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換一條賽道,變現 (個人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27501
- 條形碼:9787520727501 ; 978-7-5207-275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換一條賽道,變現 (個人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職場人、數字游民、斜杠青年、多重職業者、自由職業探索者;創業者;職業規劃師。 包括“35歲+”在內的下崗、轉職、創業、自立門戶者。1 職業危機,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去年很窮,今年也是” “不想上班,也不想躺平” “35歲,HR突然說:明天你不用來了! “職場沒站穩,家里卻催婚” “現在工作就吃力,怎么熬到退休?”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想換工作,但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不知道我的自you職業還能做多久” “現在的工作很難感受到快樂” “職場上,每天都在被情緒支配” 2 職業人生,隨時可以重新來過 人生轉型=積累+偶然性 ——在被裁掉之前,提前規劃下一步 | 每一個人生的剎那,都能算出至少12個可能的方向 | 用一個轉型工具,算出更好的自己 本書獻給終于認清“大廠高薪只是夢”“體制內的安全感就是個誤會”,努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不斷打磨方法的你。 3 暢銷書《產品思維》作者、播客「三五環」主理人劉飛、「自由會客廳」創始人林安,作序力薦!
換一條賽道,變現 (個人版) 內容簡介
2016年,英國倫敦商學院的兩位教授提出“人生100年時代”的概念。他們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從全球范圍來看,2007年后出生的人,有50%壽命在100歲以上。 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生活節奏卻越來越快,我們已經從一個穩定的“土時代”進入一個變動的“風時代”,生活規則悄然發生改變。“求學20年、工作40年、退休20年”的人生節奏正在被打破,人們不再將個人價值寄托在公司或集體,而是主動尋求變化,通過“做自己喜歡并擅長的事”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年輕人創業、頻繁跳槽、斜杠青年以及中老年再就業等現象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基于這樣的社會趨勢,作者提出要根據“生命軸心(Life pivot)”理論做人生規劃,也就是以“積累”和“機遇”為軸心,可以拓展出職業生涯的無限可能。“積累”包括“可提供價值的技能集”、“廣泛多樣的人際關系網”和“了解真實的自己”3個部分,“機遇”需要堅持、樂觀、好奇心、靈活性、冒險精神5個性格特質。只要具備這些要素,就可以不再受制于人,無阻礙地轉換職業生涯,擁有自由的人生。
換一條賽道,變現 (個人版) 目錄
第1章 為何需要人生轉型
游戲規則已經改變;如何做到“隨時都能轉型”;何為“人生轉型”
第2章“三大積累” 與相鄰可能性
人生轉型的“三大積累”;發掘你的相鄰可能性;巧用蜂窩地圖;以三項標準分析相鄰可能性;嘗試人生轉型;通過多重職業,試錯相鄰可能性;轉型不論年齡
第3章 實現積累的前期動作(前篇)
人生轉型,始于足下;人生轉型的阻礙因素——“三沒”;實現積累的六個前期動作
第4章 實現積累的前期動作(后篇)
六個動作通用的三項行動原理;行動原理、積累、人生轉型反復循環
第5章 人生轉型無止境
有選擇,才有價值;轉型后的“四個O”;時刻為下一次轉型做準備
換一條賽道,變現 (個人版) 節選
