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拿來主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0755
- 條形碼:9787220130755 ; 978-7-220-1307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拿來主義 本書特色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 ——法捷耶夫 ★魯迅能夠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內,融入非常厚重的內涵和犀利的觀點,這很了不起!魯迅是二十世紀亞洲非常偉大的作家。 ——大江健三郎
拿來主義 內容簡介
戰斗的作者應該注重于‘論爭’;倘在詩人,則因為情不可遏而憤怒,而笑罵,自然也無不可。但必須止于嘲笑,止于熱罵,而且要‘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使敵人因此受傷或致死,而自己并無卑劣的行為,觀者也不以為污穢,這才是戰斗的作者的本領。
拿來主義 目錄
序 言·
“好政府主義”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友邦驚詫”論
沉滓的泛起·
風馬牛
柔石小傳
改革
宣傳與做戲
以腳報國
第二輯《南腔北調集》
題 記
我們不再受騙了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
——致《文學月報》編輯的一封信
聽說夢
為了忘卻的記念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關于女人
談金圣嘆·
諺 語…
沙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
世故三昧·
世家
關于婦女解放
火
論翻印木刻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第三輯《偽自由書》
前記
觀 斗
崇實·
電的利弊·
賭咒…
從諷刺到幽默·
推背圖
中國人的生命圈·
言論自由的界限…
大觀園的人才
天上地下·
第四輯《準風月談》
前記…
夜頌
“吃白相飯”
中國的奇想
“中國文壇的悲觀”
秋夜紀游
爬和撞
……
漫畫而又漫畫
人生識字胡涂始
什么是“諷刺”?
一答文學社問
從幫忙到扯淡
論“人言可畏”
“文人相輕”
再論“文人相輕”
名人和名言·
幾乎無事的悲劇
逃 名·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一為日本三笠書房《陀思妥夫斯基
全集》普及本作
魯迅年譜·
拿來主義 節選
《拿來主義》: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來由,已經在《吶喊》的序文上,約略說過了。這里還應該補敘一點的,是當我留心文學的時候,情形和現在很不同: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決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并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 但也不是自己想創作,注重的倒是在紹介,在翻譯,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別是被壓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為那時正盛行著排滿論,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為同調的。所以“小說作法”之類,我一部都沒有看過,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小半是自己也愛看,大半則因了搜尋紹介的材料。也看文學史和批評,這是因為想知道作者的為人和思想,以便決定應否紹介給中國。和學問之類,是絕不相干的。 因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勢必至于傾向了東歐,因此所看的俄國,波蘭以及巴爾干諸小國作家的東西就特別多。也曾熱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記得當時*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理(N.Gogol)和波蘭的顯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鷗外。 回國以后,就辦學校,再沒有看小說的工夫了,這樣的有五六年。為什么又開手了呢?——這也已經寫在《吶喊》的序文里,不必說了。但我的來做小說,也并非自以為有做小說的才能,只因為那時是住在北京的會館里的,要做論文罷,沒有參考書,要翻譯罷,沒有底本,就只好做一點小說模樣的東西塞責,這就是《狂人日記》。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但是《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里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著力的一個。 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將“為藝術的藝術”,看作不過是“消閑”的新式的別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也沒有。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在的花紙卻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對于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寫風月,對話也決不說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沒有相宜的白話,寧可引古語,希望總有人會懂,只有自己懂得或連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來的字句,是不大用的。這一節,許多批評家之中,只有一個人看出來了,但他稱我為Stylist。 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有人說,我的那一篇是罵誰,某一篇又是罵誰,那是完全胡說的。 ……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