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錢穆作品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101008
- 條形碼:9787557101008 ; 978-7-5571-010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錢穆作品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本書特色
晚年的錢穆以溫情細膩的筆觸,講述成長、求學、教學、交游的歷程,以妙趣橫生的生活瑣事和纖毫畢現的歷史細節,再現歷史風云與個人命運交織的一生。這本書不僅是一卷情味雋永的典雅散文,還是編纂錢穆年譜、傳記及研究相關歷史事件的重要資料。錢穆親歷了中國20世紀風云激蕩的近百年歷史,當歷史學家成為歷史的親歷者,他會如何記述?讀者可借由此書以小見大,通過錢穆的個人經歷及人生選擇,窺見20世紀國家、社會、風氣、人物之變。通過錢穆的研學經歷及其與呂思勉、顧頡剛、胡適、陳寅恪、錢玄同、馮友蘭、郭紹虞、湯用彤、熊十力、吳宓、梁漱溟、唐君毅、傅斯年、林語堂等人的交游記事,讀者可深入了解當時的學術風氣與思潮變遷。
錢穆作品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內容簡介
1974年,八十歲的錢穆先生追念親恩,成《八十憶雙親》一書,八年后又成《師友雜憶》。這本書即兩書之合刊,并收入附錄文字十二篇。 《八十憶雙親》中,先生追憶了祖父、父親、母親、兄長的一生,他們言傳身教的精神成為錢穆人格的一部分。作《師友雜憶》時,先生雙目已不能見字,回念求學時所遇各位老師,和輾轉任教于小學、中學、大學的經歷,以及鉆研學問的心路歷程,感慨萬端。 從果育小學到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新亞書院,幾十年來世風時態驟轉亟變。從這本書中,可以窺見二十世紀國家、社會、風氣、人物、思想、學術之變,以及胡適、顧頡剛、呂思勉、陳寅恪、梁漱溟、馮友蘭、林語堂、傅斯年等人的側影記事。先生所追憶庶可使前世風范有所存留,讀此雜憶者,茍以研尋中國現代社會史之目光視之,亦未嘗不足添一客觀之旁證。
錢穆作品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目錄
一?? 前言 / 3
二 七房橋 / 5
三 五世同堂 / 7
四 先祖父鞠如公 / 11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學及科名 / 13
六 懷海義莊 / 15
七 先父對余之幼年教誨 / 19
八 先父之病及卒 / 24
九 先母來歸 / 26
一○ 先母寡居 / 29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 35
一二 先母之卒 / 37
師友雜憶
序 / 43
一 果育學校 / 45
二 常州府中學堂 / 56
三 三兼小學 / 78
四 私立鴻模學校與無錫縣立第四高等小學 / 89
五?? 后宅初級小學 / 109
六 廈門集美學校 / 123
七 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 / 133
八 蘇州省立中學 / 142
九 北平燕京大學 / 152
一○ 北京大學 / 163
一一 西南聯大 / 210
一二 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 / 232
一三 華西大學 四川大學 / 251
一四 昆明五華書院及無錫江南大學 / 260
一五 新亞書院 (一)/ 276
一六 新亞書院 (二)/ 287
一七 新亞書院 (三)/ 309
一八 新亞書院 (四)/ 320
一九 新亞書院 (五)/ 335
二○ 在臺定居 / 353
附錄
一 懷念我的母親 / 371
二 懷念我的父親 / 379
三 胡公秀松墓碑記 / 387
四 紀念張曉峰吾友 / 389
五 故友劉百閔兄悼辭 / 398
六 回憶黃季陸先生 / 404
七 悼念蘇明璇兄 / 409
八 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 / 416
九 悼亡友張莼漚先生 / 423
一○ 王貫之哀辭 / 426
一一 我和新亞書院 / 431
一二 九十三歲答某雜志問 / 443
錢穆作品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節選
