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黃河東流去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7035
- 條形碼:9787020177035 ; 978-7-02-01770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河東流去 本書特色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致信作協書記處:“親愛的同志們,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二十五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以獎勵每年*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茅盾文學獎遂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高獎項。自一九八二年起,基本為四年一屆。獲獎作品反映了一九七七年以后長篇小說創作發展的軌跡和取得的成就,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說文庫中的翹楚之作,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持續的影響。 人民文學出版社曾于一九九八年起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先后收入本社出版的獲獎作品。二〇〇四年,在讀者、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社的建議、推動與大力支持下,我們編輯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此后,伴隨著茅盾文學獎評選的進程,我們陸續增補新獲獎作品,力求完整呈現中國當代文學*高獎項的成果,使其持續成為讀者心目中“茅獎”獲獎作品的權威版本,F在,我們又推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典藏版)”,以滿足廣大讀者和圖書愛好者閱讀、收藏的需求。 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典藏版)”的編輯過程中,我社對所有作品進行了版式統一以及文字?保灰恍┮圆糠志韮垣@獎的多卷本作品,則將整部作品收入。 感謝獲獎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社,讓我們共同努力,為當代長篇小說創作和出版做出自己的貢獻,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的優秀作品。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黃河東流去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黃河中下游交界的中原地帶,發生了一樁震驚中外的大事:蔣介石以日本侵略軍的進攻為理由,演出了一幕“以水代兵”的慘劇,炸開黃河花園口,致使黃水泛濫,河南、安徽、江蘇四十余縣淪為澤國泛區,百萬人死亡,千萬余人流離失所,四處逃難,生靈涂炭。 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李準深刻地領悟和把握了這個題材,以編年史的寫法描繪了難民“八年離亂”期間遭受的水、旱、蝗三大浩劫的苦難生活史。作者主要描寫了七戶農民的命運,寫了在這次大災難、大遷徙中,他們每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以及在他們身上閃發出來的黃金一樣的品質和純樸的感情。
黃河東流去 目錄
開頭的話
**章 黃河
第二章 花園口
第三章 赤楊崗
第四章 一個不信神的女人
第五章 嗩吶情話
第六章 拉差車故事
第七章 長松買地
第八章 黃水劫
第九章 水上婚禮
第十章 落難尋母口
第十一章 鬧鹽行
第十二章 王跑的驢子
第十三章 黑色的春天
第十四章 蒙蒙春雨
第十五章 葫蘆灣搶船
第十六章 黃河之夜
第十七章 洛陽城里
第十八章 愛愛姑娘
第十九章 牛鈴
第二十章 石頭夢
第二十一章 姑嫂
第二十二章 長安街頭
第二十三章 桃花庵
第二十四章 重逢
第二十五章 古城墻下
第二十六章 卷葹草
第二十七章 十八扯
第二十八章 灃河岸邊
第二十九章 咸陽飯鋪
第三十章 陳柱子的哲學
第三十一章 人往高處走
第三十二章 過年
第三十三章 父女情
第三十四章 說書場
第三十五章 龍門之夜
第三十六章 蝗蟲
第三十七章 “女孩子也是孩子!”
第三十八章 桃花運
第三十九章 中將夢
第四十章 流浪漢
第四十一章 長松的一家
第四十二章 在死亡線上
第四十三章 尋妹記
第四十四章 荒村
第四十五章 李橋戰斗
第四十六章 窯洞里的笑聲
第四十七章 七夕淚
第四十八章 雪夜
第四十九章 荊棘路上
第五十章 西行記
第五十一章 月是故鄉明
第五十二章 壩橋楊柳
第五十三章 還鄉
尾聲
我想告訴讀者一點什么?(代后記)
黃河東流去 節選
陣陣南風把濃郁的麥香吹進了村莊,莊稼人的鞋底上像抹了油似地閑不住了。大自然把一封封漂亮的書信傳遞給人們,人們讀著這些熟悉的筆跡:柳絮飛舞了,榆錢飄落了,蝴蝶和落在地上的油菜花瓣依依惜別,豌豆花變成了肥綠的嫩莢。這是春天向夏天告別的*后一幕。這一幕需要的道具是如此之多:男人們整理著套繩、磙框、桑杈、掃帚;女人們收拾著簸箕、籃子,縫補著破了的口袋。特別是早晨,月落星稀,一聲聲清脆的夏雞啼叫聲:“夏季了——嚓,夏季了——嚓!”把人們從睡夢中叫醒的時候,各家茅屋前的磨鐮刀聲音,擴成了一股強大的音流。 大麥已經收割了,小麥也快黃熟了。人們今年聽著那清脆的夏雞聲,不再是安慰、喜悅,而是焦慮和憂愁,隱隱約約的炮聲已經聽得見了,清新的宅氣里混雜著一股火藥和汽油味道,三架一群的日本鬼子飛機在天空中來往飛過,看來戰事更吃緊了。隔年下種,累斷筋骨種的這幾棵麥子,也不知道能吃到嘴里不能? 李麥在院子里露天睡著覺。這是她多年的老習慣。一到麥子黃梢,她就開始在院子里睡覺,一直睡到八月中秋節后。一條蘆席,一個石頭枕頭。她沒有用過扇子,農民們的扇子是在大自然手里拿著的,白天在地里,頂著火傘似的日頭干活,總有一股涼爽的千里風吹來;夜間躺在院子里,涼風吹拂著他們疲勞的身體。夏天的風是大自然送給農民們特有的禮物,這體現了她的公平。 李麥在院子里睡覺,一方面是她從小流浪生活的習慣,一方面是她要看她那本“大日歷”。她的“大日歷”不是精美紙張印刷的,而是那整個廣闊碧藍的夜空。那一條銀光璀璨的天河,是她*熟悉的歷書。“天河吊角,南瓜豆角”;“天河南北,西瓜涼水”;“天河東西,收拾棉衣”。她根據大河的方向,安排著自己的生活。 當夏雞又在她家院子里的椿樹上叫起“夏季了!復季了!”的聲音,李麥和別人不同,她總要感激地向樹稍上喊一句:“如道了!彼_始把鐮刀找出來,準備磨鐮刀。她先用鐮刀削了個木頭釘子,釘在墻上。然后找了根嫩柳枝編了個圈,縛了根攀,又用小瓦盆盛了大半盆水,放在這個圓柳枝圈里,把瓦盆吊在墻上釘的木釘上。她又用兩節大麥稈子接住放在小瓦盆里,一頭向下垂著,她用嘴吸了一口,大麥管子里的水,便滴答、滴答,一滴接一滴地滴在磨刀石上。它滴得是那么均勻、準確,磨刀石上響出一陣柔和滋膩的聲音。 ……
黃河東流去 作者簡介
李準(1928-2000) 蒙古族,河南孟津人。曾任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中短篇小說集《李雙雙小傳》《車輪的轍印》,電影文學劇本《李雙雙》《老兵新傳》《牧馬人》《清涼寺的鐘聲》等。 《黃河東流去》,上集1978年,下集1984年,北京出版社初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