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素錦的香港往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1847
- 條形碼:9787101161847 ; 978-7-101-1618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素錦的香港往事 本書特色
1.小人物與大時代素錦在香港的二十年,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大事件對她的影響,從香港經濟的騰飛到李嘉誠的**桶金——塑料花生意,從香港的房價飆升到1973年的香港股災,從1962年的香港水荒到令人聞之色變的臺風“溫黛小姐”,樁樁件件都影響著素錦的生活,從中可以體會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被動與無奈。 2.女性的內在成長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素錦作為女性的心路歷程與內在成長。從不得不依附他人,到克服種種困難,自己出去打工。不管多么艱難,也從未放棄作為母親的責任,把辛苦攢下的每一分錢,源源不斷寄回上海。*難得的是,素錦在經濟狀況極度困窘的情況下,一直未曾放棄自我成長。如書中所說,《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本書,支撐素錦度過了人生中很多艱難時刻。 3. 內地與香港的相互扶持1962年,香港遭遇水荒。周總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這才有了東江引流入港的工程計劃,簡稱“東深供水工程”。 同時,內地在自身也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依然決定從武漢、上海、鄭州向香港開出三趟專列,專門用于運送蔬菜、水果、活魚、活雞等食品,以滿足港人需求。這三趟專列被稱為“香港生命線”,1973年,香港遭遇油荒,內地通過華潤公司出手幫助。由此可以看出,內地與香港的相互扶持由來已久。 4.此書已有一定的關注度本書*初刊登在《讀庫》2002年第2期,四萬余字。此文一經刊出,即引起廣泛影響。(1)2022年7月1日的《讀庫小報》刊載了胡子華的評論文章《三百余封書信,一位女性二十年的光陰》。(2)2022年7月4日,故事FM做了一期節目,名字叫“尋找素錦”,故事FM公號這篇文章閱讀量為6.2萬。(3)這一期《讀庫》入選2022年豆瓣年度讀書榜單。(4)榮獲2022“收獲文學榜”非虛構類第二名。 5.著名演員、導演、專欄作家陳沖的推薦陳沖在看到素錦的故事后,非常激動。立刻與《色戒》的藝術指導,也是目前*重要的合作者樸若木分享,樸因為個人經歷,對素錦的故事更感同身受。陳沖找到了本書作者百合,表示有改編成電影的打算。并向素錦書信的收藏者劉濤老師要了全部信件的復印件,目前正在閱讀信件階段。陳沖為本書題寫了推薦語。
素錦的香港往事 內容簡介
《素錦的香港往事》一書以素錦和妹妹素美(為信主及家人諱,對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處理)之間的真實通信為基礎,講述了素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期間所歷經的悲喜。
素錦是上海人,年輕時因家境貧寒,做了舞女。結識章先生后,在沒有名分的情況下生下三個孩子。但章后來帶著原配及孩子去了香港,素錦失去了生活來源。百般無奈之下,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個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錦的妹妹妹夫照顧。素錦在港省吃儉用,把錢源源不斷地寄往上海。
通過本書,我們能感受到素錦作為一個女人,一位母親,在港二十年間的隱忍及煎熬;也能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對于生活和世事的種種態度,特別是對于香港1956年到1976年這二十年間的變化與發展的獨特體會。這些書信雖是素錦的個人哀樂,但也反映了20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底層百姓的生活;既是素錦個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的文獻史料。本書對信札的呈現克制而恰切,讀來歷歷在目,深受沖擊。
素錦的香港往事 目錄
引子
上篇(1956—1966)
下篇(1967—1976)
尾聲:*后一封信
后記
素錦的香港往事 相關資料
意外得來的三百二十六封信里,藏有一個女人二十年來在異鄉的艱難。以真實書信作底,兩位作者真切勾勒了女主人公素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其間所歷經的悲喜。敘述平實、樸素,對信札的呈現克制而恰切,讀來歷歷在目,深受沖擊。《素錦的香港往事》關乎一位普通女性二十年的人生過往,亦是香港平民際遇的誠實紀錄。(北師大教授張莉)
素錦的香港往事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百合,作家。代表作:《百看紅樓》三部曲,散文集《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