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54816
- 條形碼:9787106054816 ; 978-7-106-0548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本書特色
采集電影人記憶檔案,留贈后人,也服務于當下。 讓受訪人做生平講述,包括其電影從業經歷、社會人生經歷、個人生活與心靈成長經歷三個向度,建立電影專業史、中國社會史、個人心靈史三者合一信息檔案。 目的是在深度與廣度、豐富性與多樣性之間獲得平衡。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是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電影頻道合作的,以采訪和記錄老一代中國電影人生平經歷并作檔案收藏為目的的大型采訪工程。該項目于2007年正式啟動,2008年全面展開,至2010年為采訪工程的第1階段;2011年起為采訪工程的第二階段。做口述歷史,我們是后來者,其便利條件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汲取先驅者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利用后發優勢,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比較順利、有效,且有一點特色。 我們的項目名稱是“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而不是“電影口述史”。作為電影資料館人,我們做口述歷史采訪的目標,是要作為檔案收集,讓受訪人做生平講述,包括其電影從業經歷、社會人生經歷、個人生活與心靈成長經歷三個向度,建立電影專業史、中國社會史、個人心靈史三者合一信息檔案。 “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采集電影人記憶檔案,固然是留贈后人,也應盡可能服務于當下。為此,我們和中國電影出版社合作,申請到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將陸續出版“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30卷。我們采取了四種分卷形式,即單人卷、單位卷(多人)、專業卷(多人)、專題卷(多人),目的是在深度與廣度、豐富性與多樣性之間獲得平衡。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目錄
一、家史簡述:從山東到陜西
二、人生啟蒙:跟著母親找父親
三、家鄉生活的點點滴滴
四、冒用“吳天明”之名上學
五、初中:在渭南瑞泉中學
六、高中:在西安中學
七、看《海之歌》,報考西影
八、三年困難時期
九、**次農村社會主義教育
十、**次演電影:《巴山紅浪》
十一、話劇表演:D角及其他
十二、劇團精簡及第二次下鄉
十三、戀愛、結婚、生女
十四、中央五七藝術大學,《紅雨》攝制組
十五、從《渭水新歌》到《漁島怒潮》
十六、受邀參與《生活的顫音》
十七、執導《親緣》的甜酸苦辣
十八、《沒有航標的河流》
十九、拍攝《人生》前前后后
二十、《老井》的創作
采訪人手記
穆牧訪談錄
一、家庭與家人
二、在北京電影學院
三、到西影
四、戀愛、結婚
五、能演戲我就高興了
六、沒把自己當廠長夫人
七、在美國開錄像店
八、對丈夫和自己的簡短總結
采訪人手記
吳妍妍訪談錄
一、童年的記憶
二、回憶在美國的日子
三、爸爸歸國以后
四、家人之間的交流
五、對媽媽和爸爸的看法
采訪人手記
嵇波訪談錄
一、對岳父吳天明的*初印象
二、回顧《百鳥朝鳳》的拍攝
三、對岳父吳天明的回憶
四、對岳父吳天明的評價
采訪人手記
吳繼明訪談錄
一、無法接受吳天明“歡樂遠行”
二、童年記憶:媽媽、爸爸和哥哥
三、哥倆都叫吳天明
四、回憶吳天明的從藝路
……
吳偉利訪談錄
林尊鼎訪談錄
編后記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節選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陳:回到西陽以后,開始上學了? 吳:對,先說在北邊的時候,也上過學。我給你說,走這個地方,比如說一共有六個學生,六個學生四個年級。那個破窯洞,或者破草棚子,一個老師,就這種。我記得兩個地方,上這種課。有一次我還記得發了新課本,這都是解放區的課本。“東方紅,太陽升”,那些課本上都有。黃表紙印的課本,一打開,新鮮得很,石印。黃表紙,硬邦邦的,字清晰得很,還有畫的畫,工農兵,犁地。要不了幾天就毛了,就成油餅了,那個書再一窩,再弄開,那個字毛毛就擋著,就模糊了。那個課本,后來一直留著,初步認識字就是那些。我媽不認識字,我爸又不在,又沒有字典,不知道是什么字了。