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印度會崛起嗎?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8766
- 條形碼:9787301338766 ; 978-7-301-3387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會崛起嗎? 本書特色
聚焦國人關注熱點,圍繞“印度會崛起嗎?”的世紀之問,從土地改革、民族重構、國族認同、宗教革新、階層分化、發展道路選擇等諸多層面考察印度現代轉型;
歷史觀照與現實思考并重,既有對印度社會問題歷史根源的考察與探尋,也有對現實狀況的洞察與分析,引導讀者從深層次理解印度的歷史與現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龍象之爭”日益吸引世界的眼光之時,理性探討印度發展模式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為中國自身的發展提供鏡鑒。
印度會崛起嗎? 內容簡介
中國和印度是亞洲大陸*重要的兩個大國。 自古以來,中印交往不絕如縷,從思想到藝術,從物質到風俗,兩大文明曾經交相輝映。20世紀中期,脫離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的兩個國家又幾乎同時開始探索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 70多年過去了,當我國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時,作為鄰國的印度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它會崛起嗎?
作者一生致力于南亞史研究,多次深入印度當地進行田野調查。本書從“土地與農村”“精英與大眾”“民族之重構”“發展之探索”四個層面,多方位地勾勒出了印度自獨立以來到21世紀初現代化轉型的諸多面向,并透析印度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為我們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發展中的印度提供有益的視角。
印度會崛起嗎? 目錄
**章 從土地出發..................................................................................... 1
“耕者有其田”?——20 世紀印度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 .............. 2
1990 年代以來印度的鄉村自治制度 ...................................................37
附:“內人”與“外人”——在中印農村做田野工作的
經歷與反思....................................................................................50
第二章 精英與大眾....................................................................................63
印度現代化進程中的知識分子............................................................64
20 世紀亞洲文化重建中的知識精英與農民群眾
——中印比較視角........................................................................89
獨立以來印度政治變遷中的“精英”與“大眾” ............................ 109
第三章 民族之重構................................................................................. 121
“發現印度”:20 世紀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歷史與社會探源 ........... 122
印度教:近代以來印度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力................................. 137
種姓制度與印度的民族問題............................................................. 144
印度多民族國家整合的困境............................................................. 159
第四章 發展之探索................................................................................. 187
獨立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 188
印度的“第三條道路” ....................................................................... 216
現代都市與傳統社群:印度的城市化進程..................................... 238
印度如何打造和諧社會..................................................................... 252
附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與當代印度問題研究..................................... 263
編者后記..................................................................................................... 281
印度會崛起嗎? 節選
