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74586
- 條形碼:9787545574586 ; 978-7-5455-745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 本書特色
◎《金融時報》2018年度圖書! ◎300多封書信里的二戰史,重塑對于戰爭進程和冷戰起源的認知。 ◎3張軍事地圖+80張珍貴圖片,圖文并茂反映蘇美英三國抗擊法西斯的斗爭。 ◎從分析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巨頭”往來書信的成信背景和“三巨頭”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動入手,提供了二戰史研究的新視角。 ◎解讀原汁原味的三巨頭書信,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復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提供了高層和原始的素材。 ◎俄羅斯聯邦國家檔案管理局、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俄羅斯外交部歷史文獻部和對外政策檔案館、紐約海德公園富蘭克林??D.羅斯福圖書館、密蘇里州獨立城哈里??S.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劍橋大學丘吉爾檔案中心等權威部門提供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 ◎詳盡記錄二戰進程,包括戰時美英對蘇援助、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戰后邊界劃分、卡薩布蘭卡會議、莫斯科外長會議、德黑蘭會議、組建波蘭政府、戰后世界秩序、雅爾塔會議、波茲坦會議等。 ◎引用的大量書信,以及三國領導人在助手起草的信函上所做修改,充分展現了他們進行戰略博弈的智慧與藝術,對于分析和理解現代大國關系中的決策分析與危機管控具有現實意義。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 內容簡介
借助于斯大林與羅斯福、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往來書信,《克里姆林宮的信件》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三位領導人的思想和個性。他們在二戰期間只見過兩次,他們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書信建立的,他們的通信構成了二戰戰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提供了二戰史研究的新視角,并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復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提供了高層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歷史事件從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線索: ◎ 斯大林為何不相信德國會進攻蘇聯? ◎ 是誰開創了三國領導人之間書信往來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為何延遲至1944年? ◎ 為什么當時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對蘇聯采取了模糊的態度? ◎ 德黑蘭會議期間,羅斯福為何要下榻蘇聯駐伊朗使館,而丘吉爾卻沒有? ◎ 羅斯福是否試圖通過冷落、否決丘吉爾,以達成跟斯大林的合作? ◎ 丘吉爾與斯大林是否真的私下討論過巴爾干“百分比協議”? ……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 目錄
目 錄
**章 風云際會(1941年6月至9月)
第二章 “兩場相對無關的戰爭”(1941年9月至12月)
第三章 “我能應對斯大林”(1941年12月至1942年4月)
第四章 中間人莫洛托夫(1942年4月至7月)
第五章 丘吉爾的“冰塊”(1942年8月至10月)
第六章 卡薩布蘭卡:一桌只有兩人(1942年11月至1943年1月)
第七章 第二戰場何時開辟?(1943年2月至4月)
第八章 南轅北轍(1943年4月至7月)
第九章 反擊:烏克蘭和意大利(1943年8月至9月)
第十章 面對面:莫斯科與德黑蘭(1943年10月至12月)
第十一章 德黑蘭精神消逝(1944年1月至3月)
第十二章 “力量與事實”(1944年3月至6月)
第十三章 東西合擊(1944年6月至9月)
第十四章 “只有我們三人”(1944年10月至12月)
第十五章 雅爾塔會議及其后(1945年1月至4月)
后 記
尾 注
致 謝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 節選