課本一直帶著。走個地方,如果有這種學校,就進去報個名。我學會唱**首歌,是我媽教給我的,“小白菜,溜溜的黃,三歲兩歲沒了娘。”《小白菜》。后來第二首歌學會唱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是我爸教我的。 到西陽以后就上學,三年級。那時候上學是啥?就是給人家弄一些棉花,或者糧食,拿口袋裝上,交學費。就在我鎮上,西陽小學。學校有戲臺子,一個大操場。我記得有一次為了拍馬屁,我把我家我爺爺家破桌子中間的撐子,偷出去送給學校老師,叫老師做打手心的板子,沒想到這個板子**次打的是我。戲臺子在教室外面廊檐上,一人多高,不許上。我帶著一幫小孩在那玩。老師說下來!排著隊,在那打。不許抽,你抽一次,老師沒打著,再加一次。打得都腫了,我媽回去就罵。當時好像還是童子軍,我就記得唱民國國歌,每天早上升旗。沒有穿過童子軍的衣服,每天上學背著書包出來進去的。大概不到一年,解放了。 在解放前,這段靠什么生活呢?我家里有20畝地,當時給我姑父種著,我們家在南邊有3畝地,我記得種過西瓜,我看瓜園。晚上就住在瓜庵子,瓜庵子是大A字形,鋪上床板,一個是看人,一個是獾。看瓜園,瓜從不熟就開始偷著吃。我爺爺一來,哪個地方又少了一個,就扇兩個耳光。他開始以為是別人偷的,罵。后來知道是我偷的。還種甜瓜,甜瓜種得少,產量也低,不等熟都吃光了。麥子在北邊,給我姑家種。記得收麥子的時候,跟我表妹撿麥穗。那個地是姑父種的,所以我撿麥穗,我表妹不讓我撿,追著我攆。我撿了以后就跑。我跟我表妹的關系一直很好。當時小,她家的,不讓我撿,后來我媽就罵他們。當時我媽錢是咋來?靠紡線,叫人家去織布,織成布以后(去賣)。有一次拿了三匹布還是四匹布,一匹是十丈,讓我姑父捎著賣,結果我姑父說讓人家偷了。我媽就知道他昧了,從此跟我姑父關系就不好,跟我姑家的關系都不好。兩人到什么時候和解?兩個人都老了,80年代了,我父親不在了,我姑去,那一次,姑嫂才和解,說過去的事就算了。 我家生活當時主要靠我舅家。我舅善良,經常給一些補貼什么的,平常沒啥吃的,就去拿點。我舅舅做豆腐,鎮子周圍還有幾個小村子,每天挑著一擔豆腐賣。在他家里,我就記得吃豆腐腦,吃豆渣。那個豆渣,鍋里蹭一點油,擱一點蔥花,擱點鹽一炒,好吃得很。后來我再吃豆渣,我覺得難吃得很,那個糙,擱再多的油,擱上肉丁都不好吃。小時候覺得舅舅家的豆渣好吃。我外婆養蠶,抽那個蠶絲,每到這時候我就去給她拉風箱,吃那個蠶蛹,已經煮熟了,拿出塞在嘴里,就等著吃蠶蛹。再就是跟我小舅他家的關系比較好,小舅叫封順友。但是我舅家窮,我不愛到我舅家去住。就是到姑家,因為姑家表姐、表弟、表妹多,一幫孩子,我們關系很好。我跟我姑關系都很好,我媽跟我姑關系不好,不管她。我們干我們的,我們覺得跟姑家更親。姑姑對我們很好,對我兄弟幾個都很好。在姑姑家,逢年過節打牌,打花花牌。跟表姐、表妹、表弟就玩那個,經常就睡在我姑家,我跟表姐、表妹,我們都在一個炕上。 陳:您母親還在西陽鎮燒過茶爐,是什么時候? 吳:1948年,就是賣茶。就在我們家門口,鎮子三天一集,一到逢集的時候,我家院子門口就是街道,拿土坯盤一個茶爐子,賣茶。那個茶葉是什么?根本沒有茶葉,是拿榆樹葉子摘下來晾干以后,在壺里煮了,一碗一碗倒出來,帶點茶葉的顏色。不知道多少錢一碗。一碗一碗晾在那,上面有時候就蓋著一個板,怕灰,怕蒼蠅。我就記得我在那拉風箱。當時夏天,穿開襠褲,那時候已經八九歲了。開襠褲還是啥褲?把棉褲一套,兩層,夾褲。當然不好意思,人前頭不能讓人家看見,但是屁股露著。是燒的木炭,那種炭不太好燒,一弄多半天,水燒開了,我才能去玩,去撿瓜子。其他時間我還得看孩子,那時候小家伙還活著,還得看孩子。另外一有空,人家吃西瓜,我就撿那個西瓜子。還得淘不是?你還得撿了淘,先把地上撿光,然后要吐的時候,趕快拿手,鉆在桌子底下拿手接著,吐到我手上,擱到碗里。回去拿水一清,不然有泥。淘完了以后,把它晾干,第二集賣西瓜子。 ……
天明故事:吳天明及其親友訪談錄 作者簡介
陳墨,原名陳必強,1960年生,安徽人。1982年畢業于安徽大學中文系,1988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文學碩士,退休前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暨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著有“陳墨評金庸書系”,以及《張藝謀電影論》《陳凱歌電影論》《費穆電影論稿》《半間齋影話》《中國武俠電影論》《中國武俠電影史》《黃建新的電影世界》《百年電影閃回》《影壇舊蹤》等。從2007年起擔任“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采訪人,采訪時長超過1500小時。另著有《口述歷史門徑》《口述歷史雜談》以及口述史學論文20余萬字。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