印度教:近代以來印度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力 印度教自古以來是印度社會*重要的特征,也是近代以來印度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力。印度教是世界上*古老的宗教之一,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信眾達八億多,主要生活在印度,占印度人口的 82% 以上。印度教維護種姓制度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公開主張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建立在“純潔”與“污瀆”的觀念上, “純潔者”為高種姓,“污瀆者”為不可接觸者,在高種姓與不可接觸者之間,排列著數不清的中間種姓;為了使各種姓嚴格遵守本種 姓的行為規范,印度教律法把履行“摩”(dharma,種姓行為規 范)規定為每個種姓*高的人生和宗教價值。 印度教在印度社會的現代轉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由英國殖民者所觸發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還是甘地等人領導的民族運動,都利用了印度教中的思想資源,并將之作為社會整合的工具。而自獨立以來,印度一直實行所謂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和民主的觀念從理論上主張人的平等,與印度教傳統可謂格格不 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似乎水火不容的事物在印度卻長期和平相處,相互影響,相互改變,形成印度新的政治文化傳統,成為近代以來印度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力。 一、西方自由主義的傳播與 19 世紀印度教改革運動 英國統治印度促進了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在印度的傳播,承擔繼承印度教傳統和傳播西方自由民主思想雙重歷史使命的是印度知識分子。**代印度自由主義思想家的代表是羅姆·摩罕·羅易。他出身于孟加拉一婆羅門家庭,卻仰慕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著作中闡釋的民主、自由思想,認識到印度的社會、宗教存在許多問題,試圖通過學習西方來克服印度社會的弊病。他決心首先從宗教改革入手,變革的方法就是采用西方宗教形式對印度教進行改造,他反對多神論和偶像崇拜,主張像西方宗教只有一個上帝一樣,印度教徒只禮拜梵,梵是唯一的神,并為此于1828年建立梵社。1830年梵 社廟堂正式開放,任何人,不分種族、膚色、信仰,只要崇信一神,都可進入。在梵社內,不允許進行偶像崇拜和任何祭祀,不允許侮辱和誹謗任何別的宗教的信仰和習慣。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羅易還倡導婦女教育,反對童婚,尤其嚴厲批判薩提——寡婦在其丈夫的火葬柴堆上自焚——的陋習,要求廢除此一野蠻非人道的做法,保衛婦女的生命權利,從而揭開近代印度宗教社會改革的序幕。 二、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印度教教義的政治化 如果說,**代的印度自由主義者是以主張改革印度教社會為標志的話。第二代的印度自由主義者則投身于民族運動當中。被稱為印度民族主義之父的提拉克**個認識到,除非將大眾動員起來參與政治斗爭,否則任何變革包括議會改革都不可能獲得成功。為此目的,提拉克利用印度教傳統來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用提拉克自己的話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對自己宗教的自豪感,怎么能有民族自豪感呢?” 當然,真正將印度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想帶給印度人民的是甘地。甘地主義的思想核心是非暴力主義。甘地通過對印度教的一些基本原則的重新闡釋,將民主與平等思想輸入印度社會。印度傳統文化具有十分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正是這種精英主義將種姓制度以及婆羅門在社會中的支配地位合法化。這種精英主義導致了精英的印度教和大眾的印度教的分野。 甘地同時強烈地批判以上兩種形式的印度教,在他看來,這兩種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良心和獻身精神,但他能理解無知識大眾的態度,而不能接受精英們對社會中廣泛的不公正、大眾的極度貧困、女性的苦難、不可接觸制度的非人性及數百年來外國統治下的屈辱所抱持的冷漠態度。傳統印度教所倡導的修行往往使得精英們脫離廣大群眾,不關心世間冷暖、政治風云,置身在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之外,這在甘地看來,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為了讓印度社會精英們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去掉私心,投身民族斗爭,甘地對“梵我同一”的宗教學說做了重新闡釋。梵存在并體現在所有的生物中,特別是人身上,要使自己與其成為 一體,就意味著自己須與所有生物特別是人成為一體,梵不能獨立于他們,那么修行之人就不能脫離他們獲得“梵我同一”。要使自己與其成為一體就要分擔他們的痛苦,與他們一道受難、一道斗爭,減輕和清除他們的苦難,一句話,為他們服務。個人所要追尋的真理,其性質不是精神的,而是社會和政治的;不是印度教圣人們所主張的梵和個人的關系,而是與非真理和不公正進行*有效斗爭的方式和*好的生活方式。追求真理的唯一道路是遵 從道德并付諸行動。 通過這種闡釋,甘地改變了印度宗教中消極無為的成分,促使社會精英積極投身印度的民族運動中。 甘地不僅僅要將印度社會中的精英分子推入斗爭中,更重要的是要把廣大群眾爭取到運動中來。群眾加入民族運動,*令印度資產階級擔心的是,一旦群眾覺悟提高,必然會導致暴力的社會革命,這也是甘地與其他國大黨領導人不愿看到的。甘地的辦法是堅決地貫徹非暴力的原則。印度人民的運動是一場堅持真理的運動,只有認識真理才能堅持真理,只有心明眼亮才能認識真理,而只有充滿愛心的人,才能心明眼亮;而暴力與愛是根本不相容的,非暴力與真理才是雙胞胎。這種“愛”的哲學連接了東西方的文化,使印度的民族主義者們站立在一個高于英國統治者的道德位置上,為自己的斗爭獲取合法性,這種運動哲學既有利于動員群眾,更有利于防止群眾在動員起來后失去控制,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打亂印度民族運動領導人的計劃與步驟,導致目標的落空。 