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濟慈作家形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529610
- 條形碼:9787565529610 ; 978-7-5655-296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濟慈作家形象研究 本書特色
想不想了解一名詩人去世后的200年里,是如何通過他自己的詩歌和書信的魅力,與友人、編輯、包括博物館及其墓地等各種內外因素由“可憐的濟慈”轉而成為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試問這世上,還有哪位作家的經歷比濟慈更富有戲劇性?回答是:沒有! 劉海英副教授用10年的研究得到的獨特結果創作而得的處女作《濟慈作家形象研究》,首次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有著獨特詩歌風格——慢速度、優雅、描述十分具體、視聽感十足、把所描繪的經歷寫到極致的詩人濟慈的作家形象。詩人濟慈在給妹妹芳妮的信中寫道,我希望窗子開向日內瓦湖,我坐下來,整日讀書,就像某位偉人讀書的樣子一樣。我們雖然不能把自己的窗子開向日內瓦湖,但我們可以感受到在溫特沃斯寓所,濟慈沉靜而安詳地身處他所熱愛的書籍之中,讀書時的模樣——兩把椅子相互垂直地擺放在地板中央,年輕的詩人濟慈坐在一把椅子上,衣著整潔,身穿黑色西服套裝,白色襯衫領口上打著領結,右腿放在左腿上,膝蓋上放著一本書,右手扶著書,左手放在頭上,左臂肘支撐在另一把椅子的椅背上...... 那么,就讓我們在想象中共讀詩人濟慈在1816年5月發表的**首詩歌《哦,孤獨,如果我想和你必須同住》,當然還有《夜鶯頌》……閱讀詩人濟慈1817年出版的**部詩集......想象著自己成為了“濟慈圈子”中的一份子...... 想象的終點就是回到現實生活中,閱讀劉海英老師另辟我國學者濟慈研究蹊徑的*新濟慈研究著作——《濟慈作家形象研究》(ISBN978-7-5655-2961-0)。 讀者反饋 今拿到海英老師的《濟慈作家形象研究》,便先迫不及待看了她寫的倫敦濟慈故居的一節,不愧為研究學者,走訪不說,前前后后的研究極為細致,令人驚嘆?? 其實我也是濟慈粉絲,那年走訪濟慈故居前做了大量功課,也努力找尋中文相關書籍,但除了詩集和一本評傳到手外,相關研究集空缺,對我這個愛好者來說總覺得差點啥。 倫敦北區的漢普斯泰德是文化人集聚地,許多耳熟能詳的作家、藝術家、詩人、哲人都曾在此居住或暫住過,其中濟慈就在此暫住過3年,今從海英老師作品中得知,他在此地曾暫住過4處,而今留下來的故居博物館也是粉絲們心中*心心念之地,因為在此他遇見了芳妮,無論坊間及后來學著如何說其二人關系,我理想中他們就是彼此之愛人,因為濟慈在此期間創作欲望可說達到了峰值,完成了六部頌詩中的五部~ 今日唯遺憾的是,看到海英老師作品晚了,其對倫敦濟慈故居及其紀念圖書館從建筑、歷史到藏品的研究深入的不得了,為研究者和粉絲打來了一扇門! 等機票便宜時,再次沿著那條靜謐的濟慈林蔭路,東上拜訪! 讀者名字:孔寧 媒介讓人焦慮、文學使人心安。在喧囂的年代做一個詩人的研究,是在浮躁的世界造一張平靜的書桌。“濟慈作家形象研究”,其實是濟慈作為詩人的文學接受史。正好多年前涉獵過同作為詩人的李賀的文學接受史:比較來看,李賀與濟慈正好相差1000年,均屬天才的短命詩人;身后寂寞的李賀之遇李商隱與濟慈之受拜倫推崇也相仿佛,有文名有地位朋友的眼光與頌揚對于無名作家的成名功不可沒;或許,年輕所伴生的奇思異想也是他們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相似之處。二者的共通點更在于: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不過,濟慈有紅袖可以慰藉,李賀卻無相思可寄、只有一個姐姐庇護。但文學的力量卻讓他們不至于隨水流逝、反倒歷久彌新。
濟慈作家形象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濟慈形象”問題,探討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成為”經典作家的過程及原因。濟慈在世時間不足26年,從事詩歌創作的時間不超過5年(從1816年5月發表**首詩歌算起),生前被當時的兩大刊物評論為“倫敦佬詩派”成員,在去世后至今的近200年里逐漸躋身于世界重要作家行列。昔日“可憐的濟慈”如何在今天“成為”偉大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在此過程中哪些文化因素和文本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本著作所要探究的中心問題。本書在文化詩學視野中考察促使濟慈作家形象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意義在于揭示社會文化力量在提升作家聲譽方面應該承擔和能夠承擔的重要責任。作家的形象研究就是研究作家在文學目前的地位、名聲和聲譽,研究路徑大致有兩種:其一為內因研究路徑,主要依據作家的作品透視作家的形象,通過闡釋作家的作品確立作家形象諸特征,重點關注作家形象的主體性;其二為外因研究路徑,主要追溯作家的名聲和地位的確立過程,將作家置于廣闊的文學世界之中進行考量和評估,重點關注作家形象的客體性。作家既是文化力量的來源之一,也受到各種文化力量的影響,作家形象的發生與發展變化過程必然會受到諸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本書綜合采用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方法,對濟慈形象進行研究。濟慈形象發展受到五個因素影響:文學報刊,濟慈的友人,濟慈的繼承者和研究者,濟慈故居與濟慈資料中心,以及濟慈作品內在特征,這五個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構筑了一部濟慈“成長”為經典作家的獨特歷史。報刊文章構成“濟慈死亡神話”的起點,辯護性文章和攻擊性文章構成對話,共同促使濟慈的個人形象和詩歌作品成為學界持久討論的話題。濟慈的友人(及其后代)都善于用文學和藝術作品表達情感,都通過自己(或后代)的海外活動經歷將濟慈形象傳播至世界各地。濟慈的繼承者和研究者(丁尼生、羅塞蒂、米爾尼斯、福曼父子和阿諾德等人)通過自己的詩歌、傳記、編著和批評著作,使濟慈的抒情詩、書信、十四行詩、頌詩和史詩成為文學經典。倫敦的濟慈故居、羅馬的濟慈-雪萊故居和美國哈佛濟慈資料中心在20世紀上半葉相繼建立,它們標志著濟慈的文學史地位已經得到學者和讀者的普遍認可,促進了濟慈研究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塑造濟慈的作家形象。濟慈詩歌中的鄉村圖景、神話元素、對話性特征等是濟慈形象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原因。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