1、因為我們“可能會活100年,也可能明天就離開人世”。如果真的不幸在不斷 “延后” 的過程中死去,我們肯定會抱憾終生,因為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死前也會追悔莫及。所以,我的建議是及時行樂,一邊體會人生滋味,一邊進行準備工作。 2、通過工作積累的經驗仿佛念珠一般,慢慢地串聯在一起。*重要的是要認真對待眼前的工作,對自己的經驗加以分析,有意識地為后面將要講到的 “人生轉型” 積累必要的資本。過去的經驗積累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職業可能性,而在新的職業中,我們又將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如此往復循環、不斷積累,不管我們身處哪個年齡段,都能擁有進行職業轉型的資本,選擇全新的職業未來。 3、偶然性會給我們的職業生涯帶來很大影響。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克朗伯茲 (John D. Krumboltz)等人曾在1999年提出了一個職業理論,名為 “有計劃的偶然性理論”。這項研究顯示:個人職業生涯八成取決于意想不到的偶然性。 有計劃的偶然性理論并不是告訴我們 “職業生 涯是由偶然性決定的,所以順其自然就好”,而是主張我們應該有計劃地把偶然性變為自己的伙伴。比如說,我們同時收到了兩場酒會的邀請,這兩場酒會都在同一天舉辦。其中一場去的都是我們的熟人,而另 一場去的都是平常沒有什么機會見到的人。無論是哪一場酒會,我們都無法預知將會發生什么樣的偶然情況。但是,顯然后者會更容易發生積極偶然性事件。我們很可能會在那里邂逅一些新的友人,或者有些新的發現,由此可以看出,“有計劃的偶然性” 主張大家采取更有可能發生積極偶然性事件的行動。 具體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才會更容易發生積極的偶然性事件呢? 克朗伯茲教授表示: “幸運絕非偶然!” 他認為采取的行動應具備以下五個特征,這一點非常重要。 4、經驗的積累和偶然性能幫助我們完成職業轉型,本書將這一過程稱為 “人生轉型 (Life Pivot)”,它的公式是“人生轉型=積累+偶然性”。積累,即工作經驗的積累;偶然性,即“有計劃的偶然性理論”的五個行動特征帶來的積極偶然性事件。 和跳槽比起來,人生轉型會更為穩定,且重復的次數越多,可供我們利用的資源就越多,這種轉換方法無論男女老少,都能使用。 5、人這一輩子會發生多次轉換,而我們就生活在不斷轉換之中。 在這種人生觀下,與其說 “轉換” 是終點,倒不如說它是邁向下一次 “轉換” 的起點。這是什么意思呢? 通過轉換,我們可以借助新的工作積累經驗,這一步算是新的 “積累”,同時它又為下一次 “轉換” 提供了新的可能。整個人生就是不斷 “積累” → “轉換” → “積累” → “轉換” ……如此往復,形成循環。補充一句,“偶然性” 是這個循環的催化劑。 6、我將人生描述成“具有蜂窩狀結構、布滿無數個六邊形框格的棋盤”。 現在我將這個比喻以“蜂窩地圖” 的形式畫了出來,想用它來解釋人生轉型的思路想法。 “人生轉型”需要量變的積累,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項:(1)能夠提供價值的技能集 (Skillset);(2)廣泛多樣的人脈網 (Network);(3)以經歷為基礎的自我理解 (Self-understanding)。 7、將人生轉型的 “三大積累” 與技術疊加使用,可能會創造更多的“相鄰可能性”。 使用一些能方便剪輯動畫的軟件或應用,說不定能幫你成為視頻博主。還有一些服務平臺能讓所有人都會做出 EC 網站,只要有效利用,或許下一個手工制作大師就是你。倘若有新的科技服務問世,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將它與自己的 ‘三大積累’ 搭配使用,又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8、將相鄰可能性以視覺化形式表現出來,就是“蜂窩地圖”。 蜂窩地圖的制作方法:(1)將當前職業和“三大積累” 的可用事項作為卡片,填入正中央的框格中;(2)在相鄰框格中寫下認為能與卡片組合搭配的職業相鄰可能性;(3)在各個“相鄰可能性”的框格中寫下自己預期可以獲得的卡片;(4)將當前職業的框格與“相鄰可能性框格中的卡片相組合,在下一個框格中寫出新的職業相鄰可能性。 9、人生轉型的具體流程: 1通過工作經驗儲備 “三大積累”;2借助蜂窩地圖發掘相鄰可能性;3用“Will”“Can”“Need”三項標準進行分析;4以“防守”或“進攻”為動機,選擇“隨機應變式”或“水到渠成式”的轉型方式變換職業跑道。 轉型結束后,又會回到第1步,只要職業生涯還在繼續,就會不斷重復1~4的過程。
換一條賽道,變現 (個人版) 作者簡介
[日]黑田悠介 2004年考入東京大學理學部,后來對心理學產生興趣,轉入東京大學文學院。畢業后先在兩家風投公司工作,于2012年加入Slogan公司,擔任職業顧問,負責為大學生做職業規劃。2015年8月成為自由職業者,為100余家公司提供咨詢服務。2017年成立規模200人左右的自由者職業社群“Freelance Now”,至今舉辦過300余場活動,合作伙伴包括政府機構、大型企業、高校、初創公司等約120家組織和機構。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