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弗洛伊德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20125
- 條形碼:9787100220125 ; 978-7-100-22012-5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弗洛伊德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弗洛伊德崇拜者、研究本書是迄今為止優秀且宏大的弗洛伊德傳記,作者試圖將精神分析、傳記與歷史相互結合,營造一種新思潮,顯示出宏觀的時代脈絡和微觀的個體生平交織辨證探究的劃時代的原創理念。本書一面市,即獲得美國“全國暢銷書獎”,媒體如潮好評:《華盛頓郵報》認為,這是半世紀來較全面、完整、細膩的一本弗洛依德傳,大師筆下的大師,是專為我們的時代而寫。《時代》周刊稱贊作者全盤掌握弗洛伊德所有作品,造就了一本公正而充滿創意的偉大傳記。《舊金山記事報》認為,本書表現杰出,妙不可言,工程浩大,不愧為藝術精品。
弗洛伊德傳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將精神分析、個人傳記與歷史時代相結合的著作,顯示出探索宏觀的時代脈絡和微觀的個體生平交織辯證的創作理念。本書將個體、社會、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規模傳記歷史互相整合,讀來綱舉目張,氣象萬千。弗洛伊德生前銷毀了大批書信和手稿,因此書中引用的史料更顯珍貴。作者彼得?蓋伊幾乎通讀了所有能得到的關于弗洛伊德的資料,并說服其后人讓自己參考一些傳主僅存的書信,從而完整地再現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學術歷程。讀者不但能通過本書了解弗洛伊德其人,還可一窺精神分析學的真面貌。
弗洛伊德傳 目錄
導讀 如何閱讀弗洛伊德
序
前言
**部 奠基期:1856-1905
**章 對知識的貪求
回憶的滋養
研究生涯的誘惑
戀愛中的弗洛伊德
第二章 醞釀中的理論
必要的朋友與敵人
歇斯底里、投射與困窘
自我分析
第三章 精神分析
夢的秘密
獻給心理學家的心理學
從羅馬到維也納:一段緩慢的進展
性欲地圖
第二部 深究期:1902-1915
第四章 四面受敵的宗師
50歲
感官之樂
星期三心理學會
外國人
第五章 精神分析政治學
榮格:加冕的王儲
美國插曲
維也納對抗蘇黎世
榮格:后來的敵人
第六章 療法與技術
疑竇重重的首演
經典的兩課
事出有因:達·芬奇、史瑞伯、弗利斯
事出有因:狼人政治學
臨床技術手冊
第七章 應用與涵蘊
有關品位
社會的基礎
重繪心靈地圖
歐洲的終結
第三部 修正期:1915-1939
第八章 攻擊性
牽連甚廣的重大事件
風雨中的和平
死亡:經驗與理論
愛欲、自我及其敵人
第九章 生死相爭
死亡的陰影
安娜
第十章 黑暗大陸的搖曳火光
……
第十一章 人性使然
第十二章 死于自由
縮略語
文獻綜述
后記
致謝
索引
弗洛伊德傳 節選
他追求瑪爾塔的方式,是他的階級與文化所允許的:兩個人唯一允許的親密方式是親吻與擁抱。訂婚期間,女方的貞潔一直得以保持,弗洛伊德在此期間也一直保持獨身,并沒有證據顯示相反的情況。但四年永無止境的等待,讓他們經歷了弗洛伊德日后提出的大多數心理疾病都來自于性欲源頭的理論架構的經驗內容。在19世紀90年代,弗洛伊德談到現代生活中的性欲痛苦,他應該有一部分是在說自己。他其實極無耐心,此時也已26歲,他耗費了投注極大能量的、極為壓抑的情感,對于同一對象可能表現的怒氣,有時只比他的愛情要少一點。 瑪爾塔比弗洛伊德小五歲,身邊不乏追求者,弗洛伊德對她極為傾倒,他以自己都頗感驚訝的強烈態度向貝爾奈斯小姐大獻殷勤。糟糕的是,在他們感到挫敗的訂婚期間,她仍然和母親住在漢堡附近的萬茨貝克(Wandsbek),弗洛伊德窮到沒辦法常常去看她。瓊斯曾經計算過,這對情侶從他們初次見面至結婚之間的四年半,有三次長時間的分離@,但他們幾乎天天寫信給對方。