二 七房橋 余生江蘇無錫南延祥鄉嘯傲涇七房橋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當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鉅富之家,擁有嘯傲涇兩岸良田十萬畝。而上無父母,下無子女,僅夫婦兩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嬰衰虛之疾。遠近名醫,百藥罔效,病情日見沉重。一日,十八世祖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未敢啟口,恐不聽從,又滋責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茍可從者當無不從。縱或實不能從,亦斷無責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謂:“君病殆非藥石可療。久服藥,反滋他病。計惟有長年靜養一途。但我兩人既不能入深山,長居僧寺道院中。我已將宅西別院修治。若君能一人居別院,家中事由我處理,君可勿操心。我已在院門上辟一小門,一日三餐,當送小門內,君可聞鈴往取。初住自感寂寞,旬日半月后,應可習慣。萬一有事,仍可開門接出。如此以三年為期。我曾以此意告之兩醫,謂可一試。”十八世祖慨允。越三年,接出,病態全消,健復如常。十八世祖母言:“自君居西院,我即在佛前自誓,當終生茹素,并許愿居家為優婆夷,獨身畢世。惟為君子嗣計,已為物色品淑宜男者兩人,并諄諄誨導,已歷兩年。君與此兩女同房,斷可無慮。”十八世祖勉從之。此下遂生七子,在嘯傲涇上分建七宅,是為七房橋之由來。事載家譜,余未親睹,此則得之傳述。 七房駢連,皆沿嘯傲涇,東西一線,宅第皆極壯大。一宅稱一墻門。除此七墻門之外,無農戶,無商店。涇東千步許有一橋,即名“七房橋”。橋北一小村,忘其名,乃七房橋公仆所居,世世傳習婚喪喜慶種種禮節儀文。一家有事,諸仆群集。涇西約五百步又一橋,名“丁家橋”。橋北一村,名“丁家村”,乃七房橋樂戶,襲明代舊制,世習昆曲鑼鼓,歌唱吹打。每一家有事,亦畢集。遇喜慶,即在宅前大廳搭臺唱昆曲,打鑼鼓。或分兩臺,或只一臺。或一日夜,或三日夜不等,先兄及余少時尚飫聞之,故長而皆愛好焉。 三 五世同堂 七房中人丁衰旺不一,初則每房各得良田一萬畝以上。繼則丁旺者愈分愈少,丁衰者得長保其富,并日增日多。故數傳后,七房貧富日以懸殊。大房丁*旺,余之六世祖以下,至余之伯父輩乃得五世同堂。余之曾祖父兄弟兩人,長房七子,次房五子,又分十二房。故余祖父輩共十二人。一宅前后共七進,每進七開間,中為廳堂,左右各三間,供居住。又每進間,東西兩偏有廂房,亦供居住。宅之兩側,各有一長弄,皆稱弄堂。長房七家由東弄堂出入,次房五家,由西弄堂出入。中間大門非遇事不開。其后每家又各生子女,先祖父鞠如公為東弄堂七房之長,即生四女兩男共六人。故余有四姑母、一伯父,先父*小為一家之幼。其他家以此為推。故“五世同堂”各家,分得住屋甚少,田畝亦寡。自余幼時,一家有田百畝二百畝者稱富有,余只數十畝。而余先伯父及先父,皆已不名一尺之地,淪為赤貧。老七房中有三房,其中兩房至余幼年皆單傳,一房僅兩兄弟,各擁田數千畝至萬畝。其他三房,則亦貧如五世同堂。 貧富既分,一切情形亦相懸隔。老七房中之三房富者,輪為鄉間紳士。上通官府,下管附近鄉里賦稅差役等事。有他事爭執,亦至紳士家裁判,可免進城涉訟。七房橋闔族中事,亦漸歸三房輪為紳士者主持決奪。余四房避不參預。相傳五世同堂內西弄堂一寡婦,尚稱富有,一子未婚,一女未嫁。其子常犯規越矩,多行不法。其時,大家庭之規模尚存,而大家庭之禮法,已蕩然不見。諸祖父叔伯兄長前輩,皆莫奈之何。其時為紳士者為老七房中之第三房,對之屢加教斥,亦不聽。乃送之縣獄。五世同堂內諸祖父皆競赴老三房請求釋放。不許,謂需拘禁有時,或可有悔改之望。不幸其子竟瘐斃獄中,值老三房紳士亦臥病在床。一夕,其瘐死者之母,忽夢子來訴,已在陰司申冤得直。請多燒冥繦,可供地下使用,使速斃。其母醒,告其女,女亦同夢此事。翌晨,告素常相親諸家,亦有同獲此夢者,乃赴市購大量錫箔。凡五世同堂中婦女,皆競折之。堆門外大廣場焚化。此間大堆紙錠燒完,西邊老三房病紳亦告氣絕。此事在余幼年尚聞傳述。則諸房間之感情隔閡,亦可想見。 P5-8
錢穆作品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七歲入私塾。曾就讀常州府中學堂、南京私立鐘英中學,高中肄業后,輾轉任教于無錫、廈門、蘇州等地小學、中學,并勵志苦讀,精研學問。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問世,為學界推重,轉入大學執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校。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臺北,任教于臺灣中國文化書院。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一生著述,廣涉經史子集,后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編,凡一千七百萬字。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