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萊辛作品: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5555
- 條形碼:9787544795555 ; 978-7-5447-955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萊辛作品: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本書特色
透過書房的窗子遠眺時光,“自由女性偶像”寫在黃昏的閱讀札記——《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是諾獎女作家84歲高齡時的評論文集,也是中文版萊辛作品集中唯一的非虛構作品。萊辛生于伊朗,長于非洲,棲于歐洲,見識之廣鮮有人能及,她獨立于主流之外,從不俯視“低賤”,也拒絕仰視“偉大”;她平視著世界,無濾鏡地觀察并質疑光環下的人和事、既定的規則與價值。與萊辛一起閱讀思考,能幫助我們獲得另眼看世間的能力。
萊辛作品: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內容簡介
“在少女時期,有位老婦人對我們說過,年輕人面臨的蕞大困難,就是覺得自己渺小無力,無足輕重,覺得人們都生活在一個被強大機器控制的世界。誰都不應該覺得自己渺小無力。她說,記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每一個人的力量和勇氣。” 84歲的萊辛,不見老邁,只見睿智犀利,點評簡·奧斯丁、托爾斯泰、伍爾芙,發掘被埋沒的佳作。除了文學評論,本書亦收錄她談論世事,展現洞見的文章。在這位一生斗志昂揚的女作家眼中,時代變遷,時光吞噬,很多事物已無蹤影,唯在文學中仍留有遺跡。不妨隨萊辛一起,通過文字來重新理解這個世界。
萊辛作品: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目錄
D. H.勞倫斯的《狐貍》
《卡萊爾的屋子及其他速寫》——新發現的弗吉尼亞·伍爾芙作品
聊聊托爾斯泰
《愛孩子的男人》
《卡里來和笛木乃》——《比德佩寓言》
2002年在比戈獲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感言
蓋伊·薩杰的《被遺忘的士兵》
詹姆士一世版《傳道書》序
寫自傳
《令人刮目相看的維多利亞人:喬治·梅瑞狄斯傳記》
布爾加科夫與《不祥的蛋》
走近穆麗爾·斯帕克
司湯達的《一個自我中心主義者的回憶錄》
《失落的文明:石器時代》
亨利·漢德爾·理查森
《金色筆記》之再版
安娜·卡萬
菲利普·格拉斯
《追尋羽人》
威廉·菲利普斯,逝于2002年
書籍
尼克諾·圖齊的《在我之前》
傳記
說說貓
《麥米的信件》
奧立芙·施萊納
當我年輕時
《2003年作家與藝術家年鑒》之序言
西蒙娜·德·波伏瓦
我的房間
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
尼拉德·喬杜里的《一個不知名的印度人的自傳》
老年
《馬頓斯教授的離去》
今非昔比
《納粹童年》
《知曉如何致知:蘇菲傳統中的實用哲學》
非洲*重要的書
《蘇菲之路》
《冰宮》—冰凍在瀑布中的秘密
問題、神話與故事
“9·11”事件之后
克麗斯特貝爾·比倫貝格的《熬過黑暗》
海的故事
蘇菲的哲學和詩學
道路
在海德堡的一周
阿爾瑪·基杰爾摩普里耶多的《與古巴共舞》
小議讀書
沃爾特·德拉梅爾的《三只忠心的猴子》
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貓的故事》
《英國人的手記》
A. E. 科珀德
伊德里斯·沙赫的《紀念文集》
貓的九種情感生活
《穆克瓦:非洲的一個白種男孩》
《克拉麗莎》
概述:寫在伊德里斯·沙赫離世之后
歌劇
萊辛作品: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節選
