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衛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9748
- 條形碼:9787549639748 ; 978-7-5496-397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衛城 本書特色
作者生在衛城(慈溪市觀海衛鎮,又稱觀海衛城),長在衛城,家鄉觀海衛點滴印記猶新,那衛城的街弄、衛城的山水、衛城的人物、衛城的故事,還有衛城外的足跡,代表了當今慈溪的鎮村、河流、山脈、橋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們存在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意義,作者以或懷舊、或謳歌的筆觸,寫出了古鎮的文化底蘊深度和民眾的和諧。文筆生動優美,具有可讀性。
在衛城 內容簡介
本書為散文集,為浙江散文學會《風起江南》散文系列之一。全書分四卷,**卷是一座城的深度,第二卷為想起兩棵樹,第三卷為流動的石頭,第四卷為尋找京劇名丑韓金奎。
在衛城 目錄
一座城的深度
黑與白,古鎮之絕唱
湖光瀲滟杜岙村
倒爬嶺記
追尋雙河堰
潘岙的三個瞬間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洞山寺的春天
高山寺的境界
仰望伏龍山
塘角的記憶
東門老街
街頭郎中
古鎮棉農
游子回鄉
相聚在杜湖
站在橋頭看風景
一個城的味道
杜湖之筆記
悅讀散章
第二卷 想起兩棵樹
懷念犁鏵
平淡的蝦潺
家鄉的散戲
咸菜滋味
想起兩棵樹
祭灶的幽默
立夏吃豆
房子的事
那一份牽掛
這是送給你的*好禮物
沐光齋記
一本珍貴的簽名書
第三卷 流動的石頭
流動的石頭
虛靜湖記
在德天瀑布前
猢上劃槳人
在硯瓦島上
細雨中種下一份牽掛
第四卷 尋找京劇名丑韓金奎
追溯杜家橋村抗倭史
尋找京劇名丑韓金奎
百年路工訪書人
上海灘成名的話劇導演
姜彬百年祭
革命先驅周樸農祖籍考
慈溪“四勾城”的前世今生
民間文學的情結
延續文脈與鄉魂的地名
彌漫優雅味道的女人們
非藉秋風聲自遠
跋:尋找一座城的味道——南志剛
后記:書寫衛城里的風景
在衛城 節選
一座城的深度 一直以為,以海取地名的地方就在海邊,更何況是一個叫觀海衛的地方,想象中,站在*高的山巔上,或者爬上城鎮的幾十層高的樓頂,遠眺之下可以觀海。來衛城者,不見海濤拍岸,多唏噓不已,嘆道已經看不到大海了,大海與古鎮有了距離。 生活在衛城多年,偶然駕車去海邊拍拍日出,看漁民揚帆出海捕魚;或邀上四五個好友,去杭州灣海涂拾小海鮮,晚上燒點海鮮下酒,也算愜意的日子。生活在這個地方,我想搞清楚衛城里的山水歷史,真的有點難。于是,摸索了許多年,知道了這個鎮的人文歷史,這深度遠遠比大海還深。 一 搬進衛里家園已經有十多年了,算得上一個地道的衛里人,在一個地方住久了,總歸有自己的思考。我住的小區在波光粼粼的護城河畔,隔河之遙是古鎮*繁華的商業中心城隍廟,樓下的南市路新開張的音像書店、家私廣場、家紡服飾、婚紗攝影、發型設計室等琳瑯滿目,晚上霓虹燈、發光字、燈箱等也光彩奪目,時有新店開張,爆竹聲聲震天響。站在窗前,往北一公里外有座衛山,山腳下有一個稱作衛山風景區的休閑地方,已成了市民晨練的好處所。衛山雖然舉目可見,孩提時也常常念叨在口,記憶卻未曾光顧,凝望之下,不覺心馳神往。那時,我非常自豪的是,終于成了一個城里人了。 我出生地的老家,是離觀海衛五里外的洋浦畔,屬于觀海衛*西面的一個村落。以前那一條彎彎曲曲流向杭州灣的洋浦,是慈溪、余姚兩邑的分界線,這條大浦,害得洋浦對岸上的余秋雨難分是慈溪人還是余姚人。三十年前,我印象里衛里很遙遠,向東步行,衛里離村約五里,向西離余秋雨的故里橋頭也五里,向南古鎮鳴鶴場距離也有五里,又稱場里。這衛里、場里兩個特殊的地名,加上少年的懵懂,就喊作了“胃里、腸里”了,好像都是一個人的肚里貨,身體里離不開的兩塊肉。 那時,通往觀海衛的只有一條鋪滿沙石的鄉村公路,聽說是昔日上海灘大亨、鄉賢虞洽卿所造,也就是現今觀海衛到寧波的國道。公路兩旁種滿郁郁蔥蔥的白楊樹,聳然挺拔,看起來高入云霄,樹杈上常有烏鴉、麻雀筑巢,忽而撲騰飛入天空。沿著公路,我們一步步走到了衛里。早年的觀城車站,簡陋得僅是三間小屋搭起來的,往勝利橋走,兩邊還是綠茵茵的稻田,過了架在護城河上的勝利橋,就是進城了。在衛里的食品店里,我們買了些餅干、糖果之類的吃食,這些食品在我們村莊里是看不到的,買了多少,我也記不清楚了。當時,依稀記得衛里的模樣:有一幢二樓的飯店,非常氣派,還有日雜百貨商店……我們是農村里來的孩子,站在飯店門口,只伸了一下頭看里面有什么,而不敢跨進門檻。來去一趟衛里,往返要大半天,這畢竟太遙遠了,一年也來不了幾次。 小學是在村里讀的,就在村里的一座破舊陳家祠堂里,還是一、二年級混合的復式班。后來,蓋了村校,就像模像樣開始讀書,同班有四十幾個同學,認識了些字,才知道場里、衛里不是人的肚里貨,它們的由來,可大書特書了。教語文的翁老師偶爾講些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故事,場里、衛里的來歷,終于略知一二:衛里是明朝信國公湯和建的,場里早在宋朝置鹽場起名的,二者相差幾百年。 20世紀80年代初,我考入衛前初中。那一年學校里分快慢班,我還算幸運上了快班。衛前的地名寓意就是衛里的前面,那地方本來有座山,筑衛城需要磡石,遺留下來一池七八畝大的石孔潭。大家在同一班級里一起讀書,相處融洽,三十年后,我們的同學里出了一個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戰友某空軍副團長、一個市文聯的主席。三年初中畢業后,我考入了觀城高中,村里小學里出來的就剩下我一人。這是觀海衛地區唯一的高中,地處東門街,街市熱鬧。學校里有座古色古香、口字形的明清古建筑,我們課余在衛城的周圍逛街,登浪港山,爬烽火臺,尋紫霞洞,城里街街弄弄幾乎都留下足跡。我感謝出生在城里的幾位同學,他們帶著我找護城河東北角的城墻遺址,聽街上老輩人講衛城二總兵、三十六街七十二弄、金頭十八穴等傳說,聽聽這些名字,就可以嗅到某種幽深的歷史氣息,衛城的歷史值得我長久地閱讀。 P2-4
在衛城 作者簡介
陸建立,1965年生,浙江慈溪人。注冊策劃師、作家、地方文化研究者。作品散見二十多種文學期刊上,入選多種書籍和考試閱讀試卷。出版散文集、報告文學、民間文學等著作十多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