇,參編專著1 部。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層次人才”,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沙區生態恢復與重建創新團隊。陳琳,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副編審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