簡??·??奧斯丁 如果說有一本英文小說在社會各階層都很流行,那就是《傲慢與偏見》。它一直流行到*近,才被一個成功的電視劇改編所取代。簡??·??奧斯丁自她的**部作品《理智與情感》問世以來,一直表現不俗,這一點為社會及文學界精英所公認。《傲慢與偏見》的英國味非常濃郁,由此,外國讀者對我們的追求—社會地位和金錢—有所質疑。諸如生命與死亡之類的偉大主題被置于何處?于是各種批判接踵而來。我們的回答是,該小說中的角色都是通過社會地位和金錢來定義的,而女作者本人更是受限于此。鑒于此,我們將該書的真正主題暫時放置一邊,先來探討探討這兩個問題。 簡??·??奧斯丁的親朋好友多屬中產階級,也有個別家庭融入了貴族階層,但她的家庭較為清貧。為了解決子女——兩女四男—的吃飯、穿衣、謀職問題,她父親將幼童招入家中輔導。每年中的教學時段,家里難得安寧,到處是吵吵鬧鬧的男童。簡和姐姐卡桑德拉感覺自家在親戚中算貧窮的,受到的也是窮親戚的待遇,她們的生活需親戚接濟方可維繼。一些富裕、大方的親戚時常給她們送來一些禮物,或請她們去做客,或施舍些別的東西。直到簡后來通過寫作掙了些錢,她才開始嘗到自食其力的滋味。在當時的歐洲,此種情形對于一名未婚女性來說非常普遍。 在人們的描述中,簡經常是一個保守的老處女形象,這種情形或多或少是瑪麗??·??米特福德造成的。她對簡的描述不大友好,說簡正直不阿,善斷是非,是個“正經人”。也有人說簡為人怨毒刻薄—這位評論家是弗吉尼亞??·??伍爾芙,她引用了別人不怎么吸引人的言論。簡的不朽名作都是她在房屋的某個角落里寫成的,她隨時準備放下手中的活兒,參與到別人吃茶點或嘮家常的活動中去。此時的她是怎樣的一個人?一位我兒時見過的那種女性,一位未婚的阿姨,隨時都準備著為人效勞,沒有自己的生活,形象可憐。人們眼中的奧斯丁眼界狹窄,我們經常讀到的也是這樣的文字,鄉村生活和狹窄的中產階級圈子就是她的全部。 德米特里厄斯??·??開普坦納克斯,一位當時很有影響的評論家,1943年冬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一家很有影響力的刊物《新文字??·??曙光》(第四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文字引自該文:“在簡??·??奧斯丁小說的每一頁上,我們都能感覺到18世紀英國家庭的藩籬,‘理智’的藩籬,邏輯的藩籬。或更準確地說,這種邏輯是在穩定社會過著穩定生活的人的邏輯。簡??·??奧斯丁也有一套毋庸置疑的價值體系的保護……”事實勝于雄辯。首先,她身處上流社會,卻是窮人處境,所以需拋頭露面——即使以文學創作為生計,她在社會中的位置也算非常糟糕的了。她的一位表姐妹,也是她的閨中好友—可能是沃倫??·??哈斯丁的私生女,屬于上流社會,嫁給了一位后來被送上斷頭臺的法國伯爵。法國革命及其影響對于她而言近在咫尺,就如自家事務般清晰。她的兄弟經常離家參戰,加入海軍對抗拿破侖,以身涉險,家里的其他人則成天提心吊膽。*為突出的是,簡的周圍都是些女性親戚和朋友。她們一直在懷孕、哺育、接連不斷地生產,而當時的小孩很容易夭折。*后,對簡影響*大的事情,莫過于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進了寄宿學校。她在學校里被人忽視,過著簡??·??愛式的凄苦生活。 正是在如此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素材的基礎上,奧斯丁開辟出了一片小小的世外桃源—她稱之為自己的藝術領地。她的藝術成就也就體現在這里。她去粗存精,琢石成玉。即使是那些對那個時代知之甚少的人,也能感覺到她創設的場景雖然狹小,但很明亮,而當時的時代背景,卻是陰云密布、危險叢生、悲劇頻現。奧斯丁的小說中從未有貴族被殺頭或婦女因產褥熱而死去的事發生。婦女也不會如她妹妹伊萊莎般生下智障兒童,痛苦和悲傷被愛心、善良或親吻所治愈。但是,我很難想象奧斯丁的小說中會有超越純潔的親吻—如果那樣,小說精致的紋理和筆觸便會遭到破壞。 簡??·??奧斯丁曾有過如癡如醉的美好戀情。對方是個愛爾蘭人,也很愛她,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段姻緣應該是天作之合。然而,對方很窮,還要養活母親和幾位姐妹,所以必須娶一位有錢人。雖然雙方都明白不得不放棄,但仍然深愛著對方,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痛苦在《勸導》中得到了體現。 后來,在她單身生活*為困難、難以為繼之時,附近一位富有、擁有豪宅的莊園主向她求婚。