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紅橋邊 本書特色
《紅橋邊》如實記述了“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的創立、發展、成長、服務等各方面先進事跡。在安全生產、電網建設、營銷服務、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中,“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從沒有缺席,始終踐行“人人都是一座橋墩、人人爭當一面橋板、人人都是一座鐵血鋼橋”的黨員服務隊理念,塑造了葛浩、丁漢成、晁成林、尤守剛、孫永、張擁軍、陸大亮、楊宗遠、陸瑩瑩、魯家三代等一批先進人物形象。
紅橋邊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人物紀實性圖書,記述了“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的創立、發展、成長、服務等方面的事跡。全書一共分為12章,開篇介紹了淮海戰役中的英雄故事,第二章到第十章分別講述了九個當代電業人的先進事跡,第十一章為一家三代電業人的傳承故事,第十二章為群體故事,從強電網、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戰疫情等方面進行闡述。在本書中,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客觀反映現實,展現新時代下“十人橋”共產黨員服務隊群體形象,并傳承了淮海戰役中的勇士精神,是一部兼具思想性、時代性、歷史性的報告文學作品。
紅橋邊 目錄
**章 “十人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個壯美的英雄故事
紅色圖騰閃耀中華
一支紅色團隊接續前行
一座城的溫暖記憶
第二章 葛浩的神圣使命
電力人要到大山村去掛職
“娘家人”伸出的溫暖手
大山村的甜酥梨成熟了
老百姓忘不了這位**書記
第三章 好人丁漢成
沒鞋穿的窮孩子遇上好人
當上電工深夜來到村民家接電
墊付電費還出資安裝40余盞路燈
一句承諾改變了女孩子的命運
家有賢妻為鄉親購買消毒柜
第四章 為了33座變電站安全運行
再大險情難不倒咱們的師傅
俺家從來沒有吃午飯的習慣
父子倆終于成為單位的同事
帶病工作,百煉成鋼的往事
好想家人一起過團圓的春節
第五章 駱馬湖上的電工
草根夫妻生了一兒一女
有緣無故多了一個女兒
業務精湛還學會了劃船
失子之痛催他更加堅強
苦盡甘來人生得以升華
第六章 軍人本色
他守護的是萬家燈火
只給普通百姓當保鏢
3秒解救人質的人民衛士
立志*后一個離開部隊
“老粗”的外號沒人再提
把軍營的愛心帶到社會
12月1日意義重大
她從小就有英雄情結
何時才能一起回阜陽老家
第七章 “千里眼”是怎樣煉成的
一定牢記自己是烈士的后代
將來可以練就一雙“千里眼”
學習成為不斷進步的階梯
小小發明激發了創新動能
風雨中摸爬滾打保障電網暢通
“活地圖”“千里眼”永續傳承
第八章 馬陵山之子
山里娃走上了電工之路
高溫搶修留下“中暑后遺癥”
惠民工程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成為馬陵山運維基站當家人
第九章 配電班長的平凡人生
電工首先學會爬電線桿
善意的謊言溫暖一座城
總結一套配網管理經驗
把“小事”辦好,將“好事”辦實
心中有許多驕傲的榜樣
第十章 芳華寫春秋
年齡*小的共產黨員
擦亮“金牌服務”**窗口
為特殊客戶送去親情化服務
約定好的服務事項不能反悔
多崗位鍛煉豐富了工作閱歷
把大愛和責任融入新沂大地
第十一章 三代人的電業情緣
**代:用電設備檢修專家
第二代:不能讓別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第三代:傳承的不僅是技術,還有家風
第十二章 離英雄*近的人
電網強:臨時支部筑牢“紅色堡壘”
生態美: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產業興: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
百姓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田園鄉村
鄉村秀:點亮百姓幸福生活
戰疫情:從未缺席黨和國家每一次召喚
后記
紅橋邊 節選
那是一個血與火交融的年代,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在湍急的河流中,為了鋪就奔赴勝利的通道,10位勇士以身為墩,支撐起一座浮橋,紅旗漫卷,東方已曉! 那是一座英雄的橋,那是一座勝利的橋,那是一座紅色的橋!旗幟是紅色的,信仰是紅色的,記憶也是紅色的,“十人橋”成為那塊土地上,紅色的傳奇,口口相傳,被人們親切地譽為“紅橋”。 70余年過去了,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群有著同樣基因的人,又在賡續“十人橋”精神,把“十人橋”的旗幟高高揚起。 紅橋邊上的這群電力人,主動扛起了“十人橋”的旗幟。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墩,立在自己的崗位上,無論是崗位上的“活地圖”“千里眼”,還是好人丁漢成,抑或是用芳華書寫春秋的陸瑩瑩,他們都在用心詮釋責任與堅守。 他們每個人又都是一座橋,無論是大山村的“**書記”,還是“馬陵山之子”,抑或是駱馬湖上的電工,他們都在用情傳遞溫暖,展示“人民電業為人民”的赤誠與奉獻。 70年前,勇士們用青春和生命,昭示信仰;70年后,共產黨員服務隊用堅持堅守,宣示忠誠。 70余年的時空跨度,一代代人矢志不渝,初心不改。這是使命的傳遞,這更是責任的延續,紅色的江山,英雄的熱土,需要共產黨人接續奮斗,踔厲前行。 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新征程上,離英雄*近的國家電網人,不會缺席黨和國家的每一次召喚! 紅橋連著歷史、現在和未來,赤色不改,信念如磐! **章 “十人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個壯美的英雄故事 新沂,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被水滋養,被山塑造。日復一日,山高水長,新沂人在這樣的青山綠水中,形成了堅毅勇敢的性格。這塊錦繡土地上,還流傳著“十人橋”的英雄故事。 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一場決定國共兩黨乃至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決戰,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臨城、南達淮河的廣袤大地上上演,這就是彪炳史冊的“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開始前,國民黨黃百韜兵團所轄的第25軍、63軍、64軍、100軍駐防新安鎮地區,第44軍駐防海州地區,新安鎮是兵團司令部駐地。 實現淮海戰役**階段作戰目標是從全殲國民黨第63軍的窯灣戰斗開始的。 那時的地名只有新安鎮,隸屬于宿北縣。1948年11月6日皮時,淮海戰役拉開帷幕。 1948年11月8日。傍晚。 廣袤的蘇北大平原,一馬平川。 殘陽如血,北風呼嘯,流動著肅殺之氣,也蘊藏著無限生機。沂河和駱馬湖悄無聲息,一半水面金光閃爍,一半水面煙波沉郁,似乎想訴說什么。馬陵山拔地而起,同樣靜默著,柿子樹挺立在巖石后面,樹干的頂端兀自垂掛著幾顆火紅的柿子。 卻有一種聲音,被大地聽到,被天空記取;卻有一行腳步,驚飛了倦鳥,震撼了露珠。 “部隊全速前進!”一路人馬集結過來,走在*前頭的團首長發出命令。 “報告,前面出現一條10多米寬的無名小河,阻礙部隊前進,且河水刺骨,水流湍急。”通訊員急報。 P1-6
紅橋邊 作者簡介
謝東升,男,江蘇省新沂市人,1973年3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政工師,江蘇省電力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于國網新沂市供電公司,多年從事基層黨建工作,先后有新聞、攝影、文學等作品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日報》《中國電力報》《國家電網報》等報刊發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