正是通過對印度教基本教義和西方宗教的糅合,將傳統宗教學說政治化,甘地建立起非暴力主義學說。非暴力主義是一種民主斗爭學說,它為獨立后印度建立并實施民主制度做出了貢獻。甘地因而既被認為是一位印度教的改革家,又是印度歷史上*偉大的民主主義者。 三、印度教與獨立以來印度的民族國家建設 印度獨立后,人們對印度教傳統與民主的制度和理念能否兼容深懷憂慮,尤其是看到與獨立伴隨而來的“印巴分治”所造成的教派仇殺的嚴重后果。因而,尼赫魯提出“世俗主義”的口號。尼赫魯為印度提供的發展思路是: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世俗主義。尼赫魯的社會主義意指采用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來發展經濟; 民主主義指印度實行英美的民主政治制度;世俗主義指印度堅持將政治與宗教相分離,在尊重人民的宗教信仰的同時,防止印度成為神權國家。尼赫魯及其他一些領導人認為只有通過這種辦法才能逐步克服印度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教派和種姓矛盾,加強全體印度人民的認同感,實現印度統一富強的目標。 然而,印度的民主制度沒有給印度人民帶來所向往的富強,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大大低于東亞國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居高不下。東北和西北邊境省份長期動蕩不安。而印度社會內廣大的中低種姓的政治意識日益覺醒,成立自己的政治組織,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將自己的代表人物選入權力機關,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投高種姓的票。他們將過去獲得的投別人票的權利稱為“**次民主”,投自己人的票的權利稱為“第二次民主”。這些變化使得高種姓感覺到深刻的危機,他們祭出“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大旗,以此來整合印度維護印度教的社會等級秩序。 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們面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 80% 以上,他們不愿放棄“一人一票”選舉制度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但這種人數上的優勢是潛在的,因為印度教徒不是一個整體,在印度教徒中,有24%以上的人屬于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25% 屬于低級種姓,而且,不同地域的印度教徒信奉不同的神,對印度教民族主義鼓吹得*為積極的是印度北部一些邦的高種姓。因此,他們要將印度教徒潛在的多數變為現實的多數就必須對印度教教義和主張作某種修正。早在1923年,沙瓦爾卡爾就發表了《印度教特性》一書,該書在提出“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印度”的口號的同時,對“印度教徒”作了新的界定,它不僅指印度教徒,還涵蓋 佛教徒、耆那教徒、錫克教徒,因為這些宗教起源于印度本土,屬于印度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如此,他還將印度穆斯林和印度基督教徒也納入印度教徒的范疇,因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雖然起源于國外,但絕大多數的印度穆斯林和印度基督教徒的祖先或本人原先本是印度教徒,只是后來因為各種原因而皈依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仍然是印度的。 獨立以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們一直力圖將印度教變為印度的宗教、印度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從而達到整合印度的目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股勢力開始在印度政治舞臺上崛起,進入90年代后,這股勢力的政治代表——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多次獲得勝利, 迅速取代印度百年老黨——國大黨,成為印度**大黨,并且多次組織政府,執掌政權。雖然2004年大選結果出人意料,獲得勝利的是國大黨而不是印度人民黨,但印度的各種政治派別不會放棄印度教這一工具,他們將繼續調整自己的策略,來達到政治上勝出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印度教與近代以來印度政治的密切關系: 一方面,印度教傳統在造就、維護和加強印度現代政治制度上功不可沒;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現代政治制度實行以來,印度社會已 經有了重大的變化,原來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已經覺醒,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利,印度教的等級秩序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印度會崛起嗎? 作者簡介
王紅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研究專長為近代以來印度社會歷史變遷、轉變中社會的農村和農民問題。主要著作有《鄉場·市場·官場:徐村精英與變動中的世界》《論印度的民主》《尼赫魯家族與印度政治》《神與人:南亞文明之路》《二十世紀世界史》,并在《世界歷史》《南亞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北大史學》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三十多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