由此她將經營莊園,做頗有社會地位之人的妻子,生兒育女,將窮人身份永遠拋在身后。這種誘惑太大了,她接受了對方的求婚。但第二天,她改變了主意,拒絕了他。在我看來,這個舉動對她心理的折射不亞于任何其他情形。有人說,與湯姆??·??萊弗洛伊的愛戀留給她的記憶使得她不可能再嫁他人,但是不要忘了,卡桑德拉曾描述過簡未婚、無羈絆時的歡樂時光。她怕什么羈絆?很顯然,是生育的羈絆。我們一次又一次讀到她的某位堂表姐妹或朋友死在了生育第八或第九個孩子的分娩床上,要么就是多年里一直在懷孕、哺育。在簡和卡桑德拉看來,結婚是無益健康的。現在回頭去看,我們頗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或許那些被人輕視的老處女倒是受害*輕的人。卡桑德拉經常去照看臥病在床或彌留之際的女性親友,簡也盡了自己的分內之責。在姐妹倆共用的臥室里,她們有過很多次的秘密交談,我們無法獲得相關記載,但從伊麗莎白??·??貝內特與妹妹簡的臥談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些蛛絲馬跡。 《傲慢與偏見》是以一種喜劇形式呈現的,其中的某些痛苦時刻往往容易被忽視。柯林斯先生—一個不大招人喜歡的文學人物—向伊麗莎白求婚。如果她答應,便可確保她一家人以后在她們原來的住宅中穩穩當當地住下去(到她父親去世時,該房產歸屬柯林斯所有)。但她拒絕了。她和好友兼姐姐簡笑談此事時,她說除非再出現一個柯林斯并向她求婚,否則她是不會有未來的。請注意,這里反映出一個可怕的事實:在該小說中,通情達理而又合格(并非一碼事)的男人不多。相反,年輕女士們則忙著尋找夫婿—沒有丈夫就沒有未來。年輕男士們可以挑三揀四,飄飄然自我感覺非常好。伊麗莎白的決定讓市儈且精于算計的母親大為惱火,但她得到了頗有見識的父親的贊賞。他告誡女兒,同時又說給他愚笨的妻子聽,不慎重的婚姻會釀成苦果。但是,一個事實擺在了我們面前:回過頭來看看女性的命運,看看她們的選擇權,即使是現在,人們不免會感到一絲寒意,哪怕只是瞬間的寒意。伊麗莎白拒絕了糟糕的柯林斯先生,但她的后半生很可能衣食無著。順便說說一個有趣的現象:有老師布置學生讀了《傲慢與偏見》。老師們說現在的年輕女士們的歷史知識,或者說是關于女性的歷史知識,抑或說對她們當前的幸運的認識少得可憐,居然問出了“為什么伊麗莎白和簡不去找工作?為什么她們一天就忙著找夫婿?”這樣的問題。 伊麗莎白拒絕了柯林斯先生,挑戰了當時的習俗——年輕女士必須找個有前途的年輕男人嫁出去,婚姻中不涉及愛情——這一情形持續了數百年。 說“我不愛他”是一項人們近來才有的權利。
萊辛作品:時光噬痕·觀點與評論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后的又一女作家,不屈的自由女性,硬核的“文壇女斗士”。 1919年10月22日,在伊朗古城的一所石屋中,多麗絲·泰勒出世了。她的父親本是英國的一名普通銀行職員,在“一戰”參軍失去了一條腿;母親曾是父親截肢時的管床護士。多麗絲4歲時,全家輾轉回到英格蘭老家,不久又遷至非洲的津巴布韋墾荒種地。 14歲時,多麗絲因眼疾退學,為逃離貧窮壓抑的原生家庭和荒涼閉塞的鄉野,到南非大都市謀生,先后做過護士、保姆、接線員。25歲時,她隨第二任丈夫、一名德國流亡共產黨人改姓萊辛。30歲和平分手后,她攜幼子返回母國,只帶著少量現金和書稿、衣服,以及一箱書,但她不禁歡呼:“我自由了,我終于完全成為我自己。我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是自足的獨立個體!” 翌年,萊辛從非洲帶來的書稿《野草在歌唱》出版,轟動英美文壇。她43歲時,長篇小說《金色筆記》問世,被譽為“女性解放運動啟蒙書”;但萊辛拒絕這一標簽,說“我想寫的是一部記錄時代的編年史”。她交游廣泛,情史豐富,熱衷于社會運動,也因曾是共產主義的有力支持者,受到英國軍情五處長達二十年的秘密監視。 在不同文明、種族間的遷徙和波瀾壯闊的人生,賦予了這位“亞非歐的女性精靈”非凡的見識;她一生寫下五十余部小說,曾獲毛姆文學獎、英國皇家文學會榮譽獎等幾十項大獎,88歲時獲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說:“萊辛改變了我們審視這個世界的方式。”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