19世紀90年代中期,在結婚十年之后,弗洛伊德惋惜地說,他的太太經常出現詞窮的狀況。*糟糕的狀況是宗教上的沖突:瑪爾塔生長在一個嚴格規范的正宗猶太家庭里,而弗洛伊德不只是個無動于衷的不信教者,更是一個有原則的無神論者,他希望把自己的新娘從這些迷信的無稽之談里拯救出來。他總是用他不斷重復、不妥協甚至跋扈的語氣,要她放棄那些她目前為止沒有仔細思量過的信仰。 事實上,弗洛伊德讓瑪爾塔毫無疑問地確認,他要成為一家之主。在1883年,他向貝爾奈斯評論一篇他在軍旅階段中翻譯的文章,談到給予婦女參政權的時候,他贊揚密爾可以超越“一般的偏見”,但他馬上落入自己的一般偏見,他抱怨,密爾沒有發現“自己的荒謬見解”,這個密爾宣稱的荒謬見解就是女人可以賺得和男人一樣多。弗洛伊德認為,這種看法忽略了家事的現實:照顧家務,教養小孩,是一個全職的工作,會讓婦女沒辦法在家庭以外有工作機會。如同他那個時代傳統的布爾喬亞,弗洛伊德認為性別的差異,“是男女之間*重要的事實”。女人并不像密爾所宣稱的那樣,如黑奴一般被壓迫:“任何女孩,即使沒有投票權或者立法權,只要男人親親她們的手,為了贏得她們的愛可以勇于做任何事,女孩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使男人變得可靠而正直。”把婦女推到外面去為生存而掙扎是“行不通”的想法,一想到瑪爾塔,他“親愛、溫柔的女孩”,和她競爭的感覺讓弗洛伊德覺得愚蠢。他承認當不同的教育系統出現之后,男女的新關系有可能產生,法律和習俗也可能承認現在尚未賦予婦女的權利,但全然的解放將意味著令人贊揚的理想的終結。畢竟,“經由她們的美麗、迷人、甜蜜,以及其他特質”,“自然”已經注定了女人的命運。沒有人能從這個無疑是保守的宣言里猜到,弗洛伊德將走向討論人類天性與行為的道路,建構*具破壞性、*令人不安、*異于傳統的理論。 弗洛伊德和瑪爾塔的通信,也顯示出他作為浪漫情人不尋常的一面,他是多情而可靠的,有時表現得沖動、需求緊急、揚揚得意、憂郁、嘮叨、愛說閑話、自大,以及在某些少見的時刻表示出悔恨。他原先就是個風趣而精力充沛的寫信好手,現在他更成為他從未嘗試過的文體——情書的多產作家。勇敢地、未加考慮地展現他的坦白,從不吝惜表達對她的情緒,當然更多的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情感展現,他的信件中充滿各種情境的對話以及對同事朋友坦率的描繪。如同他在信中把自己的情緒分析給瑪爾塔聽,他也分析瑪爾塔的信,對任何細節都加以注意,如同一個偵探——或者可以說精神分析家一樣。有時是精巧的細節,有時是令人起疑的遺漏,對他來說都可能是未點明的疾病癥狀,或者瑪爾塔傾向其他男人的線索。但終究,雖然他的信件通常充滿攻擊性而缺乏甜言蜜語,它們代表的則是感情充沛的抒情時光。 誠然,這些情書累積成19世紀80年代初期弗洛伊德名副其實的自傳。他極少對他的未婚妻保留什么,除了坦誠地記錄自己對工作的想法之外,還包括那些總是令他不滿意的伙伴,他尚未成熟的雄心,以及對她傾注的熱烈感情。他遐想著因為距離遙遠而無法給她的熱情親吻,在一封信里,他以她不在身邊的理由為自己的雪茄癮辯護:“如果一個人沒辦法親吻的話,吸煙就變得不可或缺。”
弗洛伊德傳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Peter Gay,1923-2015),出生于柏林,后移民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耶魯大學斯特林歷史學榮休教授,前紐約公共圖書館學者與作家中心主任,被美國歷史學會(AHA)授予了學術杰出貢獻獎。蓋伊著作等身,其中包括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啟蒙運動:一種解讀》(The Enlightenment: An Interpretation)和鴻篇巨著《布爾喬亞經驗:從維多利亞到弗洛伊德》(The Bourgeois Experience: Victoria to Freud)。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