1941年的整個秋冬,斯大林都在不斷提醒倫敦和華盛頓,與敵人進行戰斗的主要是俄羅斯人。然而,對于蘇聯人能戰斗多久,西方仍然爭論不休。10月15日至16日,德軍距離莫斯科已經不到100英里,首都陷入恐慌,外國使館緊急撤離到向東約500英里的古比雪夫。因為斯大林和外交部門*終決定留在莫斯科,盟國之間的溝通更加困難。 三巨頭的信函中并未提及疏散危機,但危機顯而易見,并且對他們的關系產生了影響。丘吉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北非,德國人和意大利人將遭遇英國的“十字軍”行動(“Crusader”)。丘吉爾正用他特有的熱情大肆宣傳,他要在整個地中海地區力挽狂瀾,甚至將土耳其也卷入同盟國的戰爭。他把自己陷在雪茄的煙霧之中,盡情地幻想。在羅斯福和哈里曼看來,丘吉爾對東方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他預言,一旦希特勒在俄羅斯腹地穩定了戰線,在1942年就不會把英國放在眼里,并且或許會在1943年攻擊美國。丘吉爾對蘇聯的情緒極度悲觀,身在古比雪夫的克里普斯對丘吉爾的悲觀看法提出嚴厲的批評。10月30日,克里普斯警告說,如果沒有任何真正的合作,就存在“兩場相對無關的戰爭”,這是危險的。克里普斯認為英國政府對蘇聯的態度,遠不及1941年春天對注定要倒霉的希臘人慷慨。丘吉爾被克里普斯的這句尖刻的話深深刺痛了,他同意派兩名高級將領前往莫斯科進行寬泛的會談。11月4日,唐突的會談提議通過信函傳達給斯大林,同時還表達了一些抱怨和懷疑,即英國是否真有必要對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宣戰,這三國的軍隊正與德軍一起圍毆俄羅斯。11月8日,斯大林作出回復,此前一天,11月7日,斯大林在白雪覆蓋的紅場情緒激動地檢閱了出征的軍隊,戰士們即將為保衛莫斯科戰斗和犧牲。盡管已是山窮水盡,但斯大林并未矯飾言詞。他批評說,英國對較小軸心國的政策“令人無法容忍”,并諷刺地說,除非英國的將軍們帶著具體的軍事援助計劃,以及為共同的戰爭與和平的目標來訪,否則接待他們毫無意義。丘吉爾氣得臉色鐵青,大發雷霆。 然而有意思的是,到1941年11月末,這位眾所周知的“粗魯”的蘇聯領袖開始學習外交語言。得知丘吉爾的狂怒后,在人們的勸說下,11月23日,斯大林主動說了些近乎道歉的話。更讓人驚訝的是,在一周后,他向丘吉爾的生日致賀。斯大林并不情愿祝福一個資本家兼帝國主義者“生日快樂”,尤其是一個想把“十月革命”扼殺在搖籃里的人。可能是駐倫敦的蘇聯大使邁斯基提醒他這樣做的,邁斯基面對這一對兒敏感易怒的人——斯大林和丘吉爾,在這二人之間經常扮演雙簧角色,他的這一角色會在后面的文章中反復出現。11月30日,斯大林發出的兩行字的信,是本章中*引人注目的文件之一。丘吉爾則用自己的甜言蜜語作了答復,他們的關系暫時解凍。到此時,克里普斯令人信服的論點和斯大林的憤怒已經影響了丘吉爾,丘吉爾逐漸把蘇聯看成是一個真正的重要盟友,并努力協調他們的戰略和政策。在克里普斯的建議下,艾登被任命為使者。12月7日,這位英國外交大臣肩負著特殊使命前往莫斯科,而此時,這場動人心魄的戰爭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9月21日,丘吉爾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讓比弗布魯克親自送交。丘吉爾把他慣用的明快有力的語言與旨在表明英國固有的地緣限制結合起來。他使用了給比弗布魯克指令中的材料,強調說在接下來的9個月里,盟軍對俄羅斯的援助將主要由英國承擔。丘吉爾還強調說,與美國或俄羅斯的人口相比,他的國家的人口較少,這限制了英國陸軍的規模。 9月29日,代表團與斯大林第二次會晤的時候,比弗布魯克遞交了丘吉爾的信。前一天的首場見面會進展順利,但此時的斯大林卻面有慍色,焦躁不安,他來回踱步,不停地抽煙,并質疑盟友的善意。他咆哮道:“你們提供的物資數量不足,非常清楚地表明你們希望看到蘇聯被打敗。”丘吉爾的信函也受到了冷遇,斯大林撕開信封,一眼沒看就把信擱在桌上,繼續開會。會議結束時,莫洛托夫提醒斯大林,他才將信塞回信封,隨手交給一名助手。哈里曼和比弗布魯克無法確定整個會議是一場令人不安的表演,還是斯大林壓力太大太緊張了。而到第三次會面時,會議則平靜而富有成效。過了些時候他們得出結論說,他們是標準的蘇聯外交手段的受害者。但是斯大林對丘吉爾信函不屑一顧的態度,可能反映了其他情況,即英國首相給比弗布魯克的指示,也就是這封信的基礎,已經被倫敦的蘇聯特工搶先一步傳遞給了克里姆林宮,斯大林事先就知道了。
克里姆林宮的信件 作者簡介
戴維·雷諾茲,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著有10余部作品,代表作有《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等。《歷史的指揮者: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和寫作》曾獲“沃夫森歷史獎”。 弗拉基米爾·佩恰特諾夫,俄羅斯歷史學教授、博士,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歐美國家研究室主任,獲得過“戰斗功勛”獎章和榮譽勛章。他用俄語和英語撰寫了大量關于戰時聯盟和冷戰的著作,代表作有《斯大林、羅斯福和杜魯門:1940年代的蘇聯和美國》《從杰弗遜到克林頓:美國民主黨競選》《美國對外政策史》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